指近代
西方绘画技法及其理论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时期以及20世纪初期,欧洲等地绘画(主要是油画)技法和理论思想的传入。
西洋绘画大规模传入中国时,正值明代万历中后期,在与外界的频繁交往中,统治者意识到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并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当时对传播西画起到重要作用的传教士们大都具备丰富的天文、历法、数学、建筑等科学知识和技能,使明清皇帝们另眼相看,从而在宫廷内得到了一席之地。
明清文人士大夫和专业画家们对西画的评价并不高,清代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西洋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锱黍......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更有甚者,清人松年在《颐园论画》中表示:“愚谓洋法不但不必学,亦不能学,只可不学为愈。”可见文人对西画的排斥。在这样观念的影响下,文人和专业画家对西法的运用非常少见。其中,曾鲸(1564~1647)是个颇受争议的人物,曾鲸字波臣,福建莆田人,一生多活动在江浙地区,其生活年代正值西学东渐时期。明末姜绍书曾在《无声诗史》中评价曾鲸的画:“如镜取影,妙得神情;其敷色淹润,点睛生动,虽在楮素,盼睐颦笑,咄咄逼真”。(见图三)向达在《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一文中提出,曾鲸“咄咄逼真”的画法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此外潘天寿、周积寅和大村西崖等也抱有相同观点。但王伯敏、牛克诚等却认为曾鲸的绘画技法来自于传统渊源,并没有受到西洋绘画的影响。[7]目前曾鲸究竟是否受到西画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从此争议上看,西洋画法在文人与专业画家作品中的显现确实不像在
宫廷绘画中那样鲜明,即使有,也需要十分仔细地辨别和探究。
相对于曾鲸的人物画,明末清初画家吴历(1632-1718)在山水画中受到西画的影响是比较公认的。《清史稿》中对吴历叙述道:“吴历,又名子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亦常熟人,学画于王时敏,心思犹健,气韵厚重浓郁,迥不犹人。晚年弃家从天主教,曾再游欧罗巴,作画每用西洋法,云气繇渺凌虚,迥异平时”。吴历曾与传教士鲁日满交友往来,并加入了基督教,晚年返回江苏献身于传教事业,在西洋文化的长期浸染下,作为画家,他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洋艺术的影响,其作于1676年的《湖天春色图》(见图四)便是一例,画家运用了透视法表现湖边堤岸的空间,在色彩上不同于传统山水画,显得格外鲜亮。即使吴历对西画有所借鉴,但在谈到东西绘画差别时,他仍认为西方绘画仅在“阴阳向背形似窠臼上用功夫”,“非雅赏也,好古者所不取”;[8] 而中国绘画“不取形似”,却是“神逸”之作。可见他对西画并不推崇,所以在晚年还是走着传统的绘画道路。从吴历的例子可以看出,受到传统观念影响深重的文人画家对西画相当保守,西画在文人中间得不到发展的空间,甚至在当时比较有文化修养的收藏家的藏品中也很难看到洋风画。
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明清西洋绘画的影响只限于宫廷,如戴逸在《简明清史》中认为:西洋绘画来到中国后“只在宫墙内开花”。事实上,西洋绘画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欢迎,在民间画中有很大影响,在明清民间版画、玻璃画、瓷器画、外销画等画种中均有体现(见图五)。明清时广州、南京、上海、北京一线主要沿海地区成为了西学与西洋绘画的传播带,在此基础上,民间与西画有了广泛接触。明清工商业的发展刺激了市民阶层的壮大,使民间绘画的需求增大。在沿海城市和江南地区发迹的,以盐商与高利贷者形成了新的收藏阶层,他们没有太多严格的传统品评标准,而显现出平民化的审美趣味,比较容易接受新鲜的精巧工细的洋风画。在他们的带动下西洋风画很快成为一种时尚。在明清版《全本西厢记图》、《山塘普济桥中秋夜月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仿泰西笔意”、“仿泰西笔法”等题跋,可见当时西洋风绘画已成为人们竞相模仿的潮流。
东西商贸的频繁往来更加刺激了民间西洋风的发展。明清间西洋绘画对中国民间的影响范围广泛,以南方沿海城市为基地一直扩展到北方诸多城镇;其时间也很长远,当1773年耶稣会被解散,由于政治原因,西洋风画在宫廷迅速衰落之后,西画在民间的影响依然延续,使我们在兴盛于20世纪中期的月份牌年画中还可以找到明清西画影响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