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红
词牌名称
解红,词牌名,又称“解红儿”,调名取自和凝词“解红一曲新教成”一句。此调单调五句,二十七字。第二、三、五句押韵,均用平声韵。代表作品有和凝《解红歌·唐有儿童解红之舞》、王哲《解红·冻云凝住》、郑文焯《解红·移玉柱》等。
词牌沿革
解红,和凝歌童名。词有“解红一曲新教成”句,知为自制之曲。《词谱》卷一:“按《宋史·乐志》,小儿舞队有‘解红’,其曲失传,陈踢《乐书》载和凝作,乃唐词也。若《呜鹤馀音》有《解红儿慢》,保元人所制,与此不同。”《填词名解》:“解红为石晋和凝歌童,凝为制此曲,后人衍为《解红儿慢》。”《历代诗馀>卷一:“解红,和凝歌童也,凝为制此曲。宋队舞第九日儿童解红队。本此。”又《词话·物外清音》:“《解红》相传为吕仙作,余考解红为和鲁公歌童,其词曰:‘百戏罢,……’鲁公自制曲也。按解红舞,衣紫绯绣襦银带。戴花凤冠。五代时饰焉,有吕仙在唐季预为此腔也?”清吴绮词名《解红儿》。调名本意即咏歌童解红。至宋,《解红》成为教坊舞曲。调见清沈辰垣《历代诗余》所辑五代和凝词。
《词律》卷一、《词谱》卷一俱列和凝《解红歌·唐有儿童解红之舞》,单调,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韵,其第三、四句平仄略拗。此调与《赤枣子》《捣练子》《桂殿秋》字句悉同,均作三三七七七句式,但各句平仄不同。此调仅见此首,宋元别无作者。此和凝所制《解红》令词,与相传吕洞宾所作《解红慢》长调者不同。
格律说明
正体:单调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韵。以和凝《解红歌·唐有儿童解红之舞》为代表。此与《赤枣子》《捣练子》《桂殿秋》诸词字句悉同,所辨在每句平仄之间,皆昔人音律所寓,填者宜悉遵之。
格律对照
格律对照词:和凝《解红歌·唐有儿童解红之舞》
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百戏罢,五音清。解红一曲新教成。两个瑶池小仙子,此时夺却柘枝名。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句末加粗为韵脚。)
典范作品
五代词人和凝《解红歌·唐有儿童解红之舞》
元代诗人王哲《解红·冻云凝住》
元代诗人王哲《解红·叹嗟浮世》
清代词人郑文焯《解红·移玉柱》
词牌区别
《解红》与《潇湘神》相校,有一点相似两点不同。两者的通篇结构大体相似:皆五句二十七字;句式排序皆为“三,三,七。七,七”;第三句和第五句皆为“平起平收式”押韵句,第四句皆为“仄起仄收式”无韵句。
两者不同处为:《潇湘神》起式二句为“三字叠”,既叠字又叠韵,而《解红》起式二句则未用叠字和叠韵,故通篇较《潇湘神》少一韵;《潇湘神》中的三个七言句皆为常规律句,而《解红》中之第三、四句,则习用“古风式句尾”,如第三句“解红一曲新教成”,末三字为“平仄平”,第四句“两个瑶池小仙子”,末三字则为“仄平仄”,在诗律中皆属“古风式句尾”之特殊变格。此为《解红》一调之重要特征,不可与《潇湘神》相混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4 22:49
目录
概述
词牌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