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龙桥,位于广东省江门市
新会区双水镇富美村。明代为木桥,清代改为石桥,全长73米。1995年公布为新会市第三批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置和结构
桥呈东西走向,横跨在沙富水之上,西侧是沙富墟,东侧连接贵美村。
该桥长73 米,跨长64米,宽2米,桥高6米,为10 墩9孔全石悬臂式结构。桥面用5块长条石铺筑。桥墩结构紧密,状似船形,上下游均作尖三角形以减轻河水对桥墩的冲击,两端有台阶和引桥。桥面两侧有望柱栏板。桥中央两边栏板有“见龙桥民国廿二年重修”石刻。为新会尚存建筑规模最大的石桥。
因桥下10个桥墩形成了9个流水孔,见龙桥又被当地人称为“九眼桥”。
历史记载
“见龙”语出《周易》:“九二,见龙在田。”此处“见”等于“现”,读现(xìan)音。
《新会县志》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刊本记载:“见龙桥在泷水都沙富乡,明季设有木桥,后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乡人张钟沛等倡捐创建石桥,阔四尺五寸,长二十五丈。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坍塌,二十八年(1763年)监生张元、张仰龄等修复。四十年(1775年)复塌,五十七年(1792年)举人张元进、监生张挺立捐修,移建下游水势稍缓处,制如其旧。”
捐修的乡人张元进,是乾隆六年(1741年)辛酉科举人(旧志查无进士的记载),后任湖北南漳知县,改任连平州学正,升廉州府教。
另外,桥身曾有石刻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修。
由以上记载可知,现位置见龙桥已有220多年历史。
解放前,见龙桥一直是当地重要的交通要道,沙富、塘河、凌冲等村村民要去崖西崖南必经此桥,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见龙桥仍为村民往来的通道,也成为了沙富村的一座标志性的建筑。而沙富村是一条文化氛围较浓的乡村,该村清光绪七年辛巳仲春月刊的《清河族谱》载有“沙富村八景”,其中之一的“龙桥夏潦”,便是夏天沙富坑水满涨从见龙桥下流过的景象。
相关传说
传说见龙桥的来历与当地明清时期的两位“进士”有关。明朝,沙朗员岭村有位名叫周大田的人中了进士,他为了造福乡民,发动乡亲开凿了一条几十米宽的水坑,即沙富坑,让沙朗员岭村的水通过水坑流向沙富。为方便人们过坑,还在水坑上搭了一条小木桥。后来木桥又改为红粉石桥。清朝乾隆年间,富美村有一位名叫张元进的人中了进士,他在湖北南漳县当县令期间,曾返回家乡,牵头将红粉石桥改建为花岗岩石桥。传说曾有一条龙从富美游向贵美,并在贵美兜了一个圈,故此桥称为“见龙桥”。
相关事件
2017年8月23日,强台风天鸽在珠海登陆,见龙桥遭正面吹袭,多块护栏石板被吹倒,后于2018年1月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