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寺(Guanyin Temple),位于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永商镇宝桥村,始建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
历史沿革
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观音寺始建。
元朝末年,观音寺毁于兵燹。
明朝宣德年间,观音寺重修。
明弘治三年(1490年),观音寺重修竣工,共建十二重殿宇。
明末清初,观音寺遭焚毁。
清康熙年间,观音寺修葺。
清乾隆年间,观音寺修葺。
清道光年间,观音寺修葺。
建筑格局
观音寺占地面积39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32平方米,现存毗卢殿和观音殿,均位于寺院中轴线上。
建筑特色
观音寺 毗卢殿壁画画法采用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技法,以天然的矿物质为颜料,用石青、石绿、朱砂、黄丹、生漆、佛金和珍珠粉彩绘而成。采用中国传统的兰叶描、铁线描、钉头鼠尾描和界面交叉使用的方法,显得活而多变,造型优美,线条流畅,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天衣飘扬,满壁风动。尤其是画面上大量地使用了沥粉贴金技法显得富丽堂皇,但又艳而不俗。
主要建筑
毗卢殿
毗卢殿建于明天顺六年(1462年),为单歇山式建筑,脊饰鸱吻,面阔三间10.72米,檐下作五踩重翘斗拱,斗拱梁枋皆有彩画,殿内正中供释迦牟尼三身像,左右二壁和背壁共有彩绘壁画七铺,面积约100平方米,绘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壁画为十二圆觉菩萨及二十四天尊像,佛龛背后绘有八十多个世俗人物和仙佛鬼怪以及亭台楼阁之场景。菩萨像身材匀称,脸庞圆润,上身着短袖天衣,袒胸露肘,璎珞杂饰,下着长裙,褶纹飘逸。
观音殿
观音殿建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单檐歇山式,面阔五间,以观音大士及罗汉塑像群而著名。殿内塑像于成化十一年至十八年(1475—1482年)间完成。石砌台基上为观音乘独角兽像,两旁文殊、普贤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像均高约6米,头戴宝冠,丰腴匀称。飘海观音塑像,位于殿正中三大士塑像之背壁后面,高2.48米,悬塑在两米多高的空中,由脚下踏着的鳌鱼与后壁相连,观音手持净瓶,立于鳌头,置身于南海之中,神态沉毅,衣带飘举。殿内左右两侧另有四十六尊罗汉塑像。
文物价值
观音寺的明代壁画和塑像,在内容和形式,重点和一般,主要和次要诸方面上,达到了和谐与统一,在中国现存的佛教造像艺术上比较少见,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文物保护
1956年8月16日,观音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观音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观音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永商镇宝桥村。
交通路线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人民政府距离观音寺约9.7千米,驾车约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