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大学
中国陕西省公办高校
西藏民族大学(Xizang Minzu University),位于陕西咸阳,是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是国家中西部地区重点建设高校,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历史沿革
建校背景
学校诞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在中国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是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基于民族团结和国家振兴的政治远见作出的英明决策,是中央立足西藏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1949年11月14日,毛泽东在给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彭德怀的信中指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1956年2月20日,毛泽东在同藏族人士的谈话中特别强调“西藏也要设立大学,只要努力去做,一年年地进步,就可以达到目的”。1956年9月,中共中央做出“六年不改,适当收缩”的西藏工作方针和指示。1957年,中央书记处贯彻落实毛泽东提出“慎重稳进”“六年不改”的西藏工作方针和“西藏也要设立大学”的重要指示精神,并于3月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专门讨论西藏工作,决定在内地为西藏设立学校,培养民族干部,为西藏民主改革做准备。
西藏公学时期
遵照中共中央指示,1957年6月,中共西藏工委正式决定在中国内地筹建民族学校。1957年7月26日,经请示中央批准,在内地筹办的干校和团校成立了一个筹建委员会。1957年9月1日,中央电告西藏工委,学校名称采用西藏公学比较恰当。在邓小平、刘伯承和黄克诚等中央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1957年10月17日,中央电告西藏工委、高教部党组和陕西省委,将位于陕西咸阳的“西北工学院”校址移交西藏。1958年9月15日,西藏公学正式成立。西藏工委副书记、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中兼任西藏公学校长。西藏公学的主要任务是为西藏地区日后进行民主改革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政治觉悟和一定文化水平的民族干部。
学校1959年成立的藏文专修科,成为西藏历史上最早的专科专业。1960年,西藏民主改革取得了伟大胜利。为适应西藏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新形势,公学的办学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步从单一培养民族干部向培养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转变。同年10月,学校制定了《专业教育规划草案》,先后创办了农业、畜牧兽医、会计、邮电、卫生、机电、师范等7个专业和行政训练班。1962年11月,创办了内部刊物《教学研究》。1963年10月,学校按照专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设置了藏语文系、卫生科、畜牧兽医科、师范科、会计科、农业科和预科,形成了“六科一系”的专业布局。从1964年开始,学校改变以往“干训式”的招生办法,实行逐年招收新生的办法,并开始从内地招收部分汉族高中毕业生。
西藏民族学院时期
1964年9月22日,西藏工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将“西藏公学”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1965年4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学校更名。
在“文革”动乱的十年中,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1966年5月到1967年12月,学校被迫停课,办学陷入严重混乱局面。1970年,西藏自治区革委会决定撤销西藏民族学院,学校被解散,人员、土地和物资严重流失。1971年5月,西藏自治区革委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决定恢复西藏民族学院,同时决定迁入西藏办学,并下发了《关于恢复西藏民族学院若干问题的纪要》,指出撤销西藏民族学院的决定是错误的,要求遵照中央指示精神,坚决按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把西藏民族学院办好。学校恢复并开始招生后,一方面排除干扰继续办好专业教学,同时走出校门深入西藏为有关部门举办农、牧、会计、医务等短训班,服务西藏发展;一方面着手迁校工作。
1971年,学校师生白手起家在尼洋河畔的乱石滩上建起了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先后有计划地迁入了农学、畜牧兽医、林学、农机水利、财会等5个系9个专业及部分实验室。1975年1月,区党委批转《西藏自治区第一次院校工作座谈会纪要》,确定学校不再迁入西藏,两地同时办学。1975年8月,最后一批迁入西藏办学的机电系师生进藏并入林芝分院。至此,学校形成了以陕西咸阳为总院,以西藏林芝为分院,两地办学的特殊格局。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林芝分院正式更名为“西藏农牧学院”,独立办学,成为西藏第一所高等理工学校。
1978年5月,学校革委会制定了《西藏民族学院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文、理科为主的综合性民族大学的办学目标。1979年2月,学校党委扩大会议作出“把我院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教学和科研上来”的决定,学校办学逐步走上正轨。1990年7月31日,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听取学校专题工作汇报后,对学校办学成就给予了高度肯定:“实践证明、在内地创办西藏民院的决定是正确的,成绩是巨大的,西藏民族学院已经成为西藏培养干部的重要基地。办好西藏民族学院,继续发挥民院作为西藏培养干部基地的作用,是坚定不移的”。2003年,学校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8年10月5日,学校迎来了建校50周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为学校发来贺信。胡锦涛在贺信中高度概括和评价了学校建校50年来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的重要贡献,希望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发扬优良传统,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民族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西藏干部培养基地的作用,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改善西藏各族群众生活、促进西藏安定团结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1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工作,实施以中国人民大学为组长单位的团队对口支援模式。2013年学校被自治区批准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拟建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基础医学3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学科。同年3月,学校校5项项目纳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规划(一期)。同年4月,学校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2012年12月,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014年10月,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受俞正声主席委托到学校视察,高度肯定了学校在内地办学的巨大成就。
西藏民族大学时期
2015年,学校落户于国家级开发区——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的新校区建设规划通过自治区审批,计划投入6.6亿元建设。同年4月28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6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专门下发通知,明确要大力支持西藏民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加快老校区的改造升级和新校区的规划建设,在学校重点学科、教学科研等方面加大资金、人才、技术等投入力度,确保将学校建设成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一流民族大学。
2017年,学校顺利入选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学校建校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充分肯定了学校的办学精神、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对学校的未来给予殷切的希望和极大的鼓舞。
2020年6月1日,西藏自治区体育局与西藏民族大学共建“西藏民族大学山地户外运动学院”合作协议签约暨揭牌仪式在拉萨举行。2021年12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23年5月10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公布《关于表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西藏民族大学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荣获“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集体”称号。10月14日,西藏民族大学高原胃肠病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西藏民族大学医学前沿论坛在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成功举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4月,学校下设14个教学单位、开设59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哲学、经济、法学、教育、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1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1340名(其中校本部1003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50人,专技人员中有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1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55人;专兼职教师716人,其中教授108名,副教授226名,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607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0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2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1人。有“千人计划”1人,“长江学者”5人;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计划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国家级档案专家1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奖1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0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7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6个省级一流专业,4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3个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15门;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7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课名师工作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
2021年学校教学改革共立项建设47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29项,青年项目15项;共结项36个校级教改项目。学校组织申报的“中国心·民族魂·西藏情:西藏民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品牌探索与实践”“西藏全科医生培养过程中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民大经验”和“西藏高校教师教育发展中心建设研究与实践”3项教学成果分获西藏自治区2021年教学质量奖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另有三项获得优秀奖。
2022年,学校教学改革共立项建设54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一般项目32项,青年项目13项;共结项36个校级教改项目。学校组织申报的《中国心,民族魂·西藏情:西藏民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品牌探索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充分发挥援藏政策优势,积极构建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在中组部、教育部和陕西省的统筹部署下,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等12所对口支援高校,不断创新援藏形式、拓宽援藏领域、丰富援藏内涵,深入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对口支援工作,推动学校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2011年12月9日,以中国人民大学为组长,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为成员的团队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学院协议签字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根据对口支援协议,从2011年到2016年,在教育部“整体设计、协同工作、重点突出、逐步实施、成效显著”原则的指导下,六所高校充分发挥集体名校优势,帮助西藏民族学院改进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研服务和学校管理等工作。
2015年5月,陕西省委、省政府下发《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西藏民族学院建设和发展的意见》。陕西教育厅、西藏民族大学积极落实《意见》部署,就教育支援工作进行对接。2015年10月,陕西省教育厅根据西藏民族大学发展改革现实需求和各校实际,确定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2016年3月至4月,在陕4所高校同西在民族大学签订了对口支援工作协议。在陕4所高校对口支援工作突出“精准支援”目标导向,紧紧围绕西藏民族大学“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学科(基础医学、中国语言文学、民族学(藏学)三个申博学科)和重大工程确定对口支援的着力点和具体措施。根据协议,西安交通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大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学科及其相关专业建设;长安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大“工科”学科、专业和信息化建设;西北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大“民族学(藏学)”建设及“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建设;陕西师范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大“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建设。
2016年12月,西藏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扎西次仁一行来到南京大学访问,按照中央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的总体要求,根据教育部指示精神,南京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交流会上,双方签订《南京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工作协议》(2017-2019年)。经双方友好协商,决定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2020年9月20—22日,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一行14人访问学校,并与学校签署了《中国传媒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工作协议》。按照对口支援协议,中国传媒大学将从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对学校进行对口支援。
2023年8月7日,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20周年交流座谈会在拉萨市召开。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对口支援高校的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自治区教育厅高教处处长苟凌滨,西藏民族大学校领导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上,各对口支援高校代表分别就各自的对口支援工作总结经验,畅谈体会,并就下一阶段更好地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中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2011年3月,与美国西北拿萨勒大学签订友好合作协议。3月31日上午,西藏民族学院与美国西北拿萨勒大学在西藏民族学院藏式会议室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西藏民族学院院长刘洪顺与韦伯博士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按照双方达成的协议,西藏民族学院与西北拿萨勒大学将开展师生交流,互派教师、学生到对方学校工作、学习,鼓励学生自费到对方学校学习;鼓励两校学者或院系之间广泛接触,进行合作研究,联合举办学术活动,开展学术交流;互换出版物、书籍、信息资料、馆藏展品、课程计划和课程描述及其他资料。4月,法国高等对外贸易学院校长梅蒙率团来访,与学校签订友好合作协议书。
2017年9月20日,第二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一带一路”高校联盟2017大学校长论坛于甘肃敦煌举行。在论坛期间,西藏民族大学正式加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并签订合作备忘录,成为“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之一。到2017年,该联盟成员总数达到148个,涵盖了亚、欧、非、北美、南美等6大洲的27个国家。
2022年10月,西藏民族大学中国(西藏)边疆贸易研究所和印度加尔各答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线上中印高校师生交流会,中方高校、印方高校共24人参加交流,会上双方师生展开友好互动,就文化、学术等领域问题展开讨论。
附属医院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一个附属医院,为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该院始建于1958年,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健康指导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是西藏自治区最早一所依托于高等教育事业单位的大学附属医院,同时也是西藏自治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培育)1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自治区高校教学实验室10个,自治区实验实训基地1个,自治区科研创新团队3个,并建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
科研成果
2018-2022年西藏民族大学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量全国排名第85位。“十四五”以来(2021.01-2023.05)学校教职工首次获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首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2021年12月,学校管理学院侯希文教授申报的“西藏及四省涉藏地区民主改革档案资料整理和民主改革史研究”获批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标志着学校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国家级项目上取得突破。
2022-2023学年,西藏民族大学共获批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2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9项,49个项目获批校内科研项目立项,并签订10余项横向课题;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公布的2023年度教育部基金立项结果中,西藏民族大学共4个项目获批立项,其中规划基金项目1项,青年基金项目1项,规划基金西藏项目1项,后期资助项目1项。
“十四五”以来(2021.01-2023.05),学校产出了一批以“西藏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研究报告”(丛书)、《西藏各民族遗传多样性研究》《明清实录藏族史料类编》《西藏百年经济史》《西藏民族关系研究——以藏门珞民族关系为中心》等为代表的重大研究成果。
2023年4月28日,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最新智库成果“西藏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研究报告”丛书发布会举行。该系列丛书是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重大委托课题《西藏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丛书共包括7册,分别为:《西藏高原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西藏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西藏绿色工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西藏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西藏边贸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西藏高新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西藏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学术资源
截至2023年12月,图书馆馆藏总量351.3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57.94万册、电子图书193.36万册;生均纸质图书116册;有纸质期刊290种,电子期刊71.94万册。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该刊筹办于1979年,1980年正式创刊。1985年经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1991年7月经出版部门审核,颁给国际标准刊号。1998、1999年先后入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期刊》。2003年改为双月刊。2015年7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名称由《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3-8388,国内标准刊号CN54-1062/G。
学报分别于2017年、2019年、2023年连续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评定为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分别于2014年、2017年、2023年连续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评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扩展期刊。该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以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藏文校名字体:沿用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同志题写的校名字体。
中文校名字体:采用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题写的校名字体。
校徽按照国内外高校校徽所遵循的圆形结构为基本图形,标识的中心部位是由雪山、雪莲花、书本和办校时间1958组成,外围由藏英汉文校名组成,校徽以单色“藏红色”为基调,符合国际上校徽设计单色的主流趋势,并适合以标准化模式推广发布的要求,具有易识别、易推广、易制作,民族特色突出的特点。
校徽上端三角形采用了唐卡中雪山的造型,象征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借喻学校努力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高等学府;中间是图案化的雪莲与下端的书结合在一起,象征西藏民族大学在学界如一朵绽开的雪莲花,特色而又美丽;将雪山、雪莲花、书本结合在一起很好地诠释了“爱国兴藏,笃学敬业”办学特色。
精神文化
爱国、兴藏、笃学、敬业
担当奉献、求真务实、和谐发展
社团文化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邦锦梅朵艺术团、大学生创新创业学社、翰墨缘书法协会等社团。
2019年9月28日上午,由校团委、招生就业处、教务处联合主办的2019年“秋之实”校园文化节开幕式暨学生组织招新巡礼活动展开。活动由校学生会、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民大青年》新媒体工作站、大学生生活文化站、邦锦梅朵艺术团、大学生创业就业协会、大学生创新创业学社、易班以及43个学生社团参与。活动展示内容包含传统文化、科技创新、学术专业、文体展示、健康生活、国防教育、体育、志愿服务、创业就业及新媒体十个类别。
2023年3月28日,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4周年之际,校团委组织各学生组织、社团开展“3·28”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社团嘉年华活动。28日中午,校学生会、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三个学生组织和33个社团和易班学生工作站分别在渭城校区乒羽馆西侧、秦汉校区谐园南侧举行社团嘉年华活动,活动内容主要由学生组织和社团纳新、社团节目展演两部分组成。
2023年11月10日晚,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举行“情真切、舞翩跹”百人锅庄暨第二届“与子同袍、共兴中华”社团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活动上介绍了隶属文学院的“翰墨缘书法协会”“墨缘文学社”“华服协会”等社团基本情况,以及各社团在专业能力锻炼、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作出的努力。活动尾声,文学院师生与华服协会、民族歌舞社的同学们同跳锅庄,将活动推向了高潮。文学院第二届社团文化艺术节由开幕式“百人锅庄”、“青青子衿、云锦霓裳”民族文化体验、“乐彩华服以衣现礼-高原华服的美学意蕴”专题讲座以及文学社团“创意写作分享会”等四个子项目组成,旨在引导同学们坚定“五个认同”,以实际行动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4月,西藏民族大学有渭城、秦汉两个校区,并在拉萨建有教学实践基地,学校占地面积1157.48亩,校舍总面积49.8万平方米。
渭城校区
该校区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截至2023年12月,该校区建有53间多媒体教室、4间多功能教室、1间微格教室的日常管理、19间精品智慧教室,设有文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民族研究院、财经学院、外语学院、体育学院等院系。
秦汉校区
该校区位于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兰池四路。秦汉校区于2016年7月正式动工,总投资6.6亿元,占地面积763.5亩,总建设规模为15.36万平方米,于2020年7月2日正式落成启用。秦汉校区包含教学、实验实训、继续教育和培训、图书馆、行政办公等单体建筑、学生生活区、体育活动区、发展预留区及附属设施。截至2023年12月,该校区设有70间多媒体教室、23间智慧教室。秦汉校区设置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经济、管理、教育、新闻、工科类等学科,设有管理学院、教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院系。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西藏民族大学团结广场上的“石榴”景观。“火红的石榴+舞动的哈达”艺术造型,构筑起一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景观,寓意“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广场上的“贺信石”景观。“贺信石”一面刻写着习近平总书记祝贺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的贺信,另一面镌刻着“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12个大字。后者是2015年9月,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的题词。
知名校友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学校简介.西藏民族大学官网.
民大校史-专家学者.西藏民族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2 14:0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