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圣经
2001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视觉圣经》是2001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浩达。
内容简介
《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一部世俗的珍贵历史文献,是人类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出现在遥远古代的,色泽绚丽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文艺作品。如同其他类似的书籍一样,《圣经》中的故事反映了人类的社会心理演变进程,无论他们的种族、语言和文化如何,它反映的是人类渴望与追求真理愿望的一种形式。自从《圣经》问世之后,《圣经》中的许多故事就一直吸引着历代的艺术家,而且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在描绘圣经故事的时候往往搀杂进去大量的自我想象,以及那个时代人们许多生活的场景和对事物的看法。也有一些艺术家,虽然描绘的是《圣经》中的故事,而他们真实的目的常常只是借用《圣经》中的故事或人物来反映他们自己当时的心态。通过这些美丽的作品,使我们又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部分历史,而且是视觉化的历史。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北京大学视觉传播艺术家张浩达先生,美国旧金山大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合作研究员、著名基督教专家文庸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荒园女士精心选编、修订、撰写了这部《视觉圣经》,将近两千年中西方有关的绘画,按《圣经》故事的前后顺序编排。绘画的作者,出生于不同的国度,意大利、法国、俄国、荷兰、西班牙……,不同的时代,罗马帝国晚期、中世纪早期、文艺复兴时期、近现代。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有古典主义,有浪漫主义,有印象派,也有抽象派。写实的、夸张的、变形的,色彩纷呈。其中大部分画面是第一次与中国读者见面。本书编者以生动的文字,介绍了作品原典出处、画家生平、艺术风格,并别出心裁地以图示的方式对画面结构进行了分析,使您在赏心悦目之余,得到较为全面、系统的宗教、艺术和文化知识。
书籍目录
引 言…………………………………………………………………………………1
绘 画…………………………………………………………………………………1
教堂玻璃画……………………………………………………………………………205
教堂建筑………………………………………………………………………………223
艺术流派………………………………………………………………………………241
历史的遗迹……………………………………………………………………………253
附 录…………………………………………………………………………………267
一、绘画标题中文索引(按汉语拼音次序排列)………………………………268
二、绘画标题英文索引…………………………………………………………269
三、绘画作者的英文姓名及作品索引…………………………………………271
四、绘画标题中文索引(按天主教译名排列)…………………………………274
五、主要参考资料………………………………………………………………275
后 记…………………………………………………………………………………276
绘画目录
(按圣经故事顺序排列)
1 创造天地 (4)  30 圣母访亲 (62)
2 最早的故事 (6)  3l 耶稣降生 (64)
3 亚当与夏娃 (8)  32 报佳音 (66)
4 失乐园 (10) 33 三王来朝 (68)
5 挪亚方舟(一) (12) 34 圣母与圣子(一) (70)
6 洪水灭世 (14) 35 圣母与圣子(二) (72)
7 挪亚方舟(二) (16) 36 圣母与圣子(二) (74)
8 巴别塔 (18) 37 圣母与圣子(四) (76)
9 罗得逃出所多玛 (20) 38 圣母与圣子(五) (78)
10 亚伯拉罕献以撒 (22) 39 儿童耶稣和他的父母 (80)
11 井边的利百加 (24) 40 少年耶稣与犹太经师 (82)
12 雅各的梯子 (26) 41 施洗约翰 (84)
13 雅各和他的羊群 (28) 42 耶稣受洗 (86)
14 雅各与天使摔跤 (30) 43 旷野中的耶稣 (88)
15 约瑟在埃及 (32) 44 世上的光 (90)
16 以色列人起程出埃及 (34) 45 迦拿的宴席 (92)
17 过红海 (36) 46 捱鲁的女儿复活 (94)
18 颁布十诚 (38) 47 得鱼的神迹 (96)
19 为上帝建立会幕 (40) 48 增饼的神迹 (98)
20 赎罪羊 (42) 49 浪子回头 (100)
2l 路得的故事 (44) 50 忏悔的抹大拉的马利业 (102)
22 示巴女王朝见所罗门王 (46) 5l 莎乐美的舞蹈 (104)
23 唤醒以利亚 (48) 52 耶稣显示圣容 (106)
24 伯沙撒王的宴席 (50) 53 耶稣与马大和马利亚(一) (108)
25 但以理看见的异象 (52) 54 耶稣与马大和马利亚(二) (110)
26 多俾亚与天使 (54) 55 洁净圣殿 (112)
27 圣母领报(一) (56) 56 诅咒无花果树 (114)
28 圣母领报(二) (58)  犹大的吻 (114)
29 受胎告知 (60) 57 谁是没有罪的 (116)
58 为门徒洗脚 (118)  80 保罗在以弗所烧毁邪书 (162)
59 最后的晚餐 (120)  8l 彼得殉道 (164)
60 客西马尼园的哀祷 (122)  82 保罗殉道 (166)
61 彼得不认主 (124)  83 启示录四骑士 (168)
62 耶稣受审 (126)  84 圣米迦勒与龙决战 (170)
63 彼拉多洗手 (128)  85 圣米迦勒屠龙 (172)
64 耶稣受辱 (130)  86 天堂与地狱 (174)
65 各各他苦路 (132)  87 上帝的羔羊 (176)
66 十字架上的耶稣(一) (134)  88 赞颂羔羊 (178)
67 十字架上的耶稣(二) (136)  89 圣约翰看见的异象 (180)
68 十字架上的耶稣(三) (138)  90 圣母的少女时代 (182)
69 十字架上的耶稣(四) (140)  91 路加为圣母画像 (184)
70 十字架上的耶稣(五) (142)  92 圣母加冕 (186)
71 安葬耶稣 (144)  93 天使始终是女性 (188)
72 耶稣复活(一) (146)  94 圣米迦勒称量灵魂 (190)
73 耶稣复活(二) (148)  95 圣安东尼的诱惑 (192)
74 不要摸我 (150)  96 圣安东尼与隐士保罗 (194)
75 耶稣在以马忤斯显现 (152)  97 圣凯瑟琳的神婚 (196)
76 扫罗皈依 (154)  98 圣哲罗姆与天使 (198)
77 彼得和保罗 (156)  99 利加特港圣母第·习作 (200)
78 四使徒 (158)  100 生命之泉  (202)
79 保罗在以弗所医治病人 (160)
书籍序言
《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一部世俗的珍贵历史文献,是人类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出现在遥远古代的、色泽绚丽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文艺作品。如同其他类似的书籍一样,《圣经》中的故事反映了人类的社会心理演变进程,无论他们的种族、语言和文化如何,它反映的是人类渴望与追求真理愿望的一种形式。
千百年来,《圣经》一直被认为是古希伯来人在神的授意下写就的独创性著作。但是,随着在考古工作中楔形文字不断被破解成功,历史学家认识到,《圣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美索不达米业的历史。也就是说,《圣经》中的许多细节,甚至许多完整故事都或多或少地来源于闪米特人的丰富多彩的神话和传说的宝库。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都知道:神话和传说常常是诗化了的历史。换句话说:在神话和传说中常常包含着历史的真实。
自从《圣经》问世之后,《圣经》中的许多故事就一直吸引着历代的艺术家,而且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在描绘圣经故事的时候往往搀杂进去大量的自我想象,以及那个时代人们许多生活的场景和对事物的看法。也有一些艺术家,虽然描绘的是《圣经》中的故事,而他们真实的目的常常只是借用《圣经》中的故事或人物来反映他们自己当时的心态。通过这些美丽的作品,使我们又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部分历史,而且是视觉化的历史。
早期基督教因艺术作品涉嫌“偶像崇拜”而不予提倡,甚至反对。即使这样,它也没有与艺术绝缘。公元2~4世纪,基督教遭受罗马帝国政府的迫害,教会被迫转入地下,从地下墓窟中保留下来的壁画可以知道,早期基督教并不绝对排斥宗教绘画(对雕塑的态度则严厉得多)。这些墓窟壁画,如:字架、皿、饼、篮子、鸽子、橄榄枝等与基督教教义有关的图像以及与《圣经》故事内容有关的简单图画就是现存最早的基督教艺术作品。
公元4世纪初,基督教在罗马帝国逐渐取得了合法地位,教会由地下转到地下,为了发展的需要,营造更大更吸引人的崇拜场所,更主要地是使更多没有文化的信徒能在直觉感官上理解在书中无法读懂的宗教内容,这项历史使命自然就落在基督教艺术——壁画与镶嵌画的肩上。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一世迁都拜占庭,325年召开了基督教历史上划时代的第一次宗教会议——尼西亚大公会议,基督教从一个以下层社会成员为主的宗教开始走上罗马帝国国教的道路,同时逐渐形成了拜占庭艺术,教堂建筑、壁画、镶嵌画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众所周知,宗教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必然具有两重职能:审美职能和宗教职能。这时期的艺术职能主要是为教会效力的宗教职能,这是历史的必然。它的任务主要是用象征手法来表现神秘的属灵世界,不注重(甚至排斥)真实的生活。人物造型一般都是眼大口小,表情严肃(或者说呆板)。人物占据大部分画面,而且有严格的排列次序,最下面是俗人与平信徒,其上是教士,再上是圣徒环绕的天使和“圣家庭”(圣母马利亚、耶稣、约毖等),最上部是基督(代表上帝)。色彩也划分为固定的象征意义,如金色象征神圣,紫色象征尊贵,白色象征圣洁,绿色象征生命,黑色象征死亡等等。这种规范化的程式当然大大地束缚了艺术家的想象力,影响了艺术的发展。
8~9世纪,东罗马帝国政府对东方希腊教会发动了“圣像破坏运动”,基督教艺术的发展一度受挫,但西方拉丁教会却没有受到多大影响。9世纪中叶,“圣像破坏运动”结束后,希腊教会的拜占庭艺术很快就达到了第二个高峰,主要表现为教堂建筑、装饰与圣像镶嵌等方面。与此同时,西欧的加洛林文艺复兴成为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先河,先后出现了罗马式艺术和哥特式艺术。艺术造型也由僵直刻板的程式转变为比例协调、姿态自然、表情安详的新风格,但是,总体来看并没有完全摆脱教会程式的桎梏,仍然有大量神秘色彩极浓的“耶稣苦像”,这类艺术作品均以“耶稣受难”为主题,突出耶稣身上的伤痕,夸张地表现死亡的痛苦。
14世纪以后,文艺复兴的旋风横扫西欧,艺术家们陆续冲破教会的控制,彻底抛弃了呆板的程式,把审美职能与宗教职能相提并论,甚至放在宗教职能之上,用现实主义的和平、宁静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理性信仰的虔诚。在这一伟大的转化中,意大利画家乔托是第一位探索创新的勇士。到15世纪,佛罗伦萨画家马萨乔在乔托开启的现实主义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他主张“愈接近自然便愈完善”,不但注重透视学、解剖学的原理及色彩的适用,而且强调把宗教题材世俗化,为15、16世纪的意大利绘画开辟了新途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人的辉煌成就把文艺复兴推到了极盛时期。
宗教改革运动以后产生的新教各教派,多数认为圣像画可能导致偶像崇拜。天主教会则在1563年的特兰托公会议上重申圣像崇拜的重大意义,反对宗教改革的耶稣会更是强调教堂的建筑、装饰、高水平的圣像艺术有助于坚定信仰、强化宗教气氛,于是产生了以雍容华贵为特点的巴罗克艺术
16、17世纪西欧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艺术不再专门为教会服务,它已逐渐走入社会,成为商品。作为巴罗克艺术代表人物之一的弗兰德斯画家鲁本斯自然也受到商品社会的强烈影响。他的画色彩绚丽,动态感强,描绘细腻,但过于雕琢,因追求华丽的外表而忽略了内在的刻画。与鲁本斯形成对比的是伦勃朗。他把下层社会的贫民、流浪汉、工匠、小贩等的形象画进《圣经》题材的作品中,展示了他的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甚至连马克思都称赞说:“伦勃朗是按照荷兰农妇来画圣母的。”他的画把基督教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境界。
18~19世纪,欧洲画坛上百花齐放,流派纷呈,名家辈出。18世纪末出现了一位敢于向宗教裁判所挑战的勇士——西班牙画家戈雅。他用艺术为武器揭露罗马教廷和宗教裁判所的黑暗与残酷。他的铜版画《幻想曲》是一组噩梦式的幻想作品,涉及面很广,有的画是揭露西班牙宫廷的腐化,有的画是讽刺罗马教会和修士们的愚昧与贪婪,有的画是抨击宗教裁判所的残暴,有的画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也弄不清戈雅的原本意图。从表面上看,《幻想曲》似乎不属于基督教艺术,但它的主题则毫无疑问是批判、揭露当时教会的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与伪善,表达了下层人民的苦难与不幸。因而有人说《幻想曲》是绘画艺术中的“启示文学”。
19世纪中叶本笃会在天主教内部发起了宗教复兴运动,强调神学思想与宗教艺术相结合,对基督教艺术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20世纪初,法国画家鲁王ⅡJ主张基督教艺术既要表现人的现实生活,义要反映人的灵性生活。他创作的《兵丁戏弄耶稣》等就表现了深厚的宗教感情。1945年英国雕塑家摩尔创作的行雕《圣母与圣婴》一反多年来的习见程式,呈现出古拙单纯的古代风格,曾引起过画坛的争议。1946年,英国画家萨特兰创作的《十字架受难》被队为是20吐纪最有代表性的基督教艺术作品之一。
宗教和艺术之间密切的血缘关系,可以一直追洲剑史前文化时期。对历史上的西方艺术而言,无沦是绘画、雕刻、建筑和音乐,都与宗教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宗教和艺术任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缘关系”。宗教组织力图支配艺术,利用艺术,把艺术纳入宗教崇拜体系,因为崇拜活动是宗教的载体,离开崇拜任何宗教都无法存在。崇拜活动要求一个与日常环境不同的、充满各种象征的崇拜对象和各种超自然力与超自然物体形象的特殊环境,其目的在于使信仰者保持深厚的宗教情感与认知。毫无疑问艺术就是营造这种崇拜环境的最理想、最现实的工具。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意识——当然也包括宗教意识——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艺术家早已不再充当教会的工具,尽管他们仍然使用基督教的题材进行创作,但他们只是借用这些题材抒发自己的感情。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近两千年来,基督教(像其他宗教一样)一直致力于支配艺术,使艺术为其宗教活动服务。同时,艺术家们尽量使用基督教内容为创作素材,以求获得更多的观众。两者是在历史发展长河中进行着支配与反支配、控制与反控制、利用与反利用的错综复杂的斗争中发展变化的。
在美术史的研究领域里,有一门学科被称为“美术史学史”,它不但研究画家创作一件作品时的过程和历史背景,同时也研究作品的委托人和赞助人(sponsor)的审美趣味以及对画家提出了什么要求,对画家创作产生了什么影响等等(例如画家常常被要求将赞助人或他的亲属画进作品之中,如本画册中的《赞颂羔羊》)。确切地说,西方艺术史中的一些著名的作品,最初往往是教会或某个个人交给艺术家的任务,而非艺术家自由创作的产物。例如画家格林沃德(Gruenewald,1475~1528)的作品、雕塑家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1475~1564)的作品、音乐家巴赫(Bach,1685~1750)的作品以及许多教堂建筑作品等。虽然教会或赞助人往往要求艺术家按照他们的意图完成任务,但那些富于创造性的艺术家也常常找到适当的理由完成打破常规的艺术创作。艺术家与委托人或赞助人的关系彳丁时常常是对立的、矛盾的,他们在相互的制约中去完成任务。
历代艺术家对圣经故事中某些题材的偏爱常常是相同的,例如:“伊甸园”、“天堂与地狱”、“亚当与夏娃”、“洪水灭世”、“耶稣降生”、“三王来朝”、“圣母与圣子”、“最后的晚餐”、“士字架下的耶稣”(“耶稣受难”)、“耶稣复活”等等。如果稍加分析,不难发现,事实上这类题材都与人的生命有关(发生一发展一消亡),都与人性有关,都与人类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自然的恐惧、人世间的爱、真理的献身以及永生的渴望紧密相连。在基督教艺术中,“圣母与圣子”是一个深受画家喜爱的题材,其实,它就是世俗绘画中的“母与子”。迄今为止,历史上有数不清的艺术家创作过数不清的以“母与子”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慈母的爱是人类情感中最伟大的爱,“母与子”对人类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来说都是一个永恒的题目。
站在科学的角度来看一部艺术史,它反映的不仅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和战争的历史,而且反映了人类视觉认知的历史以及人类用自我创造的视觉形态与符号对人类视觉认知过程的描述。艺术家带给大众的不仅仅是图像(Image),而且还给火众提供lr一个透过其艺术作品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审视人生、社会和审视人类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认知的价值定义和思考。
总之,人类视觉认知的历史是人类对“所见即所在”、“所见即所得”观念不断反思的历史,正是艺术家这种对固有模式的不断挑战和革命,使得人类住心智方面渐渐成熟起来。中国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叫做“螳螂捕蝉”。假如你有能力在一瞬间通过蝉的眼睛、螳螂的眼睛、黄雀的眼睛、男孩的眼睛和作者的眼睛做瞬间的集合观察,将五个画面压缩成一个,然后义有能力在这个瞬间分别切换到任意一个画面,你会看到什么?你如何表现这个过程?传统的艺术思维与艺术表现是做不到的,现代艺术带给人们的不仅仅只是艺术表现方式方面的革命,更重要的是在视觉认知领域里的挑战。在这本画册里也有一些现代风格的绘画作品,如果您仔细阅读了这段文字,相信您会对那些作品完成自我解读。
对于艺术作品,信仰者与非信仰者的观感是不同的。西方文化离不开基督教文化,两方艺术也离不开基督教艺术。我们编写这本画册的初衷是想用与基督教内容有关的艺术作品来反映曲方艺术的发展与进步。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与篇幅的限制,所收作品并不能完全代表西方艺术发展史,画册中的作品介绍也难免偏颇与疏漏,深愿得到读者与专家的批评、指正。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5 10:21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