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海赋》是东汉文学家
班彪创作的一篇赋。此赋分两段,前段写大海,简笔勾勒出大海瑰丽博大的形象;后段抒情志,以幻境写情,展开出超脱社会的神游。全赋由实境至幻境,想象瑰丽,在不动声色中抒情言志。
作品原文
览海赋
余有事于淮浦1,览沧海之茫茫。悟仲尼之乘桴2,聊从容而遂行。驰鸿濑以缥鹜3,翼飞风而回翔。顾百川之分流,焕烂漫以成章。风波薄其裔裔4,貌浩浩以汤汤5。指日月以为表,索方瀛与壶梁6。曜金璆以为阙7,次玉石而为堂。蓂芝列于阶路8,涌醴渐于中唐9。朱紫彩烂,明珠夜光。松乔坐于东序10,王母处于西箱11。命韩众与岐伯12,讲神篇而校灵章13。
愿结旅而白话,因离世而高游。骋飞龙之骖驾,历八极而迥周。遂竦节而响应,忽轻举以神浮。遵霓雾之掩荡14,登云途以凌厉15。乘虚风而体景16,超太清以增逝17。麾天阍以启路18,辟阊阖而望余19。通王谒于紫宫20,拜太一而受符2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我有事经过淮河的入海口,看到茫茫的大海。这时我就想起当年孔子说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句话,于是就慢悠悠地向前走。看到急速的洪浪如同飘飞的野鸭,浪花仿佛托着风儿冲过来又卷回去。再回头看看许许多多的河流各自流向大海,它们波光闪闪,分布在大地上,形成二千多美丽的图案。风吹着波浪,波涛涌起,向远望去,是一望无边的汹涌波涛。于是把日月作为计算方位时辰的标识,寻找仙人们所居的方壶、瀛洲和壶梁三山。只见有亮闪闪的金和玉制成的阙,还有用一块块玉石砌成的大堂。堂前台阶和通道两旁长着莫草和灵芝,甜美的泉水从地下涌出,涨满了池塘。岛上开满了鲜花,红的,紫的,色彩斑斓,海滩边有明珠和夜光珠。仙人赤松子和王子乔坐在大堂的东厢房,西王母待在西厢房。请韩众和岐伯讲解仙书,校对仙籍。
希望能和他们结交而使自己有所寄托,乘这个机会离开尘世而到远方飘游。用三条飞龙来拉车,一直跑遍八方最边远的地方。于是手执着符节迅速追随众仙人,匆匆地轻身飞升起来,神魄浮游在空中。沿着弥漫的云雾,走在云中路上而高飞。乘着空中的风才领悟到天地的景色,于是越过天空,高高地飞离而去。一边开路一边飞向天帝的守门者,他打开天门望着我。随后再通过紫微宫中天帝的传令官,拜见太一天帝,接受了太一神赠送的命符。
创作背景
此赋是作者观海有感而作,作于建武十三年(公元36年)郑州为徐县令后。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赋分两段,前写大海,后抒情志。写大海分作三层。首四句为第一层,观海悟理。作者由目见大海浩渺博大的气象,领悟人生处世之道。这个道理,作者没有明说,而是借用孔子乘舟浮海的典故,深沉地作了表达。儒家创始人孔子以仁义治天下的主张不被时君采用,因而产生了同子路浮海避世的思想。开篇以观大海来领悟孔予的人生抉择,突出了大海的审美价值,显示了大海无穷的魅力,为下文写景抒情作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六句为第二层作者犹如一位高等的画家,简笔勾勒出大海瑰丽博大的形象,再现了大海形成的全过程,气势宏阔,气象万千:百川分流,同归大海,四处漫延,纵横成彩;风波激荡,飞泻而逝,浩浩彰荡,渺茫无际。之后十二句为第三层这一层巧构幻境,侧面烘托,在作者的笔下,大海不再是可恶可咒的魔窟,也不是可望不可及的蜃楼,而是人生期求的理想境地,那里有方丈,瀛洲,壶梁等仙山群立,金阙玉堂,灿烂辉煌,香草铺路,甘泉流淌,珠光宝璧,鲜丽夺目。仙人赤松子、王子乔往来其间,神人西王母居住其中,仙人侍从,神药延寿。又冠以“驰鸿濑以漂鹜,翼飞风而迢翔”的亲身经历,使幻境具有真切可至之感。后段抒写超脱人世的理想追求。赋文由幻境写景,巧妙地过渡到以幻境写情,展开了超脱社会的神游:驾飞龙,乘云雾,游八极,至太空,命天阍,通紫宫。这同汉代抒情赋一样,虚构幻境的美好,以象征对自由人生的渴求。但此赋与借景抒情的作品不同,它是在大海神奇瑰伟的魅力感召下,自然地流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抒情仍然是扣矮赞美大海的主题。
全赋由实境至幻境,想象瑰丽,在不动声色中抒情言志。
名家点评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讲师冯莉:现存第一篇水赋乃咏叹大海之作,即东汉初班彪的《览海赋》。(《〈文选〉赋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谭家健:此赋名为览海,实则游仙。(《汉魏六朝时期的海赋》)
作者简介
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字叔皮,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好古敏求,与其兄
班嗣游学不辍,才名渐显。西汉末年,为避战乱至天水,依附于隗。不久,王莽政权被推翻,刘秀在翼州称帝。班彪欲劝说隗嚣归依汉室,作《王命论》感化之,结果未能如愿。后至河西(今河西走廊一带),为大将军
窦融从事,劝窦融支持光武帝。东汉初,举茂才,任徐县令,因病免官。曾专力从事于史学著述,写成《后传》60余篇,斟酌前史,纠正得失,为后世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