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街道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下辖街道
西门街道,隶属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地处凯里市西北部,东邻洗马河街道,南界大十字街道城西街道,西抵龙场镇、万潮镇,北连湾溪街道,辖区总面积12平方千米。
建置沿革
元代时期,属播州宣慰司。
明、清时期,属清平县。
民国二年(1913年),属炉山县第二区第一分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凯里镇。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凯里镇改凯里联保,置凯里联保第二保(西门)和第六保(龙头河)。
民国三十年(1941年),凯里联保改凯里镇,仍称第二保、第六保,上隶凯里镇。
1950年11月,改称凯里镇第二村、第六村,后称西门村、龙头河村。
1962年,置西门居民委员会。
1968年,改置解放西路街道。
1971年,改置老街街道。
1972年,更名朝阳街道。
1983年,更名西门街道。
1985年5月,西门村和龙头河村划归西门街道。
行政区划
2011年末,西门街道辖7个社区、1个行政村:州府、大阁、果子巷、光明、沿江、西门、第六玻璃厂、龙头河。
截至2020年6月,西门街道辖7个社区、1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西门街135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西门街道地处凯里市西北部,东邻洗马河街道,南界大十字街道城西街道,西抵龙场镇、万潮镇,北连湾溪街道,辖区总面积1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西门街道北部高,有大阁山、龙井山(梁子上)、看牛坡、蒋家山环列,形成天然屏障,其北麓宽平,往西逐渐向清水江倾斜,形成本区最低处。清水江往西有草岭坡、回头坡、擦耳岩山环列、与龙场镇相隔。
水文
西门街道境内主要河流清水江自西南入境,向东北流入湾溪街道,过境约3千米。金井河自东向西流入,经过龙头河村汇入清水江。
自然灾害
西门街道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洪涝、倒春寒、雪凌、冰雹、雷击等。
人口
2011年末,西门街道总人口45863人。另有流动人口6766人。总人口中,男性23462人,占51.16%;女性22401人,占48.84%;总人口中,以苗族为主,达20054人,占43.73%;汉族19142人,占41.74%;侗族4771人,占10.40%;其他少数民族1896人,占4.13%。超过4000人的少数民族有苗、侗2个民族,其中苗族20054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5%;侗族4771人,占17.9%。2011年,人口出生率9.48‰,人口死亡率4.03‰,人口自然增长率5.4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822人。
经济
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亿元,同比增长5%,城街道居民人可支配收入24922元,同比增长12%,农村居民人可支配收入8879元,同比增长15%。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西门街道有幼儿园10所,在园幼儿2373人,专任教师117人:小学6所,在校生7406人,专任教师29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2656人,专任教师11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西门街道有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中心1个;病床10张,固定资产总值3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5人,其中执业医师4人,执业助理医师1人,注册护士5人。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8957人,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西门街道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806户,人数4641人,支出1125万元,比上年增长5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28户,人数506人,支出60.29万元,比上年增长54%。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950人,参保率73.08%;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605人,参保率100%。
交通
西门街道境内有308省道经过。
历史文化
西门街道因街道办事处驻西门片区而得名。
参考资料
西门街道2020年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2 20:55
目录
概述
建置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