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长法,男,文物保护专家,研究员。中意合作建立的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文物保护与修复培训中心主任。中国第一个获得
意大利总统授予的“仁惠之星骑士勋章”的文物保护专家。现任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南方海洋实验室海洋考古团队首席科学家。
人物履历
1978年,就读于兰州大学化学系;
1988年,国家公派进入罗马中央修复研究所学习;
1995年,詹长法终于争取到了机会。经过不懈努力,他带着与意大利政府合作的“
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项目,回到了西安。经过3年的筹办,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从无形变成有形,期间开展了一系列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并且培养了一批人才。他自豪地说:“现在中国文物保护和修复的中坚力量很多都是那个时候培养起来的。”
接着,在国际合作方面尝到“甜头”的詹长法趁热打铁,陆续牵头完成了四川
乐山大佛修复工程、三星堆博物馆建设、重庆博物馆修复中心建设、重庆湖广会馆建筑群维修等中意两国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合作项目。
2004年,詹长法在中国文物研究院建立了中意合作文物保护修复培训中心。从此,他又开始了培养中国自己的文物保护修复人才的漫漫长路。
人物成就
由于他在中国文物保护方面的贡献,2005年詹长法获得了意大利总统授予的“仁惠之星骑士勋章”。这是中国文物保护领域的专家首次获得这一荣誉。他在中国和意大利文物保护之间搭桥引线的作用也使他赢得了“中国文物特使”的美誉。
“意大利的文物保护法1931年就开始制定,而我国真正开始有文物保护法是在1982年,而且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也有问题。”他直言不讳地说道。言谈中,詹长法流露出的对于健全文物保护法制建设的心情非常急切,“国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过文化遗产遭受破坏的问题。但后来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我们为什么不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呢?”
这几年,詹长法把他很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文物保护修复人才的培养方面,他说:“这是我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可是谁又知道,隐藏在“喜欢”背后的其实正是他的忧虑和无奈。他曾做过调研,结果显示:意大利拿到文物修复师资格的有3万多人,而中国只有400人,真正能动手做的可能只有200人左右。他说:“在人才队伍方面,我们和人家的差距真是相当大的。”
近年来,国家在考古发掘上花费了大量的财力,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是,詹长法认为,考古发掘仅仅是文物保护的一个开端。“而且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行业规范,比如修一件青铜器的预算,有人说是10块钱就可以了,有人说要1万块。这说明我们还缺乏必要的行业规范。”
“文物保护要加强国际合作”
“和国外有差距是事实,但是我们也在逐步地追赶。”在谈到中国文物保护的发展前景时,詹长法积极乐观的一面又展现出来了。
让詹长法感到欣慰的是,国家对文物保护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他主管的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培训中心已经培养了两期学员,意大利和中国两国政府对取得的成果都相当满意。
接下来,詹长法马上要启程到意大利去谈第三期的合作,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将和北京大学、
罗马第三大学签订三方联合培养协议,由意方资助共同培养100名高级人才,包括80名硕士和20名博士。“但是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培养人员的规模和受益面是有限的。我们以前的主体教师队伍是意大利人,建立自己的教师队伍是我们下一步的目标。只要培养了自己的人才队伍,使人才素质和水平与国际接轨,整体差距就会不断缩小。”他信心十足地表示。
作为一个文物保护方面的海归专家和国际合作的实践者,詹长法建议中国文物保护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他说:“中国需要多与国际社会交流对话,而不是闷着头自己做。我们要多学科、多领域、多国别地开展文物保护。从近一二十年来的经验来看,国际合作对中国文物保护之路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进一步地展开。”
开展国际合作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要大量派遣留学生,并有意识地选派学科带头人到国外的研究机构进修。他说:“在这个过程中,国外能逐步加深对中国文明的了解。反过来也对规范国内的文物保护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