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佛教,宗教领域术语。
简介
西藏佛教(大体即
藏传佛教)在教义、教团组织及行仪上,以印度的
大乘佛教末期发展而来,有融合显、密
二教的倾向。以修习因乘的显教进而修习果乘的
密教为理想。亦即将
显教视为密教的入门。在戒律上西藏传承
说一切有部律,并发展出专属于密乘行人的戒律。
莲花生之前的西藏佛教,是学习
汉传佛教和
南亚传佛教,为后来的具有西藏特色的
密教打下了重要基础。
莲花生开始的藏传
密教是后来西藏佛教的主流,并且广泛外传。十三世纪后逐渐流传于北印度、
不丹、
锡金、蒙古、
尼泊尔、
苏俄布里亚特与
西伯利亚等地。
注意:这个词条是西藏佛教,并非
象雄文明和雍仲苯教的词条。
弘扬两期
可以朗达玛王之灭法为界,按佛教在西藏的弘扬划分。
前弘期
前提:
西藏在未传入
印度佛教之前,原本盛行古象雄佛法雍仲苯教。本教远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之前,早已在
雪域高原广泛传播,是西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在七世纪之前,藏地象雄地区的所有天文学家、
教育学家、译师、医师、
卦师、算命师、风水师、以及有文化的学者等等都可称为“本波”,当时
青藏高原的所有文化和
宗教信仰都可称为“本教”。“本教”实际上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宗教信仰,而是藏族同胞族的
文化体系、
哲学思想、
文明礼仪、
民风民俗、
民族精神和
社会教育。
“雍仲苯教”(简称苯教)起源于古
象雄(现西藏
阿里地区)冈底斯神山一带,是以显、密、大圆满的理论为基础,以
皈依三宝为根本,济世救人,导人向善,有着自己圆满成佛窍诀的佛陀教育,也是中国西藏最古老的佛法,至今已有一万八千年的历史。辉煌鼎盛的
古象雄文明就是以“雍仲本教” 的传播为主线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古
象雄文化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已被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
“雍仲本教” 创造了很多个藏文化的最初,例如生活民俗、
礼仪规范、天文历算、藏医、藏文、宗教信仰、政教制度,以及歌舞
绘画艺术等等,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源泉。
开始:
七世纪中叶,吐蕃王国赞普松赞干布(Sron%-btsan-sgam-po)娶唐朝
文成公主和尼泊尔
尺尊公主,传来中国汉传佛教及尼泊尔系佛教。当时松赞干布在拉萨建立布达拉宫,为
二妃立
大昭寺和
小昭寺,供奉佛像(文成公主带来的觉阿释迦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安置于大昭寺),以便于人民修福礼拜,又遣贵族子弟留学印度,制作文字、文法,翻译佛典。佛教乃渐兴起。
到
赤松德赞王(Khri-sron%-lde-btsan)时,请印度的
寂护及莲花生上师入藏。寂护带来中观宗
论书,宣扬中观佛教。
莲花生带来陀罗尼与真言经轨,弘传密教,此为西藏
密教的滥觞。故一般亦以莲花生上师为宁玛派(Rnim%-ma-pa)初祖。王又建立
桑耶(Bsam-yes)寺,延寂护为亲教师,开始度藏人出家受戒,成立僧伽制度。尔后亦遴聘印度僧莲华戒(Kamalas/i^la)等人从事译经。其中,莲华戒更以中观的立场,与在该地弘布禅宗的唐僧
摩诃衍(Maha^ya^na)论诤而获胜。从此印度中观宗成为西藏佛教的主流。佛教在此时可谓已具规模。
九世纪初惹巴巾(Ral-pa-can)王即位。王下令改定西藏语,统一译语,新译多数经论,校勘已译佛典,编纂译经目录。又规定“七户养僧”制。并由僧人裁决朝政。一切行政制度亦以经律为准则,对于侮慢三宝者且处以重刑。尔后信奉苯教的朗达玛(Glan%-dar-ma)王继位,镇压印度佛教,禁止译经,焚毁多数佛典,破坏寺院,令僧侣还俗。此时僧徒多避难国外,佛教一时衰微,史称“朗达玛灭法”。至此为止,前弘期佛教乃告结束。
总观此期佛教是以王侯贵族为中心,并在彼等之保护下发展,并未渗透于民众生活之中,故可称为“王朝佛教”。若就性质而言,由于具显教主义立场,在
教理上重视戒律,故亦可视为以比丘为中心的学术佛教。
后弘期
十世纪末,佛教复兴运动于西藏西部萌芽,尔后随大量密教经典的翻译逐渐完成,佛教乃分成
显乘、密乘二门。当时一般习佛者多重密轻显,重师教而轻理论。十一世纪印度
超戒寺僧阿底峡(Ati^s/a)入藏后,佛教之盛达到颠峰。此师通晓显密二教,强调独身与严格的戒律,尝着《
菩提道灯论》以阐明修习次第,并论述显密教义之并不相违。且大力弘扬大乘教法,培育众多弟子,组织成重视显教的噶当派(Bkah!-gdam-pa),而与当时结合新旧密乘的宁玛派(Rn~in%-ma-pa)相抗衡。尔后噶举派(Bkah!-brgyud-pa)、萨迦派(Sa-skya-pa)、
希解派、爵南派、格鲁派(Dge-lugs-pa)等均受其影响。上述诸派之中,萨迦、噶举二派曾与世俗权力密切结合,互争权势,流弊日深。于是后起的
宗喀巴(Btson-kha-pa)乃发起改革运动,宣扬恪遵戒律,提倡般若中观与秘密金刚乘的融合。并着《菩提
道次第》及《密宗道次第》,以确立其学说。又重视以显教为中心的密教教学,乃使当时
教风丕变。不仅所创立格鲁派成为日后西藏佛教的主流,而且,该派的达赖、班禅二大
活佛转世系统,更主宰西藏的政教大权。
密教先后
前密教时期和密教时期
七世纪中叶,
吐蕃王国
赞普松赞干布(Sron%-btsan-sgam-po)娶唐朝
文成公主和尼泊尔
尺尊公主,传来中国
汉传佛教及尼泊尔系佛教。
莲花生带来陀罗尼与真言经轨,弘传密教,此为西藏
密教的滥觞。
密教五宗
藏传佛教由于流传区域、修行仪式及传承系统等不同,从十一世纪中叶开始逐步形成各种
密教宗派。
宁玛派
宁玛派即旧教,宁玛即旧,又称红帽派、红教。以莲花生为初祖。此派组织松散,缺乏严格的制度。教徒重密轻显,且可娶妻生子。教法内容不一,各有传承。但以
大圆满法为究竟法门。根本密
典为十八部怛特罗。然一般之所奉行只有文殊身、莲花语、真实意、甘露功德、
金刚橛事业、差遣非人、猛咒诅詈、供养世神八部。为西藏佛教各派中,历史最久远的一派。主要道场有多吉扎特寺、
敏珠林寺、
噶陀寺、
佐钦寺、白玉寺等。另外在
比利时的
布鲁塞尔、
希腊的
雅典、法国的卡斯特朗市等亦建有此派寺院。此派自民初以来,在汉地即颇为盛行。民初的
诺那活佛、曾在美国弘法的
陈健民、已故的
敦珠仁波切及其弟子
刘锐之等人,皆属此派。
噶当派
噶当派为
仲敦巴(H!brom-ston)所创,其理论与实践基础系来自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主张以
显宗为主,但不排斥密宗。修习次第强调先显后密。其后此派并入格鲁派。根本道场为
热振寺。
噶举派
噶举派俗称白教,为马尔巴(Mar-pa)所创,富密教色彩,最著名人物是
苦行僧米拉日巴尊者。主要学说是月称派的中观见,最重视
大手印传承。强调以苦修而求达到“万有一味”、“
怨亲平等”、“染净无别”的境界为其特色。有达薄噶举、
噶玛噶举、
主巴噶举、
止贡噶举等支派。其中,
噶玛噶举派更获法国承认其宗教地位,而设立二十八个
法轮中心。此派为系统最多,传播最广的一派,主要寺院有
墨竹工卡的
止贡寺与四川
德格的
八蚌寺等。民初以来,此派在汉地
弘法的名师有
贡噶活佛等人。又由于
张澄基译出此派名著《密勒日巴全集》等书,及噶玛噶举之名师多人曾来台湾弘法,因此二十世纪末期之二十年间,此派在台湾之弘法活动颇为频繁。
萨迦派
萨迦派俗称花教。为在家居士贡却杰布(H!khond kon-mchog-rgyal-po)所创。教主采家族
世袭制,为氏族教团的典型。至五祖
八思巴时获元世祖封为帝师,执掌西藏政教大权。元末,其地位由噶举派所取代,仅保有萨迦一地的
控制权。此派特别崇尚
道果教授。全盛时在蒙古、
西康、西藏等地皆有寺院。尔后寺院相继没落,只有著名的四川德格贡钦寺留存。二十世纪末期之二十年间,也有若干名师到台湾弘法。
格鲁派
格鲁派又称黄帽派、黄教、新噶当派、新教,为
宗喀巴所创。此派吸收噶当派的教义,并主张僧侣须严守戒律。提倡显、密二宗并重,强调显密兼修和先显后密的修行次第。以中观哲学与《
现观庄严论》为教义根本。在传承方面则采用
活佛转世制度。达赖与班禅,为两大活佛,一主
前藏,一主后藏。分地区弘法。其后受
清廷拥戴,成为
西藏地方的执政教派,达赖喇嘛也成为西藏之政治与宗教领袖。此派之根本道场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札什伦布寺、布达拉宫等。1949年西藏暴动之后,达赖十四世及其支持者流亡到印度达姆沙拉,此派之重心乃转至印度。班禅十世成为此派的宗教领袖。1989年,班禅逝世,其
转世灵童寻觅已知为确吉杰布。俗名坚赞诺布。1995年11月29日,在拉萨
大昭寺的佛祖释迦牟尼像前,通过
金瓶掣签,并经国务院批准,被确认为十世班禅转世灵童真身。
如今西藏佛教普受英、法、德、俄、日、印等国学者所重视。在台湾,西藏佛教于1950年
初传,当时传法者除格鲁、萨迦二派外,几乎以汉族在家居士为主。其中较著名者有
屈映光、
吴润江、
申书文、刘锐之等人。弘法地点多集中于北部地区。大约从1982年开始,众多西藏僧侣应信徒之邀前来传教,乃促使其规模与日俱增,并迅速遍及全台。其中尤以噶举派最受台湾信徒所欢迎。
西藏前弘期佛教就是西藏佛教发展的前一个阶段。西藏古典著作如布顿《
佛教史》、伦主《佛教史》、童祥《
青史》、《西藏历书引言》、《藏王纪》等书,都说前弘期始于松赞干布时代,终于惹巴巾末年。但诸书所载这两个人的生卒年代,出入很大。今据中国古史《新唐书》所载松赞干布王妃唐文成公主入藏的年代(641),再参酌西藏的古典著作,松赞大概生于西元七世纪初。根据惹巴巾在位时,在拉萨所立的“汉藏和盟碑”的年代(823),惹巴巾的卒年不会早于这个年代。《布顿史》和《伦主史》都说他的卒年是841年,当比较可信。因此,可以认为“前弘期”约始于七世纪中叶至九世纪的前半,前后约二百年。
发展史
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时期:
⑴松赞干布时期(初兴佛教):松赞干布以前的西藏,境域狭小,至松赞干布,才扩张疆土,统一了
青藏高原各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如《
新唐书》说:“其地东与松茂嶲接,
南极婆罗门,西取四镇,北抵突厥,幅员万余里,为汉魏诸戎所无也。”
传说松赞以前,松赞既征服诸部落,扩大疆土,为与邻国往来和治理民众颁布法令的需要,松赞干布派遣贵族子弟到克什米尔学习,其中端美三菩提学声明学,回藏地后制成
藏文字母和文法,并着了《八部论》,解释藏文的用法。
松赞以前,西藏只有一种古老的信仰,名为雍仲本教。
天赤七王都修习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此七王因具有断证功德,便以彩虹之光为道登成就。
松赞干布派人到
锡兰请来蛇心
旃檀的十一面
观音像,又往印度和尼泊尔交界处请来诃利旃檀的观音像(此像现仍供在
布达拉宫),作为供养修福的对象。
松赞干布初娶
尼泊尔公主,携来
不动佛像、
弥勒菩萨像、
度母像等(不动佛像现供在
小昭寺,
弥勒像等现供在
大昭寺)。后娶唐朝文成公主,又携来释迦佛像(相传为佛在世时所铸造,现供在大昭寺正殿中)。
松赞干布又使尼泊尔塑像匠人,按照松赞自己的身量,塑一尊观音像(现供在大昭寺北厢殿中)。
为供奉诸
圣像,便于人民修福礼拜,尼泊尔公主建筑了大昭寺,文成公主建筑了小昭寺,松赞干布又建伽刹等十二寺于
拉萨四周各要地。此外,又建筑了许多修定的道场。各寺所供的圣像很多,有释迦、弥勒、观音、
度母、颦戚佛母、
光明佛母、
妙音天女、
马头金刚、甘露明王等。
当时翻译经典的人,汉人有大天寿,藏人有端美
三菩提、达摩廓霞、拉垄金刚祥,印度人有孤萨惹、
商羯罗,尼泊尔人有尸罗曼殊等。
当时翻译的经典,有《
宝云经》、《观音六字明》、《阎曼德迦法》、《摩诃哥罗法》、《吉祥天女法》。又有《集宝顶经》、《
宝箧经》、《观音经续》(二十一种)、《百拜经》、《白莲华经》、《月灯经》。有说亦曾翻译《十万颂般若经》。
藏地以前没有一定的法制。松赞干布时代,依佛经所说的十善戒,制定法律:斗殴的处罚,杀人的抵偿,盗窃的加八倍罚款,奷淫的断肢体而流放,欺妄的割舌。又制十六条社会伦理法:⑴敬信三宝,⑵修行正法,⑶孝敬父母,⑷恭敬有德,⑸敬重尊长,⑹交友以信,⑺利益国人,⑻心性正直,⑼景慕贤哲,⑽善用资财,⑾以德报恩,⑿秤斗无欺,⒀不相嫉妒,⒁不听妇言,⒂和婉善语,⒃心量宽弘(《西藏王臣史》,《藏王纪》所说略异)。
总之,在这一段时期,藏地才开始有佛教,建筑寺庙,创造文字,翻译经典;同时也制定了法律,教育民众,使
西藏民族逐渐强盛文明起来。所以藏地史书都说松赞干布是观音菩萨化身,特为饶益藏地人民而现国王身的。
⑵赤松德赞时期(建树佛教):松赞干布后,
芒松芒赞(亦作芒垄芒赞,即松赞干布之孙)、都松芒波结两代,虽然继承祖先的遗训奉事佛教,不过对于佛教事业,非但没有新的建树,而且由于多次兵灾,将释迦佛像封闭在大昭寺左厢秘室中,松赞干布所建的布达拉宫也毁于兵火。
赤德祖赞即位后,起初原为其太子绛刹拉闻请婚于唐朝。等到
金城公主到藏时,绛刹拉闻已死,只好嫁赤德祖赞,以后生下赤松德赞,大弘佛教。金城公主到藏后,问知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释迦佛像闭在暗室,急命人请出,供在大昭寺正殿;又将尼泊尔公主请来的不动佛像,移到小昭寺供奉。
赤德祖赞想绍继祖先弘扬佛教的遗规,曾派使臣往底斯山迎请佛密和佛静二大论师。二师未肯到藏。赤德祖赞又遣使到唐朝和于阗迎请宏法大师和经典,并建立拉萨喀扎等寺,安置各处请来的经典和大德。
此时译经的,有账迦牟拉廓霞、娘若那鸠摩罗。从汉文译成的有《
百业经》、《
金光明经》及历数、医学等书籍(布顿《
佛教史》)。这时的僧众,有汉僧和于阗僧;藏民虽已信仰佛教,但还没有人出家。
赤德祖赞的臣属中,信佛的固然很多,但也有不信佛教的。他们中间还有掌握重权能左右朝政的人,如舅氏仲巴结及
达扎路恭等,不过慑于赤德祖赞的威严,还没有明目张胆地反对。
赤德祖赞去世后,
仲巴结便借口过去几代
藏王的短寿,和国家的兵连祸结,将这些事情都归罪于佛法。又编造许多谎言,诬蔑释迦佛像为引祸根源,把像埋在地下,后又移到芒域。改大昭寺为屠场,拆毁赤德祖赞所建的喀扎寺和真桑寺。驱逐修行佛法的信众,各地来的僧人也都遣回原籍。此时赤松德赞年幼,不能自主朝政,只好听凭仲巴结摆布。藏地尚未长成的
初期佛教,就遇到这样一场摧折。
西藏民间,原已盛行雍仲本教。松赞干布虽曾制定法令,教人民学习佛经;但臣下和民间,仍有信奉本土雍仲本教而反对
印度佛教的。后来经过芒松芒赞、都松芒波结、赤德祖赞三代,似乎都没有加以禁止。
赤德祖赞曾派臣下
桑希等到内地学佛法。桑希临回藏时,遇着一位高僧,授给他《金刚经》、《十地经》(有作《十善经》)、《稻秆经》等三部经,并且向他说:“藏王已死,王子年幼,那些不信佛法的臣下,正在破坏先王法制,毁灭佛法。此时回到藏地,没有佛教事业可作。你等到王子大了,把这三部经呈上,并须请萨贺国的静命来藏弘法,那时佛法才能光大。”桑希等请回汉文经书千余卷,到藏时正遇着灭法,就把经书藏在钦朴石崖中。
赤松德赞渐长,阅读
前代诸王史籍,知道祖先弘扬佛教、建立法制的事迹,深为信乐,就与诸臣筹商复兴佛教的事宜。桑希以为时机已到,就把藏在钦朴的汉文佛经取出,呈进藏王,并为略述大意。藏王听了很欢喜,就教桑希同汉人梅玛果、迦湿弥罗人
阿难陀共同翻译。但此事为仲巴结所反对,并怪桑希多事,把他贬到芒域。史书上说一些信佛法的人,为了保护桑希,送他到芒域避难。
静命到藏后,在龙粗宫中安居四月,为藏王等讲说
十善业、
十八界、
十二因缘等法门。当时雷击玛波日,洪漂庞塘宫,
瘟疫流行。不信佛教的人,就说是弘扬佛教之过,请藏王停止弘法,民间喧攘不安。藏王请问静命,静命说须请莲花生来才能止息灾害,自己也就暂回尼泊尔。藏王又派赛曩等去迎请莲花生。莲花生到藏后,适灾害止息,才又接静命回藏。
藏王打算建立桑耶寺,先与臣民商议,大家都赞同,就请莲花生加持地基,请静命仿印度飞行寺规模绘成图样。中分须弥峰、十二洲、日月二轮,外有垣墙围绕,四角建四舍利塔,四门立四碑。藏王三妃,又各建一殿。从762年壬寅奠基,至766年丙午落成(据《藏王传》等说,布顿说是787年
丁卯奠基,799年
己卯落成)。完工后又请静命、莲花生开光,举行盛大庆祝法会。
767年
丁未从印度迎请
说一切有部持律比丘十二人到藏,以静命为亲教师,开始度西藏人出家受戒。最初受戒七人为:宝护、智王护、宝王护、善逝护、遍照护、龙王护、天王护(七人的名字有多种不同的记载),称为
七觉士。此后复度官民子弟三百余人,出家受戒;选拔优秀的学习梵文,造成译经的人才。
此时翻译经典的,印度人有静命、无垢友、佛密、静藏、清净狮子等诸大论师,西藏人除初出家的七人外,有法明、虚空、宝军、无分别、释迦光等诸大译师,广译
三藏教典。又请
密宗大德法称论师,传授瑜伽部
金刚界、
大曼荼罗等
灌顶。又请迦湿弥罗国大德胜友、施戒等,传授戒法,又请汉僧传授参禅修定。此时,对于佛教,尽量吸收,不论大小、
显密、
禅教、讲修,兼收并举,故可称为
前弘期的极盛时代。此时所译典籍,据辰年在登噶宫所编《目录》(此目录布顿《
佛教史》和伦主《佛教史》都说是赤松德赞时所编。布顿《佛教史》并说:先编《登噶目录》,次编《钦朴目录》,再编《庞塘目录》。《经论大藏目录序》中说,牟底赞薄时,先编《庞塘目录》,次编《登噶目录》,未说《钦朴目录》何时所编)的记载,
密教方面除
无上瑜伽部,
显教方面除《
阿含》经类及一部分《中观》、《因明论》外,其余的显密经论,大体上都具备了。旧派所传的一部分无上瑜伽部经论,也是由无垢友等传来的,可能因为当时只是秘密传授,故未编入目录内。
此时所传的戒律,是根本说一切有部。为防止部派纷争,藏王曾明令制定,不许翻他派的律典。此时
大乘教典,唯识宗的已很完备。但因弘传佛法的主要人物,多是中观宗的大德,如静命、莲华戒,就是中观顺
瑜伽行派(世俗中不许有离心外境,胜义中许
一切法皆
无自性)的创始人,莲花生、无垢友、佛密等也都是中观宗人;所以,此时的见解,都是属于中观宗的。在赤松德赞末年,息灭顿渐的争端后,又曾明令宣布,只许学静命所传的
龙树的中观见,修
十法行与六度行,不准学顿门的见行。
总之,赤松德赞时,才开始有西藏人出家受戒,建立
僧伽制度,广译经论,讲学修行。佛教的真正规模,此时才算完备。又在耶巴、钦朴等处,建立专修道场。后来
阿底峡曾赞叹说,此时西藏佛法之盛,就是印度好像也比不上。
⑶惹巴巾时期(发扬佛教):赤松德赞死后,
牟尼赞普与牟底赞普先后继位,绍承父业,仍弘佛法。尤其在牟底赞普时,建立金刚界寺,请无垢友等论师,遍照护等译师,将父兄两代未译完的经论尽量翻译(据伦主《
佛教史》和《藏王纪》所记,此时还有莲华戒等论师,龙王护、宝胜等译师),三藏教典此时就很完备了。
赤松、牟尼、牟底诸王时,一面虽尽力弘扬佛法,一面也常以武力征服邻近的其他民族,尤其与唐朝,时而和好,时而战争。直到惹巴巾时代,由诸佛教大德从中调停,在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唐朝与西藏才达成和议,建立了和盟碑,战事才停息。
惹巴巾深信佛教,护持十善法制。因见前代静命、智王、漾娘桑、桑希·得瓦廓喀结其主、阿难陀等译出的典籍,有许多名词是西藏不通用的,又有从汉地、于阗、印度萨贺等处译来的,名词多不一致,学习极为困难;故请胜友、天王菩提等,依据大小乘教义及声明诸论重新整理,务令义理无误,名词统一,便利修学。又将大小乘教各种名词,详加审定,汇为专书,使后来译经者有所遵循。倘有必须设立的新名,须将该名词的训诂和定名的理由,详细注明,呈报
译经院、讲经院,转呈藏王批准,编入目录内,以便通行。关于密部典籍,尤其无上瑜伽部,未
经藏王批准的,不许随意翻译。所译三藏教典,在礼敬文上加以区别:凡属
律藏的,“敬礼一切智”;凡属经藏的,“敬礼一切诸佛菩萨”;凡属论藏的,“敬礼曼殊室利童子”。读者一看礼敬文,就知道属于那一藏。对于戒律,还是只弘一切有部,不许弘译他部,以免争端。
惹巴巾由于深信佛法,对于每一个僧人,各分配给七户居民,供给他的生活,使他能专一修行。每逢
斋僧法会,惹巴巾先把自己的头巾敷地,请僧众在上边走过,然后顶戴。所有大小朝政,皆请决于高僧;所有
行政制度,也都以经律为准则。下至通用的度量衡器,都依照经论改制。对前代所建的寺院,都善加修葺,并新建札喜格培寺。以
恭敬三宝、奉行十善教育人民。对于侮慢三宝的,处罚特重。他这样做,对于佛教虽是极端尊崇,但在臣民当中,不免引起一部分人的嫉忌和反感,朗达玛的灭法,也就因此而起。
从松赞干布时代创制统一藏文,翻译佛经,至惹巴巾时代整理译典,广事讲修,都属于西藏佛教的前弘期。这一时期内,西藏的佛教,可就教典文献和见修行证两方面总结一下:
⑴教典文献:此时所译的教典,大小、
性相、显密、大体都已完备。今依《登噶目录》,略举如下:
{1}大乘经典,分六类:
(a)《
般若经》类,有《般若十万颂》等大小十六种。
(b)大方广类,有《佛方广经》等大小七种。
(c)《
大宝积经》四十八品(原书四十九品,抽出第四十六品编入《般若经》类)。
(f)从
汉文转译的,有《
大般涅槃经》等大小二十四种。
{2}
小乘经:《正法念住经》等大小三十九种,又《集法句》等论著七种。
{3}
密咒续:《不空罥索经》等及注疏四部共十八种(其中只有事部和行部,缺
瑜伽部和
无上瑜伽部)。
{4}各种陀罗尼一0一种。
{5}名号:有《佛及菩萨百八名经》等九种。
{6}赞颂:有《不可思议赞》等十八种。
{7}愿文:有《回向愿王》等十二种。
{8}吉祥颂:有《大吉祥颂》等七种。
{9}律藏:有《根本说一切有部十七事》、《
毗奈耶》并诸注释大小三十一种。
{10}大乘注释:有《般若十万颂大疏》等五十二种(内有《
般若经》、《深密经》、《
三摩地王经》、《
宝积经》、《十地经》等的注释),又有从汉文译出的《解深密经大疏》等八种。
{12}禅修类:有《修次第论》等八种。
{13}唯识宗论:有《瑜伽本地分》等四十一种。
{14}各种
大乘论:有《集菩萨学处论》等三十一种。
{16}因明类:有《观业果论》等二十五种。
{17}藏王等撰述:有《圣教正量论》等七种。
{18}已译未校的:有《般若四千颂》及《念住经》二种。
{19}未译完的:有《中观精研论》及《释》等九种。
从第一类至第八类属于经藏,第九类属于律藏,第十类以后属于论藏。又第三、第四两类属于密教,其余都属显教。
小乘经律论大小乘共学,其余都属大乘。唯识宗的经论,已很完备。中观宗的经论,除
月称的论疏外,很多都有了。这个目录中所载的密部典籍虽只有事行两部;但在赤松德赞时,已曾请印度密宗
法称,传授瑜伽部灌顶。又有无垢友、施戒、遍照护、吉祥积等,已翻译《集密意经》、《幻变密藏》、《黑茹迦格薄》等无上瑜伽部密法多种。所以这一段时期,显密方面的教典,可以说都大体具备了。
⑵见修行证:这一段时期中,从印度请来的
译经大德,多系中观见;因此,这一期西藏佛教的见解,主要是中观正见,即“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的见解。一切法无“自性(孤立不变而实有的自体)”而“有(存在)”的原因,即是“缘起”(依赖条件而生灭,即一定的事物必依一定的条件才能
生起,条件不具备就不能生起)。宇宙万有,世
出世间一切因果,乃至证解脱,成菩提,皆依“缘起”而有,亦皆自性空,就是
缘起性空的中观见。由深信世出世间因果道理,而严持净戒,依戒修定,由定发慧,就是三增上学。依中观正见和三增上学所引起的身语行为,就是
正语、
正业、正命的十法行和六度等正行。
三学乃至六度等,就是所修的行。由此修行,发小乘心的,所证就是
四沙门果;发大乘心,经
三阿僧祇劫,圆满福德智慧
二种资粮,所证就是
无上正等正觉。
以上是就显教说的。在密教方面,如佛密所传的事部和行部,法称所传的瑜伽部,都是在中观正见和发大菩提心的基础上,传授灌顶。受灌顶后,严守各部的
三昧耶戒,进修
有相瑜伽的增上定学,和无相瑜伽的增上慧学,由此而得出世间各种
悉地。如无垢友所传的无上部密法,就是现在西藏佛教的旧派。此派判佛法为九乘:⑴
声闻乘,⑵独觉乘,⑶
菩萨乘,说这三乘属于显教,名共三乘,是
化身佛所说。⑷事部,⑸行部,⑹瑜伽部,说这三部名密教外三乘,是报身佛所说。⑺大瑜伽部,⑻阿耨瑜伽部,⑼
阿底瑜伽部,说这三部名无上内三乘,是
法身佛所说。此派说自派所传即后三乘密法,尤偏重于阿底瑜伽(即如今流传的
大圆满教授);说一切众生现前离垢的“空明觉了”,即大圆满。意谓生死涅槃一切法,皆本具于此“空明觉了”之中。由了知此心性本来
无生无灭,具足一切功用;安住在这种见解上,远离一切善恶分别,渐次消灭一切无明错觉;最后
证得永离一切
戏论的究竟法界,就是修此教授所证的果德。
奇闻异事
虹化之谜
是
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据说,修炼到很高境界的高僧在圆寂时,其肉身会化作一道彩虹而去,进入佛教所说的空行净土的无量宫中。
在
藏传佛教中,有一个支派密宗,密宗修练者修行达到一定境界后,其死亡时,肉身会在圆寂后几天内自动化成五颜六色的光。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人体虹化现象。
跳欠
“跳欠”俗称“跳神”,是一种以驱邪为主旨的重要
宗教仪式。
跳欠的表演者为寺院的喇嘛,他们头戴造型各异的面具,身穿色彩艳丽的服饰,在舞钹、
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用手势等肢体动作表达各种佛教寓意。整个跳欠仪式节奏缓慢、沉稳,仪式隆重,场面壮观。
桑耶寺
桑耶寺建成于公元779年,由
吐蕃王
赤松德赞(公元755-797年在位)主持兴建,印度高僧静命大师设计。寺的主殿高三层,下层为
藏式建筑,中层仿汉地
唐代建筑样式,上层则采用印度梵式建筑。各层内供奉的佛像,也分别是吐蕃、汉和印度人的形貌。主殿以外,建有偏殿、译经场、僧舍、佛塔等。寺建成后,静命大师亲自剃度了七名贵族青年为僧,史籍称他们为“七觉土”,
藏族人出家为僧的制度,便始于此。
西藏佛寺之祖
桑耶寺被称为西藏佛寺之祖,它的建立,是外来的
印度佛教战胜当地本土宗教的标志。
雍仲本教是古代藏族人民崇信的一种名叫“本波”的
原始佛教,起源于
西藏高原古老的民间
自然崇拜。本教认为宇宙分为天、地和地下三界。居于三界的神分别称为“赞”、“年”和“鲁”。此外,地下和地面还住着各种精灵和魔怪。人必须警奉这些神、怪,融就会招致灾祸。在
印度佛教未传入或初传入藏族地区之前,雍仲本教是占统治地位的信仰。
雅鲁藏布江
公元7世纪初,地处
雅鲁藏布江中游南部的悉补野部第三十三代首领
松赞干布(公元617-650年)先后兼并了西藏地区诸部,统一了全境,建立起
吐蕃王朝。他发现与带有原始平等制残余色彩的本教教义相比,佛教的经律教义和严密的组织,对于巩固新生的王室统治更为有利。于是,他毅然排除各种阻力,将
印度佛教引入吐蕃。他派人从印度等地迎请僧人,命人翻译了《
宝云经》等二十一部
经卷。又先后同笃信佛教的
尼泊尔墀尊公主和唐
文成公主联姻。
印度佛教传入
公元七世纪,
印度佛教传入吐蕃,印度佛教与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之间各自互相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而各自得到了发展。印度佛教与雍仲本教在信仰的本源上是完全一致的。印度佛教大量吸收了雍仲本教的内容,使其能够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了现代的“藏传佛教”。
藏王之位
公元815年,热巴坚(公元815-836年在位)继任藏王之位,他继续兴佛,重用僧侣。两派的斗争又一次激化。崇本的贵族权臣将藏王身边信佛的大臣、王妃、王子,一一除掉,最后将热巴坚缢死,拥立其弟
达玛(公元838-842年在位)为藏王。达玛即位后,大肆灭佛,命令各地毁寺焚经,强迫僧人还俗,于是传佛大师纷纷外逃,佛教势力一度趋向衰落。从
松赞干布兴佛至达玛灭佛,约两个世纪,藏史学家称这段时期为西藏佛教发展史上的
前弘期。
公元842年达玛被一名僧侣刺死,吐蕃
奴隶制政权崩溃,奴隶和平民暴动遍及全境。自此西藏地区陷入了漫长的分裂局面,社会缓慢地向
封建制度发展。直至公元978年以后,佛教才在一些新兴
封建主的扶植下逐渐复兴,并形成了许多教派和教派支系。主要有宁玛派、
噶当派、噶举派、萨迦派,以及影响最深远的格鲁派,另外还有几个小派。藏史学家把公元978年以后,佛教再度兴起,形成教派,称为佛教发展史上的
后弘期。至此,一种具有西藏地区特色的佛教(亦称
藏传佛教或喇嘛教)形成。
在藏传佛教的教派中,不单单是宁玛派,连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也都在运用着 “本教” 中的世间本教仪轨,包括、医学、天文、历算、
招财、招寿、替身仪轨、
烟供等等,“本教”仅仅在烟供、荟供、
火供等方面的各种仪轨就超过了五百多涵,其内容也非常广泛丰富。
格鲁派的含义
格鲁派由
藏族僧人
宗喀巴(公元1357-1419年)创立。“格鲁”意为“善律”,该派寺院组织严密,主张僧从严寒戒律,学经遵循次第,因而名声渐播。又因这一教派的嘈嘛头戴黄色
僧帽,所以也称为“黄帽派”或“黄教”。格鲁派禁止僧侣娶妻生子,宗教首领采取噶举派首创的“转世”办法承继,从而形成达赖和班禅两大转世体系。一世达赖喇嘛和一世班禅额尔德尼都是宗喀巴的弟子,延嗣达赖世系已传至第十四世,1989年逝世的班禅大师为第十世。
格鲁派的形成
格鲁派的形成,标志着西藏佛教已发展到极盛时期。这时西藏出现了全民信教的局面,境内寺庙遍及大小村庄和牧场。据1737年统计,仅格鲁派寺庙就有3477座,僧侣316230人。在格鲁派众多的寺庙中,最著名的有
甘丹寺(1409年建)、
哲蚌寺(1416年建)、
色拉寺(1418年建)和札什伦布寺,这便是西藏地区著名的格鲁派四大寺院。四大寺中,甘丹、哲蚌、色拉三寺皆建于
拉萨市郊,唯札什伦布寺位于
后藏日喀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