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苑寺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觉苑寺,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西武连镇,觉苑寺始建于唐贞观元年至贞观二十三年(627—649年)间,初名弘济寺,北宋元丰年间,赐名觉苑寺,元末寺庙毁于兵火,清代前期,对寺庙进行维修并恢复觉苑寺名。
历史沿革
唐贞观元年至贞观二十三年(627—649年)年间,觉苑寺始建,初名弘济寺。
北宋元丰元年至元丰八年(1078—1085年),改名觉苑寺。
南宋时,新建大藏经阁。
元末,觉苑寺毁于兵火。
明代天顺元年至天顺八年(1457—1464年)年间,觉苑寺重建,改名普济寺。
清康熙元年(1662年),对寺庙进行维修并恢复觉苑寺名称。
2006年,由中国国家文物局拨款,对觉苑寺内壁画和建筑进行修葺。
建筑格局
觉苑寺呈四合院布局,现存建筑依次为藏经楼、大雄宝殿、观音殿及配房和东、西厢房,占地4796平方米。主殿分三重,藏经楼在前,大雄宝殿居中,观音殿在后,两侧厢房与藏经楼和观音殿相接。
主要建筑
藏经楼
藏经楼为重檐歇山式屋顶,无斗拱,十二架椽屋前后乳栿搭牵用四柱,面阔五间25米,进深三间12.4米,通高12米,素面台基高0.6米,阶梯式踏道三级。此殿原塑四大天王像,故称“天王殿”。在殿内曾竖颜真卿于唐代大历七年(772年)所书“逍遥楼”石碑,故又称“逍遥楼”。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觉苑寺的中心建筑。此殿面阔五间,明间宽3.75米,两次间宽3.55米,两稍间宽2.5米,通面阔15.85米,通进深13米。大雄宝殿为单檐歇山式屋顶,顶上施青灰色陶制筒瓦。大殿用灰色条石砌筑台基,台基高1.58米,明间前置垂带式踏道七级。大殿前檐设有平台,台宽2.7米,左右两侧安五步垂带石阶来连接配殿。
观音殿
观音殿系明代复建,为单檐歇山式小青瓦屋顶,抬梁式屋架,无斗拱,十架椽屋前后乳椴搭牵用六柱,面阔五间21.5米,进深五间13.8米,通高7.9米,素面台基高1.5米,垂带式踏道七级。1986年重塑观音像于正堂内,并在观音殿左侧设陆游馆,右侧设魏征馆。
文物遗存
觉苑寺内陈列了唐代以来各历史时期的石刻碑碣,有唐代《弘济寺新制石灯台铭并序》石灯台残断、逍遥楼碑、南宋《治路种松碑》、明代《陆放翁诗》碑、清代《张问陶诗》碑、民国《步陆放翁次韵》碑、《行路歌》碑以及一些现代碑刻等十余通。
觉苑寺的大雄宝殿内壁上,绘有佛传壁画,壁画的绘制时间约在明代弘治(1488—1505年)年间。壁制为木骨竹胎泥面。大雄宝殿四壁上的佛传壁画以柱相间,分为14铺,计139.79平方米。另外,在内壁佛坛背壁北面还有三铺壁画,内容为礼佛和护法,共33.79平方米。
历史文化
觉苑寺壁画在艺术构图上整体表现结构严谨,壁画展现了释迦牟尼成佛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讲经说法,普度众生的数十幅画面。他普度的世人中有养育他的姨母,有社会地位低下的渔夫、除粪人和屠夫,还有被世人厌恶的盗贼等。画面生动而富于人情味,较深刻地表达了佛教普度众生的宗旨,宣扬了佛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
文物价值
觉苑寺佛传壁画结构严谨、故事生动、很有教育意义。特别是长篇的壁画故事,它的工整线描、深深浅浅交替上色、相间浓淡、互相映衬,在中国美术史上也堪称是古代留下的珍贵范本,是研究美术史和佛学的实物资料,也是研究明代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百科全书。
觉苑寺大雄宝殿的建筑结构、修造风格、平面布局等都较为讲究。它集中了唐、宋、元、明的建造方法和形式,是一座研究中国古代多种建筑风格的殿堂,给中国川北地区留下了古建筑珍贵的蓝本。
保护措施
1980年7月,觉苑寺大殿及壁画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觉苑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觉苑寺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西武连镇境内。
交通路线
乘车:成都到剑阁在昭觉寺汽车站坐车,坐车需要3个半小时,到剑阁老城(普安),也可以坐成都到剑阁新县城(下寺),再由新县城去剑阁门,在剑阁转乘中巴车去觉苑寺。
自驾:成都到剑门关走成绵广高速在金子山或剑门关下高速,金子山下高速就可以到达剑阁老县城。也可从成都上高速绵阳下高速走老国道108线,沿途梓潼七区山大庙,普安、汉阳、翠云廊、剑门关、觉苑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17:3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