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溪穴
《灵枢·本输》的内容
解溪,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草鞋带。属足阳明胃经。经(火)穴。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布有腓浅神经腓深神经和胫前动、静脉。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腹胀,便秘,癫狂,头面浮肿,下肢痿痹,脚腕无力等。直刺0.5—0.8寸。艾条灸5-10分钟。
名称释义
1. 解溪。解,散也。溪,地面流行的经水也。解溪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散解,流溢四方。本穴为丰隆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的通行渠道狭小,地部经水满溢而流散经外,故名解溪。
2. 草鞋带穴鞋带穴名当为意解。本穴物质为丰隆穴流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如鞋带般散解,喻意经水流行无固定的路线,故名。
3. 胃经经穴。经,经过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从本穴经过而无大的变化,故为胃经经穴。
4. 本穴属火。属火,指穴内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外散之处,为胃经经水的输配枢纽,由本穴回流胃经的经水多少能最快地改变胃经的火热性状,故而本穴属火。  
功能作用
分流胃经经水。
治法
寒则逆经而刺,热则循经而刺。
定位
1.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2.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平齐外踝高点,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处取穴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十字韧带、胫腓韧带联合。皮肤由腓浅神经分布。小腿深筋膜致密,在踝关节前方形成小腿十字韧带。该韧带由附着于跟骨外侧前部的外侧束, 和附着在内踝足内侧缘的内侧上下支组成。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在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达胫、腓骨之间的胫腓韧带联合。
主治
1. 头痛眩晕,癫狂。
2. 腹胀,便秘。
3. 下肢痿痹,足踝肿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临床运用
1. 膝股肿、转筋:解溪、条口、丘墟、太白。
2. 癫疾:解溪、阳跷。
3. 风眩头痛呕吐烦心:解溪、承光。
4. 足趾肿烂:解溪、八风、涌泉。
5. 肾炎:解溪、肾俞、复溜阴陵泉
6. 踝部痛:解溪、商丘、丘墟、昆仑太溪
配伍
1、配条口、丘墟、太白,有通经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膝股肿痛,脚转筋。
2、配血海、商丘,有和胃降逆的作用,主治腹胀。
3、配商丘、丘墟、昆仑、太溪,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踝部痛。
功效
舒筋活络,清胃化痰,镇惊安神。
附注
五输穴经穴,五行属火。
相关论述
1. 《针灸甲乙经》:“热病汗不出,善噫,腹胀满,胃热谵语,解溪主之。”
2. 《备急千金要方》:“解溪、阳跷主癫疾。”
3. 《百症赋》:“惊悸怔仲,取阳交解溪勿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12 17:48
目录
概述
名称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