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大西南》是中国当代作家
彭荆风创作的报告文学,首次出版于2009年5月。
内容简介
《解放大西南》是一部全景式、多角度描述西南地区60年前那场敌我有近200万军队参与、在当时有着7000万人口的巴山蜀水、云贵高原同时展开,宣告了蒋介石军队在大陆的彻底溃败的大战役。人民解放军仅以不到6000人的伤亡消灭了敌人90余万人兵力,在短短两个月内占领了川、康、滇、黔四省230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展现了解放过程中那段气势如虹又波谲云诡的历史。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1949年5月南昌解放,一个月后,20岁的彭荆风考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就在那年的8月,他响应校长陈赓的号召,投身于解放大西南的洪流,随军跨越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步行3000余公里,终于在1950年3月到达昆明。从那以后,他的人生便与西南边陲这片神奇的土地联系在一起,再也没有分离。也正因为有了这段经历,才有了《解放大西南》。
1987年,彭荆风开始构思写作《解放大西南》,他曾于1950年作为解放西南大军中的一员进入云南,在这块红土地上扎根60年。这场有200万军人参与的大战役,宣告着蒋介石在大陆的彻底溃败,作为亲历者的他很想记录下这段恢弘的历史,这成了他长久的心愿,直到1998年他写出了第一稿。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站在全国解放战争的高度,作者全景式地描绘了解放大西南的进程。作品的大背景是民族解放战争进入尾声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1949年9月,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国民党政府退至最后一个据点重庆。新中国建立前夕,
毛泽东、
朱德约请
刘伯承、
邓小平和
贺龙在北京香山双清别墅,研究部署、制定了“大迂回、大包围,断其后路,再打之”的解放大西南的战略实施方针。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二野主力及四野一部,以隐蔽的动作,从敌人意料不到的湘鄂黔川地域突然挺进,对敌人围而歼之。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在解放大西南过程中,作者突出了中国共产党政策和策略的正确和工作的细致周到。刘邓领导的中共西南局,毫无得胜之师的傲气,他们在电文中特意要求进驻昆明的
陈赓、
宋任穷等将军:“我们在云南解决一切问题均应和卢汉商量处理,凡是卢汉不愿办的事,均不要强去办理。”
卢汉是起义将领,尊重和信任卢汉,对于稳定云南局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卢汉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大智大勇地周旋在敌方之间,发挥了独到的作用,在他的身上,人们看到了党的政策的感召力和向心力,这是解放军战无不胜的根本原因。彭荆风善于抓住根本来表现战争,并使之贯穿作品始终。
艺术特色
传统表达方式
彭荆风在描写战争时,没有深入具体地描绘战斗情节,而是采用中国传统的表达方式,运用大量篇幅展现敌我双方民心背向、战略战术运用、官兵士气高低、物资准备与安排等,大量的铺垫,使得战争未打,大势所趋,胜负已经显现。
环境描写
《解放大西南》文中“这支久在东北大平原上作战的部队,从来没见过红河两岸这样高耸入云、起伏不定的险陡大山,走得很是艰难。他们在海拔3000余米的大山间疾行,时而闯进荆棘丛生的原始森林中,时而下到峡谷底部,大树藤条过于绸密,就砍路前进,没有路就用雨衣裹着身子从悬岩上向下滚。”这是作品描写四野38军304团行进中的艰苦卓绝的情景。“起伏不定的险陡大山”“荆棘丛生”,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久在东北大平原上作战的部队”来说,难度可想而知,然而环境的恶劣,更能彰显人民解放军不畏艰险的英雄本色。面对困难,他们没有退缩,而是“闯”“砍”“裹”“滚”,这一系列的动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它展示了人民解放军在典型环境中的精神风貌,并为后面的狙击战胜利留下了精彩的伏笔。
非虚构文学
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对“虚构文学”和“非虚构文学”的体裁选择在某一时期会有所偏重。在创作《解放大西南》这部作品中,彭荆风选择了非虚构手法,把握时代的脉搏,史海钩沉,把复杂的材料梳理得井然有序,全方位展示了宏阔的战争场景,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充沛的激情,对解放大西南战役作了宏观的、具象的反映,绘制出了这幅解放大西南战争的壮丽画卷,填补了这一题材领域的空白。这部作品可以成为研究历史、战争的佐证和史料,为人们留下一份珍贵的记录,使得这部作品具有相当的文史价值。
出版信息
2009年5月,《解放大西南》由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作品影响
获奖记录
2010年10月,《解放大西南》获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作品评价
《解放大西南》以雄浑开阔的视野,全景式地展开了解放大西南的历史画面,从中可以看出,拥有自己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定力,对一个写作者来讲,是多么的重要。(中国作协副主席
陈建功评)
在《解放大西南》中,彭荆风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充沛的激情,全景式再现了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壮阔图景,将战争融入民族史、军事史、情感史去抒写,在中国当代报告文学创作中,显得十分可贵。(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颁奖词评)
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出生于江西省鄱阳县,祖籍江西省萍乡市,中国当代军旅作家,历任昆明军区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作协云南分会副主席、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代表作品有《
驿路梨花》《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
绿月亮》《解放大西南》《
今夜月色好》《孤城日落》《
太阳升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