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月记》是南宋文学家
张孝祥创作的一篇
游记。这篇文章写作者罢官北归,途径洞庭湖,登湖中金沙堆观月所见。作者开篇先不写观月,而是以议论的方式层层递进,提出观月“四美”之说,体现了不同凡俗的审美趣味。后半部分叙写观月经过,先写中秋之夜的晴空明月,次写金沙堆空旷幽远的环境,再写孤舟停泊,独身而登,恰好满足“四美”的条件,表现了作者金沙堆观月时的舒畅心情,也透露出罢官后欲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找乐趣以排遣烦恼的心态。全篇将议论、叙述、描写、抒情熔于一炉,笔法多样,见解独到,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颇见作者匠心。
作品原文
观月记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1;临水之观2,宜独往3;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4。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5,安得皆临水6?盖有之矣7;若夫远去人迹8,则必空旷幽绝之地9,诚有好奇之士10,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11,蕲顷刻之玩也哉12!今余之游金沙堆13,其具是四美者与14?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15,天无纤云16,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17,其高十仞18,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19。沙之色正黄20,与月相夺21;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22,体寒目眩23,阆风、瑶台、广寒之宫24,虽未尝身至其地25,当亦如是而止耳26。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27。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28。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月亮在中秋之夜最为明亮,在中秋那天赏月,以靠近水的地方为最佳;到水边去赏月,应当单独一人前往;独身前去的地点,离开众人越远就越好。然而中秋之夜往往看不到月亮,城邑和房屋又哪里能都建在水边呢?中秋有月亮而城邑房屋又在水边,如果要选择远离人迹的去处,那一定是空旷幽静、人迹罕至的地方;果真有喜爱猎奇的人,又哪里有人能够在夜间单独行走去到空旷幽静、人迹罕至的地方,求得片刻之间赏月的乐趣呢?现在我一人到金沙堆赏月,岂不是中秋有月、临水赏月、独身前往、远离众人这四个好条件全都具备了吗?
我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经过洞庭湖,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月光皎洁如同白昼。金沙堆处在洞庭湖和青草湖之间,突出水面有十仞高,四面环绕的水面,距陆地最近的都有几百里远。我把船停靠在金沙堆下,叫所有的书童和仆役全都留在船上,独自一人登上金沙堆。这小岛上湖沙的颜色是一片纯正的金黄,和洁白的月光争相辉映;湖水好像一只巨大的白玉盘,湖沙好像是黄金堆积,湖水和沙滩放射出明亮的光彩,令人感到身上发寒,双眼发花,仙界的阆风山、瑶台和广寒宫,我虽然不曾亲身到过那些地方,想必应当也如同这里的境界而已。总之,中秋的明月,临水赏月、独自前往和远离众人,在这里全都齐备。于是写下这篇文章作为金沙堆观月的记载。
创作背景
张孝祥是南宋力主抗战的爱国词人。宋孝宗
乾道元年(1165)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知静江府(治所在今广西桂林)。乾道二年(1166)六月,张孝祥因言事被罢官,自桂林北上,八月途经洞庭湖,舟泊金沙堆。时当中秋之夜,作者登上金沙堆,独自登临赏月,写下这篇游记。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金沙堆是一个“堆阜隆起”的沙洲,位于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夏秋水涨,洞庭、青草二湖相连,沙洲隆起部分显露水面,高达数丈。其上宽衍,有青草庙。张孝祥虽是罢官而归,但他登洲祭庙、赏月,饱览湖上风光,游兴浓厚,接连写了《金沙堆赋》《
念奴娇·过洞庭》以及《观月记》等纪游之作。
文章题为《观月记》,对于观月经过、月下景象却记得很少,重点是写作者观月所产生的感受。文章前半部分强调金沙堆观月机会的难得,表现的是作者这次观月的满足心情。从表现艺术的角度看,这对突出湖上月色之美有一种衬托作用。这段文字反映出作者观月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趣味。他认为观月有四种境界,即看中秋极明之月、临水观中秋明月、独往临水观中秋明月、独往离人远处临水观中秋明月,而以后者为高,且最难实现。叙述中,句子由短而长,句式富于变化,或直言,或反问,或慨叹,一任情感流泻,显现出作者审美经验的个性色彩。而后续上一句:“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既点出作者此番观月达到最高境界的特点和得意心理,又对下文写观月起到引带作用。
全篇用文字描绘出一幅光、色可见的图画。文中提出观月“四美”之说,“独往”“去人远”云云,其实与作者罢官后的心情不无关系。这篇游记有议论、叙述、描写、抒情,意到笔随,挥洒自如地运用多样化的写作手法,与
苏轼的散文风格颇为相近。
名家点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马德富:观月第一须月色好,其次还须一定的环境和心境。文章首先就此进行议论,提出观月的四个最佳条件,指出四个条件很难齐备,旨在强调金沙堆观月的不易,为下文作好铺垫。然后具体描述金沙堆观月之胜绝,表现出一种超尘出俗的幽趣。议论别致,描写生动,文笔清新自然,有空灵隽永的意味。(《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属安徽和县)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第一。曾任中书舍人、显谟阁直学士,又任建康留守,因赞助
张浚北伐而被免职。后知荆南兼湖北路安抚使,治有政绩,遭罢。乾道三年(1167)起知潭州(今长沙),后致仕归芜湖,卒葬建康。他的词作既有深厚的爱国思想内容,又有写景抒情、挥洒自如的作品。词风接近苏轼,气势豪迈,境界阔大。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和《
于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