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过知仁
汉语成语
观过知仁(拼音:guān guò zhī ré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论语·里仁》。
成语出处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观过知仁”。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孟孙出门打猎,费了很大劲,才猎到一只小麋鹿。于是,他高兴地让自己的手下秦西巴将它带回去,准备杀了吃掉。
秦西巴在返回的途中,发现小麋鹿的母亲一直跟在他后面,并不时发出阵阵哀鸣声。秦西巴于心不忍,便把小麋鹿放了,母鹿和小鹿高兴地跑回了山林。
孟孙回来后,知道自己好不容易才捉到的麋鹿被放跑了,很生气,问:“我捕到了小鹿,你却将它放走了,这是什么意思?”秦西巴回答说:“路上母鹿一直跟在后面哀叫,我实在不忍心,就私自把小鹿放了,让它跟母鹿走了。”孟孙勃然大怒,将秦西巴痛责一顿,然后把他赶走了。
但是三个月以后,孟孙又将秦西巴召来并委以重任,让他担任自己儿子的老师。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孟孙说:“他既然不忍心看到小鹿遭难,又怎么会忍心陷害我的儿子呢?”
成语寓意
秦西巴因为先前放鹿的过失反而得到了孟孙的信任,这正是由于他内在的仁德。了解一个人,不仅要看到他的优点,还要对其缺点有正确的认识。事实上,每个人都难免会有过错,但过错的性质有所不同。有的过错是“十恶不赦”的,有的过错却有种种复杂的原因,这些需要人们做细致的观察、分析,找出他之所以犯错误的原因,从他的过错中进一步认识他的品质,发现他的优点和长处。
成语运用
“观过知仁”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指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东汉·班固《汉书·外戚孝昭上官后传》:“子路丧姊,期而不除,孔子,非之。子路曰:由不幸寡兄弟,不忍除之。故曰观过知仁。”
明·李贽《初潭集·君臣七》:“观过知仁,斯亦可矣。”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二回》:“圣人说观过知仁,原不尽在党字上讲,当那进退维谷的时候,便是个练达老成人,也只得如此。”
参考资料
观过知仁.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30 17:56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