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以鲁政发〔2013〕21号印发《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该《规划》分基础现状、总体要求、发展布局、重点支撑、集中突破、生态文明、政策保障7章。规划范围主要包括枣庄、济宁、临沂、德州、聊城、菏泽6市和泰安市的宁阳县、东平县,共60个县(市、区);面积67179平方公里,人口4481万人,分别占全省42.8%和46.5%。规划期限:2013年至2020年。
文件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的通知
鲁政发〔2013〕21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
2013年8月28日
发展规划
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
2013年8月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基础现状
一、发展成就
二、比较优势
三、制约因素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建设内涵
三、战略定位
四、遵循原则
五、发展目标
第三章 发展布局
一、建设四大发展高地
二、构筑三条发展主轴
三、提升园区发展水平
第四章 重点支撑
一、产业升级
二、基础设施
三、重大项目
四、科技创新
五、人力资源
第五章 集中突破
一、新型城镇化
二、县域经济
三、改革开放
第六章 生态文明
一、加强生态建设
二、严格污染防治
三、发展生态经济
四、确保安全发展
第七章 政策保障
一、营商环境
二、财税政策
三、投资政策
四、金融政策
五、土地政策
六、人才政策
七、民生保障政策
八、扶贫开发政策
九、协调推进机制
前 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省第十次党代会强调,进一步研究制定西部地区发展优惠政策,建设新的经济隆起带。西部地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潜力巨大,是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就是在鲁苏豫皖冀五省交界的长条地带,依托贯穿其中的交通干线和优势资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为骨架,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形成若干发展高地,对周边地区产生聚吸优质生产要素的“海绵”效应和商品流通、产业辐射的“泵压”效应,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科学跨越发展。
…………。
规划范围:主要包括
枣庄、
济宁、
临沂、
德州、
聊城、
菏泽6市和
泰安市的
宁阳县、
东平县,共60个县(市、区);面积67179平方公里,人口4481万人,分别占全省42.8%和46.5%。
规划期限:2013年至2020年。
第一章 基础现状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发展。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为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做了积极探索,拉开了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的序幕。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西部地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各项事业迈上新的台阶,为建设新的经济隆起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成就
(一)经济规模持续扩大。2012年,西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4620亿元,占全省29.2%;公共财政收入914亿元,占全省22.5%;固定资产投资8626亿元,占全省2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08亿元,占全省31.9%。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较快提高,粮食总产3014万吨,占全省56.3%;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4400亿元,占全省29.6%;传统服务业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233亿元,占全省26.2%。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1.1∶53.1∶35.8。
(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西部区域内
京沪高铁、
京九铁路、
日东高速公路等既有线路运输能力不断增长,
邯济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
德商高速公路等改扩建或新建线路加快推进。公路通车里程11.4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774.2公里,济宁港总通过能力超过3000万吨,洙水河航道菏泽段已具备通航条件,临沂、济宁机场成为较繁忙的中型空港,铁路、公路、内河、航空相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能源体系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西部区域内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和生态保护统筹协调发展,城乡就业、基础设施、社会福利同步提高,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镇错落分布、梯次展开,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有序推进。2012年,城镇人口204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5.5%。
(五)社会民生明显改善。2012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2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51元。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困难群众、特殊群体、优抚对象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二、比较优势
(一)区位优势突出。西部地区地处山东腹地,同苏豫皖冀4省11市接壤,南接
长三角,北临京津冀,与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相连,是
山东与
华北、
华东和中西部地区联结的重要门户,是全国交通、通信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在配置生产要素、拓展市场空间等方面条件优越。
(二)资源优势明显。西部区域内矿产丰富,其中煤炭地质储量占全省80%以上,是全国13个亿吨级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石油、天然气、铁矿、盐矿资源富集,石灰石、石膏、花岗石、大理石储量大、品质优。水资源总量占全省47.9%,调配能力较强。地质、地形、土壤、植被多样,生态资源良好。劳动力资源充裕,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
(三)产业初具规模。农业基础地位稳固,工业体系相对完善,服务业具备后发优势。西部区域内有47个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任务县及后备县,农副产品产量在全省占较大比重。济宁、枣庄、菏泽市依托资源优势建成煤化工、石油化工产业基地;聊城市依托龙头企业建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和有色金属生产及深加工基地;德州市成为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临沂市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中心之一。
(四)文化底蕴深厚。西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拥有孔孟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兵学文化、书法文化、红色文化等多种文化资源;历史名人辈出,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开发潜力巨大。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五)发展态势强劲。西部各市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推动科学跨越发展;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积极性高、主动性强,思发展、盼发展、快发展的热情高涨。多数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中原经济区、沂蒙革命老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打造科学发展高地等国家和省多项扶持政策叠加,有利于助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三、制约因素
(一)综合实力较弱。2012年,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和公共财政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63%、4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626元和295元。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偏小、人均占有较低,在全省仍处于欠发达水平。
(二)产业层次偏低。与先进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工业产业链条不长,集约集聚发展不够;服务业占比较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发展存在趋同现象,同业竞争较为激烈。
(三)经济外向度不高。2012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258.4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16.6亿美元,分别仅占全省10.5%和13.4%。外贸依存度偏低,对外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与先进地区有较大差距。
(四)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西部地区是我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能源基地和南水北调输水干线重要汇水区域,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部分市县资源开发与城乡建设矛盾突出;2012年全省空气质量超标较重的市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繁重。
(五)政策机制相对滞后。受行政区划和各市政策差异影响,西部地区劳动力、原材料、资金、土地、产权尚未形成统一市场,生产要素流通渠道不畅;区域统筹发展的工作机制、推进措施有待健全。
(六)区域竞争压力加大。西部地区的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区域集聚辐射效应不明显。面对周边省份和相邻地区竞相发展新形势,必须加快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拓展全省发展新空间,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二、建设内涵
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的主要内涵是:科学发展、加快隆起。一是隆起的相对性,积极吸纳聚集资金、项目、人才等生产要素,着力促进商品流通、产业辐射、市场拓展,在鲁苏豫皖冀5省相邻地带,打造相对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高地;二是隆起的差异性,各市、县(市、区)在充分发挥共性优势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特色优势,建成由若干高地引领带动、整体隆起的连绵起伏的经济隆起带;三是隆起的多重性,既要实现总量规模扩张和质量效益同步提高,又要做到各行各业、各项工作创造优势和亮点;四是隆起的长期可持续性,作为一项系统渐进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振奋精神,埋头苦干,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付出长期艰辛努力。
三、战略定位
立足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特色产业和生态环境等多方综合条件,结合推动全省科学发展、完善区域发展格局、拓展发展空间等相关战略要求,围绕形成若干竞相发展、各具特色、富有生机、加快隆起的邻边高地,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科学确定西部经济隆起带的战略定位。
(一)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
(二)建设高素质劳动力富集地带。…………。
(三)建设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
(四)建设生态良好的美丽新西部。…………。
四、遵循原则
(一)注重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彰显特色。鼓励和引导各市创新发展理念和模式,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重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增量、增效,提高西部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形成邻边地区若干高地,推动实现科学跨越发展。
(二)注重“四化同步”,融合互动协调提升。…………。
(三)注重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四)注重改革创新,充分激发内在活力。…………。
(五)注重开放带动,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六)注重改善民生,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五、发展目标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二)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四)城乡建设明显加强。…………。
(五)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六)人民生活明显提高。…………。
第三章 发展布局
加快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强分工协作,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一体化发展,建设各具特色的四大发展高地,构筑三条发展主轴,提高各类园区发展水平,形成高地引领、主轴贯通、园区壮大的发展态势,合力建设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经济隆起带。
一、建设四大发展高地
(一)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高地。…………。
(二)“两型社会”建设和商贸物流高地。…………。
(三)统筹跨越和生态低碳发展高地。…………。
(四)科学发展和邻边经济高地。…………。
二、构筑三条发展主轴
充分考虑西部地区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的内在联系,以交通干线为依托,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要节点,以各类园区为支撑,实行资源要素统筹配置,优势产业统筹培植,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加快构筑京杭运河、临枣济菏与德聊菏三条发展主轴,密切四大特色高地的合作联动,使之成为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的纽带。
(一)京杭运河发展轴。…………。
(二)临枣济菏发展轴。…………。
(三)德聊菏发展轴。…………。
三、提升园区发展水平
结合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园区发展方向,优化园区布局;坚持集约用地、高效开发,推动产业企业集中发展、基础设施集中配套、节能减排集中推进、环境污染集中治理,加快形成以国家级园区为先导,省级园区为主体,各类特色农业、新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园区为支撑的“金字塔”型园区体系。到2020年,力争国家级园区由5个增加到8个左右;建成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特色园区基地;园区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70%左右。
(一)明确各类园区发展重点。…………。
(二)创新园区发展方式。…………。
第四章 重点支撑
加快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必须选准着力点,突破瓶颈制约和薄弱环节,强化产业升级、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科技创新、人力资源五大支撑,把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一、产业升级
坚持市场导向,统筹合理布局,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做强现代农业,做优新型工业,做大现代服务业,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和财税链,走质和量同步提高、好与快统筹兼顾、三次产业高度融合转型发展的新路。
(一)做强现代农业。以高效、生态、安全为方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巩固扩大农业优势,加快实施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传统村落向生态文明乡村转变。
1.建设三大优质农产品供给区。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农业主产区为基地,以优势农产品为核心,在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上实现突破,建成“山东粮仓”和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区。鲁西北平原优质农产品供给区,包括德州、聊城两市,围绕建设京津济重要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打造“优质吨粮区”、优质棉花带,加快发展蔬菜、畜禽、水果、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鲁西南平原优质农产品供给区,包括济宁、菏泽两市和泰安市的宁阳、东平两县,建设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的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统筹粮棉林畜发展,大力发展油用牡丹种植及深加工;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和林木资源,培植做大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业。鲁中南山地丘陵优质农产品供给区,包括枣庄、临沂两市,发挥物种资源丰富等优势,建设优质商品粮生产加工基地、油料生产加工基地、瓜菜基地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实行生态林、经济林建设相结合,巩固完善全省生态安全重要屏障。
2.发展特色产业和精深加工。加快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现代渔业园区建设,稳定畜牧业生产。实施好果业、蔬菜等优势产业振兴规划,加快发展中药材、桑蚕、蜂业、茶叶和烤烟等特色产业。依托鲁西黄牛、菏泽青山羊、金丝小枣、菏泽牡丹等原产品种,打造更多的特色农业亮点。发挥滕州马铃薯、平邑金银花、郯城银杏、莘县瓜菜菌等典型示范作用,带动畜禽、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中药材等基地化发展。实行生态林、经济林建设相结合,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认证体系和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大力发展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加工企业集群发展,建设大宗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一县一业、一县一特”发展格局。依托特色产业基地,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优良品牌,拉长产业链条,拓展加工深度,提高附加值。
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鼓励引导农用地资源依法有序流转,扶持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积极推进集约化经营,充分挖掘农村生产要素潜能,不断提高产出效益,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采取政策扶持和示范引导办法,支持发展专业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在粮食、蔬菜、渔业、畜牧、果业等领域,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管理运作规范、社会效益好、带动作用大的家庭农场,推动传统家庭经营方式向集约化发展,打造“农户家庭经营升级版”。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组织,不断拓展合作范围,扩大合作规模,提高引领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对专业合作社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用地,参照农用地管理。到2020年,力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万亿元左右,带动基地面积达到3000万亩以上。
4.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支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通过提高水利化、机械化和科技信息化水平,实现土地生产经营效益最大化。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深入实施高产创建活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进盐碱地、矿山塌陷地、丘陵山坡等土地整治,增加高标准和可灌溉农田面积。加快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农业机械研发推广力度,推进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重点扶持大型机械购置和农机合作社发展。加快实施现代良种创新工程。积极推进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发展一批现代种业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强制种基地和新品种引进示范场建设。到2020年,高标准粮食高产创建田占粮田的比重由15%提高到35%以上;粮食产能达到3550万吨,西部地区全部建成吨粮市县;良种在粮、棉、油增产中的份额提高到50%以上。
5.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西部地区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努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巩固提高农业经营收入。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和价格稳定机制,使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种养、加工、流通增值收益。积极发展农业观光、农村旅游、种植体验等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努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劳务输出对接,健全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落实同工同酬分配原则。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增加农村转移性收入。继续实行种粮直接补贴,扩大对良种、农机具购置、农资等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品种并扩大范围。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逐步增加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报销水平和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到2020年,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19000元左右,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二)做优新型工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以特色产业和资源精深加工为突破口,大力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战略,拉长产业链条,强化节能减排,建设产业基地,发展产业集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1.发展壮大四大产业基地
能源基地。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积极保护”的原则,高效开发利用煤炭和油气资源。支持发展煤炭、石油深加工产业,稳步推进济宁市能源基地建设,积极推进黄河北煤田开发,适时开工建设阿城矿井,打造东明石化千万吨级炼化基地。大力实施“外电入鲁”工程,合理布局建设清洁高效火电和热电联产机组。以西部地区国家级、省级新能源产业园和示范城市为依托,重点突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扩大新能源汽车生产;落实好分布式光伏发电扶持政策,加快太阳能光伏电站及相关设备建设、太阳能照明灯具研发生产,形成光伏产业链条,巩固扩大太阳能光热产业优势;有序开发生物质、垃圾、沼气和风力发电等新能源技术,建成全省重要的能源基地。
2.支持发展三大产业集群
装备产业。坚持规模化与高端化相结合,以发展自主品牌和提高产业集中度为核心,加快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提高市场占有率。重点发展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农林机械、农用车、专用车、风电核心装备、数控机床、精密铸造、新能源电池、输变电设备、特种电缆以及配套零部件等,推动机械设备产业集群发展。发展壮大聊城、枣庄、临沂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加快滕州高端中小机床、枣庄鲁南高端矿山及煤化工机械装备、济宁高新区和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端工程机械、临沭高端装备液压件、禹城高端新能源装备、武城汽车配件、阳谷电缆光电等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中国(梁山)专用汽车、金乡输变电装备、齐河地热能成套装备、宁津电梯产业、菏泽开发区汽车零部件、成武输变电装备、宁阳矿用装备、东平精工工具等特色产业集群。
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化学制药及医疗器械。加强生物技术药物创新研究,形成中药材种植、提取、加工现代化产业链条。引进先进前沿技术,加快医药新剂型、高端医疗产品和设备研发,扩大生产规模。依托骨干企业,发展医药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济宁华鲁邹城生物医药产业园、山东育达医疗科技园、临沂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菏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枣庄华润三九工业园、聊城东阿阿胶千亿级产业园和华鲁制药注射剂产业园,争创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
新材料产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扩大产业规模。重点发展氟硅、聚甲醛、特种橡胶等化工新材料;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精密铜带等金属新材料;泡沫金属铝、碳酸稀土等稀土新材料;碳纤维、玻璃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新材料;压延玻璃、阻热节能型材等建筑新材料,以及焊接、陶瓷、传热等特种新材料。发展壮大德州航天新材料产业园、菏泽特种玻璃产业园,加快建设德州土工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济宁和聊城稀土产业基地、枣庄锂电池材料基地、临沂钛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宁阳海洋生物新材料基地,打造全国一流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三)做大现代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支持服务业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不断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
1.文化旅游业。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旅游开发与文化提升相结合、产业增效与文明传承相结合,着眼于提高核心竞争力,以齐鲁文化为根本,以旅游企业为主体,创意引领、内涵发展、品质立业,形成“文化特色+旅游集团”新路径。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曲阜“文化经济特区”、临沂中国兵学城、王羲之故居、台儿庄文化产业试验园、嘉祥石雕城、东平水浒影视城等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为载体,鼓励开发原创作品,重点支持一批文化创意群体,发展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集团,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等。突出文化旅游特色,将同一类型的不同景区进行资源整合,打造特色鲜明的四大“文化旅游链”:儒家文化旅游链,以曲阜为中心,整合邹城、泗水、嘉祥等地相关资源,打造儒家文化旅游品牌;水浒文化旅游链,整合梁山、郓城、东平、阳谷等地相关资源,打造水浒文化旅游品牌;运河文化旅游链,以枣庄、济宁为中心,整合德州、临清、聊城等地相关资源,打造运河文化旅游品牌;红色文化旅游链,以枣庄、临沂、菏泽为中心,整合周边相关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选取四大文化旅游链的精华,将曲阜“三孔”、兖州兴隆寺、汶上宝相寺、泰山、济宁市区运河、水泊梁山、台儿庄古城、蒙山沂水等,根据空间上环形分布的布局结构,构建文化旅游的“金环”,打造高端旅游品牌。加强衔接设计和营销宣传,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倡导诚信理念,提高旅游产业的服务意识、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使“四链一环”成为山东旅游强省的新地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突出乡村文化特色和原生态保护,推进连片开发规模化经营,支持各地积极发展“沂蒙人家”、“泰山人家”、“圣地人家”、“湖上船家”、“黄河人家”、“水城人家”等品牌,打造“齐鲁乡村游、好客到我家”品牌集群。到2020年,乡村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25%以上。
2.商贸物流业。充分利用省界邻边的区位优势,完善鲁南、鲁西和鲁北物流区域网络。依托交通干线规划布局一批以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为特征的商贸物流基地。加快发展临沂国际商贸城等大型商品批发市场,形成全国性、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和辐射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品牌。推进商贸结构和业态调整,鼓励连锁化经营、集团化发展,加快发展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以县域为重点,提升发展超市、便利店、综合购物中心等传统零售业,支持特色化、差异化住宿餐饮业发展。发挥临沂、菏泽国家级物流园区节点城市和枣庄、济宁、德州、聊城省级物流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重要物流通道、大型物流设施和物流信息平台。提升物流服务科技含量,推广应用可视化与货物跟踪、电子结算等物流新技术。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配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推进物流企业联合重组,培育一批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大型物流企业,促进物流业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
3.金融保险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各种金融机构,放大德州资本交易大会品牌效应,打造新型金融富集区。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在西部地区设立县域分支机构。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把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造为运作规范、风险可控的银行类金融机构,稳步推进城区农村信用社机构整合。规范各类融资平台建设整合。积极发展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中小型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各类产业基金、股权基金和财务公司等金融企业。扶持发展各类专业融资担保公司,改善中小企业投融资环境。积极推进企业上市,扩大股票、债券、信托等融资规模。扩大保险覆盖面,丰富大众服务品种,鼓励发展互助型合作制保险组织和专业化保险机构。
4.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传输、增值服务、物联网等信息服务技术,培育三网融合应用、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信息消费热点。放大临沂商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示范效应,建设完善集大众消费、公共服务、企业经营于一体的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健全信用、认证、标准、支付等支撑体系,支持发展网上商城、网上银行、网上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业态。支持德州市建设省级数据备份中心。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产品研发设计、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环节信息化改造升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完善政务网络建设,加快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惠及民众、方便高效的电子政务服务系统、公共信用信息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系统。
5.商务服务业。积极推进中介服务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快发展会计和审计等财务类、信息咨询类、代理经纪交易类等中介服务业;规范发展人事代理、人才推荐、人员培训、劳务派遣等人力资源服务;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管理咨询、网络招聘等新兴服务业。巩固扩大中国(临沂)国际商贸物流博览会、枣庄滕州微山湖湿地红荷节、济宁孔子文化节、书圣文化节、德州中国太阳城新能源科技成果博览会、聊城水文化节、菏泽牡丹节等重大会展、节庆品牌的国内外影响力。积极发展以工程机械、生产流水线、汽车等融资租赁服务为重点的租赁业务,支持发展大型租赁公司。
6.服务外包产业。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业务流程、知识流程外包。加快开拓在岸外包市场,积极拓展日韩、欧美离岸外包市场。推动济宁高新区等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加快发展,有效承接京津沪在岸外包业务转移。积极引进全球知名服务外包企业及其在华服务供应商、全国服务外包领军企业及其运营交付中心,争取承担高端离岸服务外包业务。
7.房地产业。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借鉴枣庄等市的做法,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最大限度地解决中低收入、特困人群和农民的住房问题。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开工建设,支持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信贷需求,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依法规范房地产市场,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需求。严格控制政府机关楼堂馆所建设。提高房地产规划设计与施工建设水平,提高建设质量和内在品质,强化安全保障。
8.生命健康产业。加强西部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积极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支持聊城、济宁、滕州等地发挥医疗资源富集优势,建设周边地区医疗中心。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实行居家养老和社会化养老相结合,着力发展各类老年公寓、老年康复中心,加快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管理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养老体制和机制。支持发展家政服务、病患陪护、母婴保健、社区照料等服务。积极拓宽健康服务领域,提供专业化、精细化、高端化服务和产品,关注并服务于个性化需求。大力发展专业保健、心理咨询、美容整形、基因工程等生命健康特色服务产业。加快制度创新,强化行业管理,制定行业技术规范,推进专业保健、心理咨询等产业规范发展,建立健全保险保障机制和价值评估体系。
二、基础设施
加快交通、水利、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化、便捷化和现代化水平,增强对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一)统筹构建现代交通网络。加快区域内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设施建设,完善陆路交通大动脉,构建出海通道和空中走廊,形成网络完善、衔接高效、管理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持临沂规划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1.铁路。改造提高现有铁路标准,加快推进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济南至石家庄客专等在建项目,规划建设济聊等城际铁路,积极争取建设鲁南客运专线、济宁湖西铁路等项目,加快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和重点企业专用线建设,加强主要客货枢纽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西部地区铁路运输服务能力。
2.公路。加快建设德州至菏泽、岚山至菏泽等高速公路,规划建设济南长清、东阿至东平等跨黄河公路大桥项目,通过改扩建国省道逐步完善路网,提高农村公路通达能力。
3.航空。统筹推进机场规划建设,加密临沂、济宁等机场航线航班,新建聊城军民合用机场、菏泽机场,开放航空口岸,提高航空管理和服务水平。
4.内河航运。充分发挥京杭运河黄金水道和纽带作用,提升济宁的港口地位,加快建设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港城发展和谐、环保节能的港口群。积极推动京杭运河黄河以北山东段、黄河和徒骇河复航前期研究。推进内河通航船舶标准化,完善污染防治方案,加大交通、环保等部门综合执法和监管力度,严格控制散装水泥、煤炭、油品等货物撒落、渗漏和危险化学品污染,确保南水北调东线水质安全。大力发展公路铁路水运多式联运,打造运河物流品牌。到2020年,京杭运河山东段及支线通航里程1245公里,港口吞吐量达到1.6亿吨,建成“一干多支”高等级航运网络。
(二)加强水资源保障和确保饮水安全。加快建设完善西部地区水利工程体系,提高规划建设和限期改造标准,确保工程安全。统筹管理和科学调度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用水,提高水资源供应调配能力和利用效率。推进刘楼、戴老家、菜园集等平原水库建设,加快岸堤、岩马、贺庄等大中型水库增容,在山丘地区新建庄里、辛庄、稻屯洼等大中型水库。加大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力度,加快骨干河道重点河段、重要支流河道和蓄滞洪区的综合治理,提高城乡水灾害防御能力。加快西部地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完善农田灌排体系,提高农田抗旱排涝能力。实施一批拦河闸坝和水系贯通工程,规划建设沂沭河洪水西调、南四湖及东平湖增容工程,提高水资源供应和雨洪资源利用能力。加快山区找水打井和城乡供水合网建设,建设一批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全面解决农村山区饮水困难和城乡广大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水资源市场配置和补偿制度。到2020年,西部地区新增供水能力12.3亿立方米;灌溉总面积达到42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440万亩。
(三)加快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加快宽带网、数字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在西部地区的应用示范,积极构筑覆盖西部的高速光纤宽带网。提升临沂、济宁、德州等市信息集散中心和通信网络交换枢纽地位,带动研发、设计、制造、软件等相关产业创新发展。加强电子政务网络、应急系统、行政服务平台建设,搞好德州市、曲阜市、济宁市任城区等“智慧城市”试点,鼓励建设“数字城市”和“数字社区”,提高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服务向街道、社区和农村延伸,光纤向行政村、宽带向自然村延伸,实现重点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快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三、重大项目
保持投资适度较快增长,促进西部经济加快崛起;优化投资结构,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优化推动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一)优化投资结构。…………。
(二)加强调控引导。…………。
(三)健全服务推进机制。…………。
四、科技创新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西部隆起的战略基点,向科技创新要先进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增强西部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
五、人力资源
以建设高素质劳动力富集地带为目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努力实现劳动力资源向优质人力资源的有效转化,为西部加快隆起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一)教育培训。把教育优先发展摆在西部加快隆起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改革,统筹各教育层次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重点实施好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
(二)人才支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着力营造“人才兴西部兴”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共谋发展、振兴西部的良好局面。
…………。
第五章 集中突破
西部地区要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集中力量重点推进,带动全局整体提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市为单位整体提升综合实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内生动力活力,加快科学跨越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打破二元结构,加快构建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四点对接”的新型城镇体系,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尽快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一)加快推动区域性中心城市扩容提质。…………。
(二)加快建设中小城市、县城和重点镇。…………。
(三)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县域经济
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县域科学发展整体提升综合实力的政策措施,加大省级指导支持,突出市级主导地位,推广临沂市、济宁市、德州市实施县域经济倍增计划的经验,调动县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县域经济加快科学发展,提高质量效益,增强综合实力。
(一)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二)做大做强镇域经济。…………。
(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三、改革开放
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必须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新突破,更多运用市场化手段谋发展;推动开放向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转变,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上谋求更大作为,有效激发区域发展动力活力,挖掘优势潜力,推动科学跨越发展。
(一)全面深化改革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3.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4.深化企业制度改革。…………。
5.深入推进改革试点。…………。
(二)扩大对外开放
1.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3.加强区域合作联动。…………。
4.积极扩大对外投资合作。…………。
第六章 生态文明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美丽新西部”。
一、加强生态建设
(一)突出抓好水系生态建设。…………。
(二)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治理。…………。
(三)提高城乡绿化水平。…………。
(四)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带。…………。
二、严格污染防治
(一)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二)健全大气和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三)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三、发展生态经济
(一)节能环保。加…………。
(二)循环经济。…………。
四、确保安全发展
在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中,要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守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坚持对人民高度负责,正确看待政绩,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建设平安西部。
…………。
第七章 政策保障
按照“多予、少取、济困、放活”的原则,梳理整合全省区域发展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国家中原经济区政策和沂蒙革命老区政策落实到位,发挥西部地区政策叠加优势,放大普惠政策的效应,强化专项政策的助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营商环境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力创造有利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国内领先营商环境。…………。
二、财税政策
建立健全省级财政投入、引导、激励、筹资机制和地方动态财力保障机制。…………。
三、投资政策
加大对西部地区项目建设和投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西部地区;…………。
四、金融政策
采取政府引导、吸纳社会资本、市场化运作的方式,…………。
五、土地政策
在保证耕地和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平均质量等别有提高的前提下,试行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期评估和调整机制。…………。
六、人才政策
开展西部经济隆起带“科技人才服务团”选派工作,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园区等选派一批优秀人才,…………。
七、民生保障政策
完善民生支出分担机制,…………。
八、扶贫开发政策
省级专项扶贫资金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
九、协调推进机制
成立省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重大事项,实行重大资源统一管理、重大设施统筹规划、重大项目协调布局。…………。
附件:1.西部经济隆起带区划图(略)
2.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布局图(略)
3.西部经济隆起带农业功能区划图(略)
4.西部经济隆起带公路水路机场规划图(略)
5.西部经济隆起带铁路运输体系规划图(略)
6.西部经济隆起带电源布局图(略)
7.西部经济隆起带电网主网架图(略)
8.2012年各大区域板块主要指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