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神为古建筑
斗栱中艺术构件,其形制如同宋《营造法式》所说:“若宝藏神或宝瓶”,清式建筑通称“宝瓶”。“角神”位于转角斗栱由品之上,由平盘斗承托,其顶端支撑角梁。实物中为人形角神形象,则是由《营造法式》中的“角神”派生。
宝瓶
古建筑附属构件,解释有二。“角科斗栱由昂之上,承托老角梁下之瓶形木块。”(《清式营造则例》)属于斗栱的装饰构件,此构件在宋《营造法式》中,有两种形象,即“宝瓶”形象和半蹲的人形形象,称“角神”。二、塔顶上塔刹的一种形式,与斗栱中的“宝瓶”完全不同,其造型为圆球状。据《洛阳伽蓝记校注》“刹上有金宝瓶……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重…,至孝昌二年中,大风发屋拔树,刹上宝瓶随风而落……”据此可知,“宝瓶”至迟出现于北魏时期:至明清时期,“宝瓶”仍是塔刹中的主要形式,当时为“金宝瓶,容二十五石”的空心体。根据材料,常见有砖雕、石雕、琉璃、金属四种材料,分为独立“宝瓶”、多重组合“宝瓶”和与相轮结合的“宝瓶”三种类型。
基本概念
角神也名“宝藏神”,据《营造法式》卷四大木作制度“飞品”条:“若角昂,以斜长加之。角品之上,别施由品。注:…所坐料上安角神,若宝藏神或宝瓶。”关于角神,在《营造法式》中也有图样,一是斗棋之上坐一孩童,二是宝瓶。山西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外檐转角斗棋中即有角神。长治市平顺县车当村宋代佛头寺大殿中也有使用,此角神形状是宝瓶。
宋金幕室中转角处都砌转角柱头铺作,但斗栱之上大都不再装饰由品等复杂构件,而直接做出屋檐部分。但也有做出角神的做法。长治市魏村金墓中转角铺作第三跳角华棋之上由品之下放置的坐角神,形象如力士之态”。从做法上看和《营造法式》记载的“宝藏神”完全吻合。从此墓角神大小看,和《营造法式》卷二十三“角神高为一尺五寸,需七个功另一分四厘”的规定相差较大,但从墓室结构的整体分析,比例还是非常协调的。山西晋城市古青莲寺大殿斗棋之上放置一个角神,其形象和长治市魏村金角神基本相同”。
地面建筑上保留的角神实例已不多见,因此,角神与力士很容易混淆。角神是独坐于四五铺作斗棋角昂之上,唐宋砖塔角梁之下多见放置角神,但形象多为力士。如天津蓟县独乐寺塔上角神都是承托普拍枋的”。从所安部位看,称之为角神也有些道理。但按照营造法式》的规定,斗棋由品之上オ为“角神”,所以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角神,而是《营造法式》卷二十四中提到的“扛坐神”。在河南洛阳润西宋代墓中也发现角神,但不是砌在转角斗棋之上,面是砌在转角斗棋之下。从形象看似为力土,它是用以承托普拍和斗棋的。这或者与地面砖塔上的力土士形象的影响有关,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的角神,也应为“扛坐神”。
有些人把须弥座上的力士也说成是角神,显然是不合适的,应予纠正。明清以后还保留着斗上放置角神的做法,但已不是人物形象的角神,而是宝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