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解(拼音:jiě、jiè、xiè)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两手解剖牛角,本义为分割、分解,后泛指剖开。由本义又引申为瓦解、分裂、融化、消散。又引申为排解、和解。又指脱落、解除、消除。要分解某物,最好能知悉规律,故有理解、懂得、注释、解释等义。以上诸义,“解”读jiě。“解”又读jiè ,是古代下级向上级行文报告。又指押送。“解”又读xiè,义为物体相连接处。由分开又引申指松懈:此义后作“懈”。现代多用作姓氏。
文字溯源
会意字。甲骨文上面左右部分表示一双手,中间表示一只牛,凸显牛角。上半部分像两手在割牛角或拔牛角的样子,表示解剖、宰杀牛,“庖丁解牛”就使用了这一意义。西周金文形体与甲骨文形体一致,“角”已经与“牛”分离,部分字形将手形写作“殳”。战国“中山王鼎”金文已经将一只手写作“刀”。小篆基于甲骨文、金文形体,由角、刀、牛三个部件组成,形体结构更加简洁明了。与金文的不同点在于“牛”移动到“刀”下。隶书形体结构与小篆一致,笔画有所规整。隶书、楷书都从篆文演变而来。
“解”的本义是解剖、分解。从《说文解字》的说解来看:“解,判也。从刀判牛角。一曰解膺,兽也。”“解”作分解、解剖讲,是用刀来剖解牛。《庄子·养生主》上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用刀解剖牛身体的各个部位,即“庖丁解牛”。从牛的解剖,再扩大到人及其他事物,例如《离骚》说:“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是说即使我的身体被肢解了也不会改变我的意志。进一步引申表示分割、分裂的意思,例如“解体”,“解”即分裂。《国语·鲁语上》说:“晋文公解曹地以分诸侯。”解作“分割”讲。凡事物联结聚集在一起,将其分开,都可用“解”,甚至包括抽象事物。例如“传道授业解惑”,这里的“解”是本义的引申,表示解决,将疑惑消除;又如“解鞋带“,是解开、打开结扎在一起的鞋带;“解冻”是将冻结在一起的水分子或者其他事物融化;“调解纠纷”是解决矛盾、争议。疑惑解开之后就理解明白了,因此“解”又引申表示“知道、获悉”,例如“理解”“了解”等。而为了让人们更加明白和知晓,就需要给一些词语、文章作说明,于是就有了“注解”“说解”等。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四】【角部】佳买切(jiě)
判也。从刀判牛角。一曰解𢊁,兽也。
说文解字注
“判也。从刀判牛角”注:会意。佳买切。又户卖切。十六部。
“一曰解𢊁”注:叠韵字。
“兽也”注:见𢊁部。按《大玄》、《论衡》觟䚦。解𢊁字之假借也。四字皆在十六部。
广韵
胡买切,上蟹匣 ‖解声支部(xiè)
解,晓也。又解廌,仁兽,似牛,一角。亦姓,自唐叔虞食邑於解,今解县也。晋有解狐、解杨,出雁门。又虏复姓,《魏书》有解批氏。又佳买、古卖二切。
佳买切,上蟹见 ‖解声支部(jiě)
解,讲也。说也。脱也。散也。佳买切。三。
古隘切,去卦见 ‖解声支部(jiè)
解,除也。
胡懈切,去卦匣 ‖解声支部(xiè)
解,曲解。亦县名,在蒲州。又古卖、古买、胡买三切。
康熙字典
【酉集上】【角字部】解
(jiě)《唐韵》《正韵》佳买切。《集韵》《韵会》举嶰切,并皆上声。《说文》:判也。从刀判牛角。《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左传·宣四年》:宰夫解鼋。《前汉·陈汤传》:支解人民。注:谓解𢧵其四支也。
又《博雅》:散也。《玉篇》:缓也。《易·解卦》注:解,难之散也。正义:解有两音,一古买反,谓解难之初。一谐买反,谓既解之后。故《序卦》云:解者,缓也。险难解释,物情舒缓,故为解也。《前汉·张耳陈馀传》: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注:谓离散其心也。
又《玉篇》:释也。《仪礼·大射礼》解纲注:解,犹释也。《文心雕龙》:百官询事,则有关刺解谍。解者,释也。解释结滞,徵事以对也。
又《广韵》:脱也。《礼·曲礼》:解屦不敢当阶。
又《博雅》:说也。《史记·封禅书》: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注:皆自解说,遇风不至也。
又《广韵》:讲也。一曰释诂也。《礼经解疏》:解者,分析之名。
又乐曲解。《古今乐录》:伧歌以一句为一解,中国以一章为一解。王僧䖍启云:古曰章,今曰解。解有多少,当是先诗而后声也。
又《字汇补》:削也。《鲁语》:晋文公解曹地,以分诸侯。
又止也。《前汉·五行志》:归狱不解,兹谓追非。
又开也。《后汉·耿纯传》赞:严城解扉。
又达也。《庄子·秋水篇》:无南无北,奭然四解。
又解构,犹闲构也。《后汉·隗嚣传》:勿用傍人解构之言。
又犹会合烦辱也。《淮南子·俶真训》:孰肯解构人间之事,以物烦其性命乎。
又道家有尸解术。《史记·封禅书》:为方仙道,形解销化。《集解》:尸解也。《问奇集》:《金壶字考》改音假,非。
又梵言目帝罗,此云解脱。荆溪净名记,若正用功,解可作古买切。功成日,解应作户买切。强分二音,亦非。
又解解,戟多之貌。扬子《太玄经》:次七:何戟解解遘。
(xiè)又《集韵》《韵会》下买切。《正韵》胡买切,并音蟹。义同。
又《增韵》:物自解散也。孔安国《尚书序》:逃难解散。注:解音蟹。
又《广韵》:晓也。《礼·学记》:相说以解。注:解物为解,自解释为解,是相证而晓解也。《魏志·贾诩传》:太祖与韩遂、马超战渭南,问计於诩。对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注:谓晓悟也。
又《博雅》:迹也。《尔雅·释兽》:𪊽,其迹解。注:其迹名解。
又地名。《左传·昭二十二年》:王师军於解。注:洛阳西南有大解、小解。
又《史记·甘茂传》:今公与楚解口地。索隐:秦地名。正义:解口,犹开口也。
又州县名。《一统志》:春秋为晋之解梁城,战国属魏,汉为解县,属河东郡,五代汉始置解州,治解县,元属平阳路,明因之。
又姓。《广韵》:自唐叔虞食邑于解,后因氏。
又复姓。《姓苑》:北魏有解枇氏,后改为解氏。
又《说文》:解廌,兽也。《史记·司马相如传》:弄解豸。注:解豸,似鹿,一角,一名神羊。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唐御史法冠,一名解廌冠,取其能触邪也。《晋书·舆服志》:作獬豸。王充《论衡》作觟𧣾。
又与嶰通。嶰谷,谷名。《前汉·律历志》:取竹之解谷。孟康曰:解,脱也。一说昆仑之北谷名也。
又与澥通。《前汉·扬雄传》:江湖之雀,勃解之鸟。
又与蟹同。《吕览·恃君篇》:大解、陵鱼,大人之居。《山海经》作大蟹。
又《唐韵》尸卖切。《集韵》《韵会》下解切,并蟹去声。亦判也,散也,晓也,兽也,地名也。
又《玉篇》:接中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为弓,茭解中有变焉,故挍。注:茭,弓檠也。茭解,谓接中也。
又支节也。《前汉·贾谊传》: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师古注:解,支节也。
又与懈同。《诗·大雅》:不解于位。注:解,怠惰也。《礼·月令》:民气解惰。
又与邂同。《正字通》:解后,即邂逅,言彼此不期而遇也。《六书正譌》:别作邂,非。
(jiè)又《广韵》古隘切。《集韵》《韵会》居隘切。《正韵》居拜切,并皆去声。《类篇》:除也。一曰闻上也。《韵会》:发也。唐制:进士由乡而贡曰解额。又《国史补》:外府不试而贡者,谓之拔解。《宋史·选举志》:天下之士,屏处山林,令监司守臣解送。又《职官志》:入额人一任实满四年,与解发赴铨。《正字通》:凡官司解报、杻解,皆此音。《韵会》读若懈,非。
又与廨同。《玉篇》:署也。《商子·垦令篇》:高其解舍。左思《吴都赋》:解署棊布。注:言非一也。
(kài)又《集韵》口卖切,楷去声。解垢,诡曲之辞。《庄子·胠箧篇》:解垢同异。音义:又音楷。
又叶举履切,音几。《古诗》: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又叶居缢切,音记。《楚辞·九章》:愁郁郁之无快兮,居戚戚而不解。心鞿羁而不开兮,气缭转而自缔。
又叶讫力切,音棘。《诗·鲁颂》: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皇皇后帝,皇祖后稷。
又叶举下切,嘉上声。僧皎然《题毗沙天王像》:忆昔胡兵围未解,感得此神天之下。
《俗书正误》:解从刀、牛。俗从羊作觧,非。廨字原从厂作。
近义辨析
解、释
二字在“解开、散开”的意义上相同。但“解”本义是解散牛体,因此意义重点在于剖析。“释”,《说文解字》训“解也”,其重点在于解剖后放置、弃舍。二字的其他意义,如“解”的“官署”义,“释”的“淘米”等义都不相同,决不相混。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①“角”,框内是“キ”不是“土”。②右旁是上“刀”下“牛”。
【写法】❶左右旁宽窄大致相当,顶部“角”高,底部“牛”低。❷“角”,“”居左上格;“用”,㇆(横折钩)的竖钩段在竖中线左侧,框内上横在横中线。❸右旁“刀”居右上格;㇆(横折钩)的横段与左旁㇇(横撇)的横段持平;“牛”的首横在横中线。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方音集成
注意:发音用国际音标标注,仅作参考,可能与当地实际发音存在差异。下表所列为“解开”之“解”训读。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汉语方音字汇》)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7 10:09
目录
概述
文字溯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