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塔尔牛
牛科牛属哺乳动物
西门塔尔牛是牛科牛属哺乳动物。体躯长,呈圆筒状,肌肉丰满;头较长,面宽,颈长中等,角较细而向外上方弯曲,尖端稍向上;前躯较后躯发育好,胸深,尻宽平,四肢结实,大腿肌肉发达,乳房发育好。毛色为黄白花或淡红白花,头、胸、腹下、四肢及尾端多为白色。因产地在西门塔尔平原而得名。
物种学史
名称来源
因其产地多在西门塔尔平原而得名。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引进西门塔尔牛在本国选育或培育,育成了自己的西门塔尔牛,并冠以该国国名而命名。
起源
西门塔尔牛起源于中世纪瑞士首都伯尔尼附近的西门山谷,有资料记载最初由德国大型牛与瑞士本地牛杂交而来。从技术角度看,西门塔尔牛是一个品种群总称,包含了多个品系,如起源地瑞士的西门塔尔(Simmental),德国和奥地利的德国西门塔尔牛(Fleckvieh),以及法国的平原红白花(Pie Rouge)、法国东部红白花牛(Abundance)、蒙贝利亚(Montbeliard),意大利的Pezzata Rossa 等。
引种改良
西门塔尔牛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引入中国,而后在50年代,特别是70年代以来从前苏联、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国陆续引入了乳肉兼用、肉乳兼用西门塔尔牛。1987年又从法国引入蒙贝利亚牛。引人的西门塔尔牛除在一些国营农牧场纯繁外,主要用于改良中国黄牛,其杂交改良后代大约占我国各类杂交改良牛的50%。期间从多个国家进口过同品种不同品系,经过该品种的中国化过程,成为中国大部分牛肉产区的主打品种。
面对世界牛业发展形势和世界各国西门塔尔牛在乳肉生产性能方面的提高,自2007年以来德国和法国的西门塔尔牛的种公牛冻精也进入中国,西门塔尔牛在中国的应用方向需要从全国的角度进行分析。1981年由农业部组织成立了中国西门塔尔牛育种委员会,并在1986年农业部发布的全国牛的品种区域规划中,确定了西门塔尔牛为改良农区和半农半牧区黄牛的主要品种。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02)新品种证字第1号]批准为“中国西门塔尔牛”。陈幼春及许尚忠等起草的中国西门塔尔牛行业标准。
中国西门塔尔牛品种于2006年在内蒙古和山东省梁山县同时育成。中国西门塔尔牛由于培育地点的生态环境不同,分为平原、草原、山区三个类群。新疆呼图壁种牛场先后从前苏联、法国、德国和奥地利等国引进了西门塔尔牛和蒙贝利亚原种牛,经过30多年选育扩群培育出2000多头西门塔尔牛,成为我国黄牛群改良良的主要品种。
形态特征
西门塔尔牛毛色为黄白花或淡红白花,头、胸、腹下、四肢及尾帚多为白色,皮肤为粉红色,头较长,面宽;角较细而向外上方弯曲,尖端稍向上。颈长中等;体躯长,呈圆筒状,肌肉丰满;前躯较后躯发育好,胸深,尻宽平,四肢结实,大腿肌肉发达;乳房发育好,成年公牛体重平均为800-1200千克,母牛为650-800千克。
栖息环境
西门塔尔牛原产地气候寒冷,有广阔的天然牧草场和山地牧场。
分布范围
西门塔尔牛原产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区,主要产地为西门塔尔平原和萨能平原。在法、德、奥等国边邻地区也有分布。已分布到很多国家,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乳、肉、役兼用品种之一。自1957年起中国分别从瑞士、西德引入西门塔尔牛,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东、浙江、湖南、四川、青海、新疆和西藏等26个省、自治区。
生活习性
西门塔尔牛的适应能力强,可适宜大部分地区养殖,能耐干燥和寒冷,一般适应于干旱和半干旱的气候条件。西门塔尔牛因其饲养地不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平原地区的西门塔尔牛个体最大、长势最快,草原的西门塔尔牛次之,山地的最差。西门塔尔牛的采食能力强,饲料利用范围广,耐粗饲,在饲养时对于牛舍的基础要求是温暖干燥,通风良好,卫生清洁,冬暖夏凉。
生长繁殖
繁殖方式
该牛较晚熟,公牛性成熟为12-14月龄,开始配种年龄2.5-3岁,母牛初情期为10-12月龄,初配龄为2岁,发情周期为18-20天,妊娠期为280-290天,难产率仅在1%左右。西门塔尔母牛常年发情,发情持续期20-36小时,一般发情期受胎率在69%以上。种公牛的精液射出量都比较大,5-7岁的壮年种畜每次射精5.2-6.2毫升,鲜精活力0.60左右,平均密度11.11左右,冷冻后活力保持在0.34-0.36。
生长发育
西门塔尔牛在培育阶段生长良好,13-18月龄青年母牛,平均日增重达505克。青年公牛在此阶段的平均日增重为974克。杂种牛的适应性明显优于纯种牛。
主要价值
西门塔尔牛西门塔尔牛是乳、肉、役兼用的大型品种,被畜牧界称为全能牛。中国西门塔尔牛由于培育地点的生态环境不同,分为平原、草原、山区三个类群,各类群核心群种牛遗传基础已达到遗传同质化水平,成为我国牛肉生产重要利用品种。
肉用性能:西门塔尔牛产肉性能良好,犊牛在放牧条件下日增重可达800克,在舍饲条件下可达到1000克以上,1.5岁时体重可达440-480千克。公牛育肥后的屠宰率达65%,母牛在半肥育的情况下,屠宰率达53-55%。从整体育肥效果看,西门塔尔牛在各肉用牛种中并不逊色,其主要优势表现在产犊率、犊牛生长和育肥期生长方面。
产奶性能:西门塔尔牛具有较高的产奶量。据报道,四胎以上母牛平均产奶量5274千克,乳脂率4.12%,乳蛋白率3.28%。在我国培育的高产西门塔尔牛母牛平均产奶量达6000千克水平。虽然西门塔尔牛的产奶量尚低于专用的乳用牛种,但产肉性能远远高于奶牛,在肉牛杂交体系中,通常被作为“外祖父”角色生产优质奶牛,后来也在“合成系”中任母系,与专门的父系杂交,构成高产的肉用生产配套系。
繁殖性能:西门塔尔种公牛每年能生产11000毫升左右的精液,是精液产量比较大的牛种,对改良黄牛十分有利。中国的纯种西门塔尔牛并不多,1981年全国西门塔尔牛育种委员会成立,才开始纯种的选育。自1985年以来已育出一些高产的个体,全国的供种网络已形成,由全国西门塔尔牛育种委员会(设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负责各种畜场种牛调剂,同时储备一定量的优种精液,服务于用户。在我国,西门塔尔牛已具备自我供种能力,繁育西门塔尔牛较早的省区都能提供种畜或冷冻精液。
饲养技术
犊牛饲养
犊牛指的是从出生到达到断奶年龄(通常为6-8月龄)的幼牛阶段。这一时期,是它们一生中成长最为迅猛的阶段,无论是体重、体型还是生理机能都经历着显著的变化。应确保它们获得充足的营养、适宜的饲养环境,以及及时的健康监测和护理,以促进犊牛健康成长,为后续的育肥和繁殖打下坚实基础。
母牛在分娩后的最初7天内分泌的乳汁,称为初乳。这段时期的乳汁,其营养构成极为丰富,富含高质量的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及多种生长因子,是新生犊牛至关重要的首餐,对于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确保犊牛能够及时并充分地摄取初乳,是饲养管理中的关键环节。
为最大化犊牛的营养摄入,应尽可能在犊牛出生后的1.5-2小时安排初次哺乳。母牛初乳不足或缺失就需要采取替代方案,如使用经过精心配制的人工乳来喂养犊牛,以确保它们获得全面而均衡的营养支持,从而健康茁壮地成长。
在初乳阶段结束后,可以开始给犊牛提供常规的牛乳喂养。母牛的哺乳周期普遍持续3-4个月,期间提供的总牛乳量在300-350千克。为确保犊牛获得充足的营养,建议每天进行3-4次喂养。具体每日的喂养量可以依据犊牛的体重来估算,大约是犊牛体重的8%作为1天的喂养标准。
在这个时期,一方面要给母牛适当增加精饲料,以提高产奶量;另一方面要提早训练犊牛吃植物性饲料(包括青草、干草、精料),以增强胃的消化机能。为确保犊牛健康成长,除提供母乳和适量饲料以满足其营养需求外,额外供给充足的清水是至关重要的。尽管母乳富含水分,但由于犊牛每日的饮乳量有限,其所含水分并不足以支撑其正常的生理代谢活动。因此,在饲养过程中,应鼓励并确保犊牛能够方便地获取到清洁的饮用水,以维持其体内水分平衡,促进健康发育。
保障犊牛茁壮成长的基础在于维护牛舍与牛体的高标准卫生条件。这意味着必须实施定期且全面的牛舍清洁与消毒计划,确保舍内环境持续保持干燥、清爽与无菌状态,为犊牛创造一个既舒适又安全的生活与成长环境。这样的卫生管理措施对于预防疾病、促进犊牛健康至关重要。此外,促进犊牛适度的身体活动同样重要。在犊牛出生后的8-10天,可以引导它们进入运动场进行自由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其身体发育,还能增强免疫力。但需注意,应避免在强烈日光下活动,以防犊牛中暑,确保它们的活动在安全、适宜的环境中进行。
在疾病预防方面,犊牛出生后的前几周是疾病易发期,特别是下痢和肺炎等常见疾病。因此,加强犊牛的护理与监测,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是降低发病率的关键。通过细致的护理与预防措施,可以为犊牛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母牛饲养
西门塔尔母牛的饲料应以粗饲料为主,如干草、青贮料、秸秆等,同时搭配适量的精饲料,如玉米、豆饼、麸皮等。饲料配比应根据母牛的年龄、体重、生长阶段和生产需求来确定,以保证营养均衡。一般每天喂4-5次较为适宜,每次间隔6-8小时。每次喂食应控制在10-20分钟,避免过量或不足。在妊娠和哺乳期,母牛的饲喂量需要适当增加。饮水管理:母牛需要有充足的清洁饮水,每头母牛每天饮水量应在50-100升。选择优质饲料,避免发霉、腐烂等情况。饲料的妥善保存与加工过程需确保纯净无杂质,严禁混入任何外来异物,同时应避免冷冻处理以防营养流失,更要严格防止污染与霉变的发生。这一要求旨在保证饲料的质量与安全性,为犊牛提供营养均衡、健康无害的食物来源。
为确保母牛的日常管理有序且高效,应当为它们设定一个固定的作息时间表,其中明确规定了饲喂、饮水、挤奶、刷拭及打扫卫生的具体时间顺序。这一作息制度必须得到严格遵守,非必要情况下不应随意调整,以保证母牛能够享受到规律且高质量的照护,进而促进其健康与生产效益的提升。
根据母牛的产奶情况制定合理的挤奶计划。挤奶前应进行乳房洗涤和按摩,挤奶过程中保持安静,避免惊扰牛群。挤出的牛奶应及时进行冷却和贮存。为母牛的健康与下一轮产奶周期的顺利进行,每胎生产后应安排60-70天的干奶期,期间采用快速有效的干奶方法。在正式进入干奶期之前,要对母牛进行隐性乳房炎的全面检查,并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治疗,以确保乳房在休息期间能够彻底恢复并准备好迎接下一次的泌乳挑战。这一措施有助于预防乳腺疾病,维护母牛的整体健康状况。干奶后的前20天要加强乳房的检查和护理。定期为
母牛注射必要的疫苗,提高其免疫力,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定期进行防虫和驱虫工作,减少寄生虫对母牛健康的影响。建立系统的病历档案,定期对母牛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了解母牛的发情周期和发情表现,采用适当的方法(如人工授精或自然配种)进行繁殖管理。在发情期间,要加强母牛的饲养管理,提高繁殖成功率。对于已妊娠的母牛,确保胎儿的正常发育和母牛的健康。在妊娠后期,要适当增加饲料量和营养含量,以支持胎儿的生长和母牛的身体恢复。在母牛分娩前,要提供适宜的隔离区和舒适的分娩环境。对分娩过程进行密切观察,必要时提供协助和护理,确保母牛和新生牛犊的安全和健康。
种牛饲养
西门塔尔牛种公牛的饲养管理应确保种公牛获得足够的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满足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需求。根据种公牛的体重、体况和季节变化,合理调整饲料种类和饲喂量,避免过肥或过瘦。加强日常管理,包括刷拭、运动、蹄部保健等,以提高种公牛的舒适度和健康水平。
饲料种类:种公牛的饲料应包括精料、粗料和青饲料。精料以玉米、大麦、麸皮、豆饼等为主,粗料以干草、青贮饲料等为主,青饲料则可根据季节变化选择优质牧草。
饲料配比:针对成年西门塔尔种公牛在采精期的饲养管理,其饲料配比需精心规划以满足其营养需求。具体而言,每100千克体重的公牛,建议每日供给0.8千克的混合干草以及0.5千克的精料作为基础量。然而,这一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应根据每头公牛的个体状况、体况评分及特定的营养需求进行灵活调整,以确保其获得最佳的营养支持。混合干草的制备方面,推荐将干苜蓿、玉米秸秆、麦秸、谷草(或其他适宜的干草种类)按一定比例混合,以提供均衡的粗纤维、矿物质和维生素来源,有助于维持公牛的消化系统健康。混合精料的配方则更为精细,需包含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素,以满足公牛在采精期对高能量、高蛋白质及全面营养的需求。
季节性调整:在炎热的夏季,为保障母牛的营养需求,应优先提供高质量的禾本科青草,并适当搭配豆科牧草,以增加饲料的多样性和营养价值。冬季由于青草稀缺,则应转向供应青干草作为主要饲料,并辅以少量优质的青贮饲料以补充能量。此外,为进一步提升饲料的适口性和营养平衡,可以额外添加胡萝卜约46千克或大麦芽约35千克,以满足母牛在寒冷季节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需求。这样的饲料搭配策略有助于确保母牛在不同季节都能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支持。
日粮配制中的微量元素平衡:微量元素对种公牛的性欲、精液品质和生殖健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日粮配制中应特别注意微量元素之间的平衡。钙磷比例不能失调,否则会影响其他元素的吸收和使精液品质下降。
饲养员应坚持每天对种公牛进行刷拭,保持皮肤清洁和卫生,同时有助于增强人畜亲和。种公牛必须坚持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保持体质健壮和肢蹄的健康灵活。除自由运动外,每天需要驱赶运动1-1.5小时。定期检查修理牛蹄,保持蹄部清洁和健康。发现蹄病及时治疗,防止病情加重。为确保种公牛的健康与性能,提供充足且清洁的饮用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种公牛进行剧烈运动、采精活动的前后0.5小时内,应避免给予其饮水。这是因为在这段时间内饮水可能会对其身体造成不利影响,如影响体温调节、消化过程或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应避免过瘦或过肥,否则都会影响到精液品质。因此,应根据体重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饲料的配比。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9 15:41
目录
概述
物种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