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区戏剧
1946~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开展的群众性戏剧运动
解放区戏剧,1946~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开展的群众性戏剧运动。
历史
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与节节胜利,新的解放区逐步建立。大批文艺干部从原陕甘宁、山东、苏皖、广东随军北上,在新区开展戏剧运动。东北解放区组成了东北文工一团、二团,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文工团,辽东文工团,东北“鲁艺”等;在华北解放区,则有华北文工团以及原先活跃于部队的许多随军剧社。随着战局的迅速发展,解放区戏剧也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
代表剧目
初期是配合新区建设演出大量老区的剧目,如《白毛女》、《血泪仇》、《李闯王》、《粮食》等,东北文工团还编演了反响颇大的《东北人民大翻身》活报歌舞剧,这些剧目对提高新区群众的阶级觉悟起了很大的作用。从1946年下半年起,为配合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戏剧工作者开始深入农村,创作出一批反映土改、支前工作的剧作,如李之华的《反“翻把”斗争》,以及《王家大院》、《九件衣》等。
大批城市解放后,题材重点由农村生活移向城市生活和工业建设,出现了陈其通的《炮弹是怎样造成的》,鲁煤、刘沧浪的《红旗歌》等反映工业生产战线上思想斗争的代表作。华北解放区的戏剧创作同样是以紧密配合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和解放区民主建设为特色的。其中一批反映部队生活的作品尤其引人注目,如《九股山的英雄》、《团结立功》、《喜相逢》、《战斗里成长》等。
原本基础较好的华北农村戏剧在这一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涌现了杨润身这样的农民剧作家和戏剧活动家,以及《穷人翻身》、《山大王》等深受群众喜爱的剧目。解放区戏剧是苏区戏剧和抗日根据地戏剧的必然发展,为即将到来的新中国戏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造就了一支重要的方面军。
参考资料
解放区戏剧.中国大百科全书.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6 22:54
目录
概述
历史
代表剧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