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竹叶青蛇是
蝰科竹叶青蛇属动物。身体背面颜色变化较大,有绿色、淡绿色等;正背有若干锈红色不规斑尾尖绿色。体腹面淡绿色,散布大的、不规则黑斑。体型中等偏小。雄性体长小于雌性。头大,呈三角形,与颈部区分明显;吻端圆。头背被覆小鳞;左右鼻间鳞接触或相隔1枚小鳞,左右眶上鳞一横排相隔10-15枚小鳞。鼻鳞向后与窝前鳞相接,仅少数标本有1枚(个别2-3枚)小鳞相隔;窝上鳞2枚,窄长,上下并列于眼前上方,窝下鳞位于眼前下方;颊鳞1枚,介于鼻鳞与上枚窝上鳞之间;眼小,红色或黄色,瞳孔直立。西藏竹叶青蛇由
黄正一于1982年正式命名。
西藏竹叶青蛇曾经隶属于
竹叶青蛇属(Trimeresurus),2004年由Malhotra 和 Thorpe 基于西藏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tibetanus)独特的外部特征、半阴茎形态及分子系统地位而建立新属——喜山蝮属(Himalayophis),于是西藏竹叶青蛇的拉丁学名也改变为Himalayophis tibetanus
体型中等偏小。雄性最大体全长570(512+58) mm,雌性最大体全长682(580+102) mm。头大,呈三角形,与颈部区分明显;吻端圆。头背被覆小鳞;左右鼻间鳞接触或相隔1枚小鳞,左右眶上鳞一横排相隔10~15枚小鳞。鼻鳞向后与窝前鳞相接,仅少数标本有1枚(个别2~3枚)小鳞相隔;窝上鳞2枚,窄长,上下并列于眼前上方,窝下鳞位于眼前下方;颊鳞1枚,介于鼻鳞与上枚窝上鳞之间;眼小,红色或黄色,瞳孔直立;眶后鳞1枚,位于眼后上角:眶下鳞为1枚较窄长的鳞片,自眼后下角沿眼下前伸至眼前下角与窝下鳞相接。上唇鳞8~9枚,第1枚较小,与鼻鳞以鳞沟完全分开;第2枚高,入颊窝构成颊窝前缘;第3枚最大;第4枚位于眼正下方,与眶下鳞相隔一排小鳞;其后4~5枚上唇鳞较小。下唇鳞9枚(个别8枚),第1对在须鳞后相接,前3对(个别4对)接颌片。背鳞23(21)-21(19)-17行,中段15~17行弱棱。雄性腹鳞155枚,雌性腹鳞150~161枚;肛鳞完整;雌性尾下鳞42~47对。
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8):无危(LC)
虽然分布区域狭窄,但是还没有明确的威胁。然而未来的森林破碎化可能会破坏栖息地,因此可能会影响到该物种的种群状况。同时西藏竹叶青蛇没有特定的保护措施。它存在于中国和尼泊尔的一些保护区中,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还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