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山寺,
观山寺群位于高州市之西的观山上,观山东临
鉴江,南对南宫岭,山清水秀,风景迷人。明代以来,这里先后建起了观山寺、玉泉寺、吕仙殿、潘仙殿、报德祠等寺庙建筑群。民国期间,又开辟了中山公园,建有中山亭、若虚亭、茂植亭、咏风亭、襟江亭、旷怡亭和断碑亭等建筑,使观山增添了不少色彩。在这些建筑群体的各个不同地方,分别树有各种碑记,其中有诗碑、
记事碑、记功碑、捐题碑以及各个名家题词手迹碑记等。在山上的断崖处,还有摩崖石刻,这些建筑群体和石刻群体,结构有序,典雅大方,颇有
风韵。
观山寺群中,最有特色的要数观山寺、玉泉寺等,但由于历遭严重破坏。尚存的只有玉泉寺、吕祖殿、潘仙殿、报德祠,其余的建筑被破坏拆除。但山光水色,景貌依然。
观山寺群是以道教为主体的宗教群体建筑。在中国历史上,林林总总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名目繁多,结构复杂。代表着相应宗教信仰的宗教建筑也遍布各地,其中佛教和道教尤为突出。观山寺群是属于道教的群体建筑。包括潘仙殿、观山寺、玉泉寺等。
在高州镇观山,山上有明万历年间高州知府张邦伊创建的观山寺,还有潘仙寺、升真观、玉泉井、玉泉寺等建筑。主要为纪念西晋著名道士潘茂名在此汲泉炼丹,救百姓而建。潘茂名,潘州人(今高州市),相传西晋永嘉年间(307—3 1 3),高州甚多黄肿病人,无药医治。有一天,潘茂名于东山(今高州城之东)见两个道士下棋,便站一旁观战。两道士见潘站于旁即与其倾谈,并教潘医治黄肿病的方法。道士观其容貌,感到潘非同一般之人,便说:“若修炼则可轻举。”并授潘茂名食黄精不死之法。潘在两道士的指点下,决心去龙山修炼,在潘坡筑灶炼丹,上东山采药,于鉴江西岸的观山上挖玉井汲泉。玉泉晶莹纯洁,炼丹功就。潘茂名便四出给百姓治病,药到病除。由于潘州地势较低,经常洪水泛滥,人畜受害,潘茂名便寻找巨石,凿成子母石船两叶。从此以后,每逢洪水,他便划着石船,把受灾的人们抢救上高处,最后他驾上母石船,登上观山之巅,见众人安然无恙,感到夙愿已偿,便升仙去了。
观山是潘茂名飞升处,一名仙山,又名升真岗,山高40余米,独秀江畔,林木葱茏,鸟语花香。明知府孔镛游观山感慨万千,咏七绝一首:“偶来山上觅灵踪,路入琼花夹翠松。琳馆也随兵燹废,独留仙井最高峰。”“玉泉寺”原名“玉泉庵”,为两进院落式布局,正殿开始为
奉祀明、清时期高州府和茂名县一些名宦而建,后为纪念潘茂名而增建前殿,称玉泉寺。建筑均为硬山顶,面宽3间,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架梁结构,通进深21.7米,通面宽12米,总面积约260平方米,寺现保存较好。
道教是我国的宗教之一,东汉张道俊所创。入道者需交出五斗米,故又称“五斗米道”。道教奉老子为教祖,盛行于南北朝。道教的神灵众多,
天神、
地祇、
人鬼都受到
奉祀。主要有尊神、俗神和
神仙三大类。尊神是道教信奉的主要神灵,其中三清是三位最高的尊神——
玉清、
上清、
太清;其次是四位天帝——
玉皇、
北极、勾陈、
后土;再次是天上的日、月、星神;最后是
四方之神——
青龙、
朱雀、
玄武、白虎。俗神是流传于民间而为道教所
奉祀的神祇,类别很多,都是直接或间接与人的生活需要息息相关的,如
雷公、
雨神、
风神、
山神;为人们敬仰的英雄关帝、文化神文昌;保护财产安全的
门神、
灶神、
城隍、
土地;满足人们健康和富足的药王、
财神等。
神仙是道教的理想目标,是经过修炼司道而神通广大和长生不老的
神人、
仙人,如
汉族的祖神黄帝,八百长寿的
彭祖,
王母娘娘,
八仙等,都是重要的
神仙。
宗教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并且渗透于
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从人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到风俗人情、节日禁忌、日常生活,都会感受它的影响和作用。与人们在游览寺庙宫观、风景名胜,欣赏
雕塑、阅读碑文等活动时,都会遇到有关
宗教的题材,描述和表现。人们只有深刻理解宗教所表现的理念,才能真正把握有关审视和欣赏对象的意蕴、情趣、从而提高审视和欣赏水准,取得高层次的取获。观山寺群是市级
文物保护单位。
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李秀英(前右),副市长
李观来,市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长
邱淑英等为荣获“广东省文明宗教活动场所”称号的高州观山寺和七迳雨公山道院授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