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视(拼音:shì),一级常用汉字。在许多汉字中,“示”常作为形旁(义符)出现;而在“视”字中,它却是个声旁(声符)。本义是“看”。《韩非子》:“鸟以数十目视人,人以二目视鸟。”引申为“审察”、“看待”等义。
字源解说
甲骨文上像“示”,下像“目”(图A)。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祭告。金文调整成左右结构,左像“示”,右并将“目”写成“见”(图B)。籀文写成目、示会义,表示察看征兆。战国文字一个上“见”下“示”(图C);另一个左“示”右“见”(图D)。篆文承续金文字形。从见、示声(图E、F、G)。从“见”,表示观察;“示”表示音读,也兼表显示的意思。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兼会意。《说文》又收有二个古文形体,一个是从目、示声;另一个是从目、氐声。隶书(图H)、楷书(图I)从战国文字、篆文来。
详细释义
(释义参考资料)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酉集上】【见字部】
〔古文〕𥄙眡𥄚𥅭𥉙眎𤋇
《集韵》时利切。《韵会》是义切。《正韵》时吏切。𠀤音嗜。《说文》瞻也。《博雅》:明也。《易·履卦》:视履考祥。《书·大甲》:视远惟明。
又《字汇》:看待也。《左传·成三年》:郑贾人如晋,荀䓨善视之。
又《博雅》:效也。《书·大甲》:视乃厥祖。疏:言当法视其祖而行之。
又《小尔雅》:比也。《左传·襄二十七年》:季武子使谓叔孙以公命曰:视邾滕。注:欲比小国。《礼·檀弓》:公室视丰𥓓。疏:言视者不正,相当比拟之辞也。
又犹纳也。《礼·坊记》:君子於有馈者弗能见,则不视其馈。注:不视,犹不纳也。
又犹敎也。《仪礼·乡射礼》:命释获者设中,遂视之。注:视之,当敎之。
又《释名》:视,是也,察是非也。
又《礼·曲礼》:兔曰明视。疏:兔肥则目开而视明也。
又《仪礼·士虞礼》:明齐溲酒。郑注:明齐,当为明视,兔腊也。
又《山海经》:狄山有视肉。注: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也,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故。
又山水名。《山海经》:帝囷山东南五十里曰视山。又:葴山,视水出焉。注:或曰视宜为瀙。瀙水今在南阳。
又人名。陶潜《羣辅录》:伏羲六佐,其一曰视默,主灾恶。
又姓,见《姓苑》。
又通作示。《诗·小雅》:视民不恌。笺:视,古示字。《前汉·高帝纪》:视项羽无东意。《史记》作示。师古注:《汉书》多以视为示,古字通用。
又《广韵》承矢切。《集韵》《韵会》善旨切。《正韵》善指切。𠀤嗜上声。义同。
又《玉篇》:看也。《书·洪范》:五事,二曰视。疏:视,常止反。
又《诗·小雅》:小人所视。叶上矢履。
说文解字
瞻也。从见示。神至切。
说文解字注
瞻也。
目部曰:瞻,临视也。视不必皆临,则瞻与视小别矣,浑言不别也。引伸之义,凡我所为使人见之亦曰视。《士昏礼》:视诸衿鞶。注曰:视乃正字,今文作示,俗误行之。《曲礼》:童子常视母诳。注曰:视今之示字。《小雅》:视民不恌。笺云:视,古示字也。按,此三注一也,古作视,汉人作示,是为古今字。示下曰:天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许书当本作视人,以㬪韵为训,经浅人改之耳。
从见,示声。
大徐无声字。神至切,十五部。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参考资料)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8 00:30
目录
概述
字源解说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