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鸟捕蝉图
壁画名称
《观鸟捕蝉图》是唐代佚名创作的壁画,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画作内容
画面由三仕女、二鸟、一树、一石组成,左侧一仕女头梳高髻,面部丰腴,呈长方脸,上着窄袖圆领对襟衫,袒胸、红披巾,绿长裙,云头鞋,将红色披巾一端托于左手,右手举起抚摸金钗,仰视天空飞翔的鸟儿:中间一仕女,头梳双螺髻,身穿男装,身着圆领黄色长袍,下着黄裤,脚穿尖头鞋,束腰带,带上系有一红色圆盒,左手微举,足蹬便履,步履轻盈,全神贯注地欲以右手捕捉树干上的一只小蝉:右立者头梳高髻,为长圆脸,身穿黄衣黄裙,淡灰色披帛,双手挽着灰色披,交叉子胸前,似若有所思。
创作背景
墓主人李贤(654—684),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二子:684年死于巴州,葬于巴州的化城县境(今四川巴中)。706年唐中宗李显即位,将其墓迁回,以“雍王”礼陪乾陵:711年妃房氏与之合葬时追赠为“章怀太子”。
在唐代,皇帝每年都要派使臣到各地采择美丽的女子,藏入宫内。这些采择美女的人被封为花鸟使。而她们被拉入深宫,即绝对禁止与外人(包括父母)来往,如同坐牢一般。在深宫中,她们忍受着痛苦,度日如年,过着“观鸟捕蝉”式的寂寞无聊生活。《观鸟捕蝉图》就反映了这种现实。《观鸟捕蝉图》反映了唐代宫中的寂寞,所以很多这类题材绘画作为陪葬下葬。
作品鉴赏
主题
这幅图再现了唐宫廷仕女们寂寞无聊的空虚生活。高大的宫墙让这些原本漂亮的女性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爱,失去了本应属于她们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只好自寻乐趣,排遣心中的苦闷。
在这幅画中,画家虽没有表现出一寸宫墙,却使观者感到了宫墙的高大和森严;虽没有时间的交代,但一只小小的夏蝉和这只美丽的戴胜鸟就清楚地告诉观者,这是在流火的七月;虽没有大的人物动作设计,却使观者感到她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在这里,这三位仕女是没有太多自由的,那只小蝉也面临着被捉住的可能,只有这只戴胜鸟是自由的,也最能使美貌渐衰的仕女叹息。
形象
画面左边的一位仕女,头梳小圆髻,丰颊阔眉,朱砂点唇;内穿窄袖短襦,上着唐代妇女流行的半袖衫,外披红色长巾;下穿绿色曳地长裙,足蹬云头如意履;左手托长巾,右手执钗于脑后,仰观上方展翅飞翔的小鸟。她的动作看起来优雅而轻柔,高贵而典雅。但长期的宫廷生活使她的青春殆尽,从她的眼神和表情上,流露出一种羡慕、向往自由生活的愿望和一种无奈与叹息的忧郁。右边的一位仕女,其装束与左边执钗观鸟的仕女相同。只是她双臂交锁,挽长巾于胸前,面无表情,平视前方,显得沉稳、平静。让人感到时间已消磨掉她的年轻与容颜,深宫幽怨的寂寥生活使她对未来丧失了信心,只有无奈的等待和期盼。中间的那一位仕女与两边的人物特征反差很大,她头梳丫髻,丰颊滋润,直鼻小口,眉目有神。上穿黄色圆领长袍,腰束带,下穿黄色裤子,足蹬尖头软鞋,左手微举,右手拂袖,莲步轻移,全神贯注地捕捉前面树干上那只吱吱呜叫的小蝉。人物身着当时最为新潮的男装,形象显得天真烂漫,稚气可爱。
画家笔下的人物,生动而传神。无论是观鸟者、伫立者,还是捕蝉者,仅仅通过其注视的眼神,就使观者感觉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画家笔下的小树,虽不是枝繁叶茂,却显得枝叶挺拔,充满强盛的生命力;画家笔下的石头,圆润而平滑,使人感到岁月的漫长和磨练;画家笔下的小蝉,小巧玲珑,了了几笔,就使人感到它在振翅鸣叫;画家笔下的飞鸟,就更为不同,长长的尖嘴,葵扇形的头羽,全身金黄,从头到尾长有黑色的横斑,美丽而自由。它伸展双翅,从执钗仕女的额头飞过,是要歇息在前面的小树上,还是要飞向远方。
名家点评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毛建波:三个女子脸相丰腴,长袍曳地,动态自然,富于变化,惊鸟、鸣蝉与画中人物的动态相呼应,组成统一的整体。作者既表现了仕女美丽的身姿,也刻画了她们空虚寂寞的内心世界。
后世影响
衍生作品
20世纪80年代中,一群文艺工作者面对着这幅画思绪万千,心潮涌动,创作出了一首《观鸟捕蝉曲》。
研究价值
此壁画从侧面反映了深居高阁的仕女们寂寞和无聊的神情。作者用无声的语言诉说出深宫中的仕女们寂寞无聊和渴望自由的心情,这对于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历史传承
《观鸟捕蝉图》壁画,是唐章怀太子李贤墓中的壁画:此墓于1971年在陕西省乾陵县乾陵乡柏家洼唐墓中发现,位于前室西壁南侧。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4 15:29
目录
概述
画作内容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