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又称中国解放区邮票,简称区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革命根据地、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交通邮政机构所发行的邮票。由于战争时期经济匮乏,物价上涨需节约开支,及技术落后等因素,特别是还在敌人的封锁和包围之中,所以,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印制水平不高,色彩单一,但其设计、印刷及邮票本身的要素却具有别具一格的特点。
发行时期
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分以下3个时期。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各革命根据地为适应战时通信需要,建立赤色邮政并发行了赤色邮票和苏维埃邮票;
(2)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抗日民主根据地和不断开辟的解放区建立了抗日邮政和战时邮政,发行了中华邮政邮票、战时邮政邮票和边区邮票;
(3)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6-1950.6):解放区不断扩大并逐渐联成一片,这段时期发行了各解放区的区域性邮政邮票和人民邮政邮票。
邮票珍品
邮票珍品包括反映中国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全貌的《中国解放区邮票(1930-1950)》《华北解放区邮票》《东北解放区邮票》《华东人民邮政》《西北解放区邮票》《西南解放区邮票》展品。其中不乏孤品,包括著名的“稿”字四方连邮票、赣西南赤色邮票实寄封等珍罕邮品。
发行数量
自1930年赣西南赤色邮政发行第一套邮票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6月,各革命根据地区、解放区共有80多个地区、170多个交通邮政机构发行460余套、2400多种邮票(包括包裹印纸、汇兑印纸、邮资封片简等)。
邮票特点
由于战争时期经济匮乏,物价上涨需节约开支,及技术落后等因素,特别是还在敌人的封锁和包围之中,所以,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印制水平不高,色彩单一,从邮票的制版、纸张等方面来看,在邮票印制过程中,因各地条件不一,出现了誊写版、石版、胶版、锌版、铜版、凸版和雕刻凹版等印刷情况。如印制条件较差的中华苏维埃邮政邮票,多为石印,土纸、无齿,并且加盖邮票较多,这既凸显出革命战争时期的物质生活困难和时代特色,也融入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优秀元素,虽然发行的邮票简单粗糙,但其设计、印刷及邮票本身的要素却具有别具一格的特点。
历史意义
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在中国邮政史与邮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战争环境对邮票的需求量小,特别是早期邮票多为手工印制,发行量很小;战争时期环境艰苦,有意识留存邮票的人不多;由于敌人封锁,使从根据地和解放区以外收集这些邮票有一定风险,因此,解放区邮票,特别是早期发行的邮票,留存下来的非常少,已是非常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
纪念活动
2020年11月26日,由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主办的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发行9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在纪念大会当日,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珍品展在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