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直门地铁壁画
北京市地铁二号线西直门站两侧的壁画
北京市地铁二号线西直门站两侧的壁画,在中国地铁壁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首先,壁画是在高丽纸上创作的国画;其二,壁画是著名美术家张仃先生带领山水画家龙瑞、姜宝林、王镛、赵卫、陈平等人创作的;其三,两幅壁画的长度各为70米,开巨幅国画之先河;其四,壁画使用了环氧树脂特殊的装裱方法;其五,两幅壁画创作于改革开放初期,是经过邓小平亲自审稿后上墙的。
作品内容
北京地铁二号线西直门站壁画,简称“西直门地铁壁画”——《燕山长城图》和《大江东去图》。壁画由张仃主持,龙瑞、姜宝林、赵卫、赵准旺、王镛、陈平等人参加了创作,每幅图高3米,长70米,是将画在高丽纸上的原作切割制作在人造石板内,安装上墙。全体人员花费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创作制作,画幅巨大,时间紧张,又值夏天,非常艰苦。
创作背景
一九八四年的国庆节,作为国庆35周年献礼,北京地铁二号线即将开通,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地铁两面立墙的壁画装饰画创作的人物交给著名画家张仃先生。张仃参加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1978年创作了北京国际机场壁画《哪吒闹海》,擅长焦墨山水。这时,张仃先生已经从中央工艺美院(清画美院的前身)院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有时间来构思和组织西直门地铁壁画。
创作过程
接到任务后,张仃先生首先想到的是用国画的形式来创作壁画。其次,张仃确定了壁画的主题为长城和长江。然后是搜集素材。张仃组织了一个创作班子,都是当时中国山水画当面的优秀画家,他们有龙瑞、姜宝林、王镛、赵卫、赵准旺、陈平等人。创作人员在张仃的带领下,沿长城一线写生,他们选择在长城比较完整的地区采风、写生、收集资料。长城沿线的采风是一件艰苦的事,张仃同当时还是中青年的龙瑞、姜宝林、赵准旺、赵卫他们一起爬山涉水,实地写生。从留存的照片上我们能看到,时值夏天,骄阳似火,运气好的时候,他们会遇上卖西瓜的瓜农,买上几个瓜,在石头上摔碎,一人抱起一块来,吃个痛快。虽然辛苦,但他们收集到了长城的第一手资料,包括山海关、嘉裕关的建筑结构,长城与山体走势,特别是北京郊区燕山长城和山脉的形态,草木、物候、民居等,沿途重要的人文景观,具有地域特征的冈阜坡陀,以及重要的关隘重镇等等。
回到创作基地以后,为了迎接地铁国庆节通车,张仃决定进行封闭创作。创作组在北京西郊的八大处,解放军某招待所租了一个创作场地,规定自当日起,创作人员不得回家,不做其他事,吃住都在招待所,集中精力创作。
首先是绘制小稿。中国传统大壁画的绘制,历来是先绘一个比例缩小的草稿,叫粉本。以人物画为例,粉本是以墨线白描勾勒出来的草稿,除了比例缩小以外,就是没有用墨渲染和敷色。地铁壁画创作的小稿类似古代壁画的粉本,在绘制粉本之前,创作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风格的统一。龙瑞、姜宝林、王镛、赵准旺等人都是中国山水画的行家里手,他们大多在八十年代就已经有所成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山水语言。如何把这些不同的笔墨语言统一在一张画上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最后张仃和创作组商议决定,两幅作品,长城一幅为焦墨风格,由他和赵准旺牵头;另一幅长江为水墨风格,由龙瑞、姜宝林主笔。就拿长城这幅举例,首先,他和赵准旺分别划了草图,修改确定后,由他自己画一段原大的山水作为笔墨样本,之后在作品创作中,大家努力往张仃先生的焦墨风格上靠。第二难题是,即使统一在张仃的风格上,每个人的笔墨风格仍然会有差别。如果每人画一段,就会有一种分割感。创作组解决的办法是,不是每人完整画一段,而是每人画一类。如龙瑞画山石,姜宝林画林木,王镛画建筑,这样在笔法基本统一的基础上,又保证了山水画通幅的统一性;第三个难题是,将小稿画在三米高、七十米长的高丽纸上,这是一个艺术创作,不是复制。这个过程有着不可预知的创作激情,也是一个极其繁重的体力活。军队的招待所没有大的画室和画案,他们只能把纸铺在地上,脱掉鞋,光着脚趴在纸上画。画家用半蹲半趴的姿势,一丝不苟地勾勒渲染着。时间久了,腰就像折了一样疼痛难忍。完成面积达四百二十平方米的画幅,大家不知画了多少,成功的留下,不满意的就重来。张仃先生已经是将近七十岁的老人了,虽然不能趴在那里创作(他经常是把纸钉在特制的大画板上,竖起来画),但老先生对画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稍有不满意的地方就要求重画。尽管他知道大家很辛苦,但是文化工程的意义,尤其是如此巨大的中国传统山水画进入现代化的地铁站,一个老艺术家的文化使命,让他不敢有半点马虎,甚至近乎苛刻。张仃先生的艺术权威大家都很信服,每位画家都想创作出一幅北京地铁壁画的精品、北京山水画公共艺术的典范。同时也因为这是一幅中国画形式的巨型壁画,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有在摸索中,将作品的品质做到极致。第四个难题是审画。当然,审视作品的质量伴随在创作的每一个阶段,但张仃和创作组对最后的审阅非常慎重。三米高、七十米长的画幅,在那个招待所里,根本就没有地方悬挂。如果想看整体的效果,又必须将画悬挂起来,在一定的距离之外观看。最后,创作组想出来几个办法,一是将画挂在二楼的阳台上,保持一定的距离观看,二是把画铺在楼外地上,大家到楼上阳台上看。除了创作组自己认真审阅外,张仃先生还派人开车把李可染、吴作人等老艺术家请来。经过几位老艺术家的认真审阅,又提了一些建议,画家们又进行了画面的调整,最后大家对壁画的质量非常满意。九月,两幅壁画的创作工作总算是基本完成了。
张仃先生为两幅壁画题记,《大江东去图》题记:“长江源于青藏高原,经过通天河、金沙江入川,过三峡达葛洲坝东流入海。斯图高三公尺,长七十公尺。作者:龙瑞、姜宝林、蒋正鸿、王镛、赵准旺、赵卫、它山。一九八四年国庆卅五周年前夕于北京西山。张仃题并记。”《燕山长城图》题记:“燕山长城为明代所筑,西起八达岭、居庸关,越云濛山,经密云水库、古北口、喜峰口、义院口至山海关,东临碣石,直奔沧海。斯图高三公尺,长七十公尺。作者:姜宝林、赵准旺、王镛、蒋正鸿、龙瑞、赵卫、它山、陈平。甲子年秋在‘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热潮中以焦墨写于首都。”值得一提的是,张仃先生号“它山”,他并没有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前面。
在这几位创作人员里,大家除了共同创作外,各人的专长有所不同,张仃先生将他们各自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龙瑞擅长画大画,最后统稿的任务就落在他的身上。直到今天,大家公认龙瑞是画大画的高手。大型山水的创作,或者在电视台直播的舞台上现场创作,最后都是龙瑞统稿。姜宝林师从山水画名家顾坤伯、陆俨少、李可染,是一位工夫深厚、技法全面的画家,他与龙瑞是主创人员,完成了大量的创作任务,王镛擅长书法和篆刻,两幅壁画的印章的镌刻,他责无旁贷。
整个壁画工程重要的组织者是赵卫,他既是创作组的成员,也是地铁方的代表,既是甲方也是乙方。创作之外,赵卫还负责创作人员的召集,创作人员的吃住交通,经费的申请和使用,材料的采购等所有的后勤工作。
如果是宾馆的大堂,传统装裱方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地铁站每天有列车不断经过,传统的装裱过不了几天就会被列车近距离带出的风撕碎。创作团队想出了一个办法,将画割成小的方块,编上号,再用环氧树脂封起来,用胶粘在装饰石版上。环氧树脂是一种近乎透明的粘稠状液体,干了以后非常坚硬,这样可以很好地保护壁画。
作品欣赏
今天我们去西直门乘坐地铁,有心的人总会驻足《燕山长城图》和《大江东去图》前,品味已经经过了三十年列车驶过的考验。虽然部分画砖业已脱落,但整体还算完整。发黄的画面更有纸寿千年的古画韵味。从画法上看,《燕山长城图》是张仃先生的焦墨风格,《大江东去图》是中国新山水的代表风格。二者都继承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庙堂气息,全景的长城和长江的展开,王希孟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卷的气势。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11 12:57
目录
概述
作品内容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