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通信网简称“计算机网”。由多台计算机经通信线路互联而形成的通信网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按逻辑功能可分为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两部分。前者实现数据交换和传输;后者主要指计算机、外部设备和数据库,用以实现联网数据处理。按跨地域范围的大小分为广域网、城域网和局域网。
定义
计算机网络(英语:computer network ),通常也简称网路,是指容许节点分享资源的数码电信网络:1-3。在电脑网络,电脑设备会透过节点之间的连接(数据链路)互相交换数据,即收发接收和发放网络资讯。传输媒介可分为有线及无线两类——有线的可用到双绞线、光纤电缆等媒介:1-4;无线则可用到Wi-Fi、NFC和Bluetooth等。
用于建立、路由及终止数据传输的电脑网络设备即为网络节点。节点包括像个人电脑、电话、服务器般的主机及其他网络硬件(如闸道器及路由器):2-15。它们一般以网路位址作识别码:2-15。当一个设备能够与另一设备交换资讯时,便可视它们俩已连接成网络,不论它们是否直连:1-3。专用通信协定在大多数分层中位于其他更通用的通信协定之上。要维持网络的可靠性,便需要有一定的网络管理技能。
电脑网络为海量应用程序及服务背后的基础。比如存取互联网、数字视频、数位音讯:4-p.21-29;共享列印机:1-3;收发电子邮件及即时通讯讯息:4-p.21-29。电脑网络可依照传输介质、传输协议、 网络大小、拓扑、流量控制机制、建立目的等因素区分。世界上最大的电脑网络为互联网
历史
电脑网络发展的里程碑包括:
1950年代后期,美军开始使用指挥系统——贤者系统,其为早期的电脑网络。
1959年,托利·伊万诺维奇·基洛夫向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一个详细的计划——其目标是建立全国性的网络中心OGAS,以重整对苏联武装力量及经济的控制。
1959年,贝尔实验室的穆罕默德·阿塔拉及姜大元成功研发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电晶体。它于后来成为了电脑网络建设的基础元件,比如收发器、基站组件、路由器、射频功率放大器(英语:)、微处理器、记忆体晶片、电信电路(英语:)。
1960年,商业航空预订系统——SABRE上线,其连接了两台大型计算机。
1963年,J·C·R·利克莱德(英语:)向他的同事发送了一份备忘录,于当中探讨「星系间计算网络」这一概念,即可用于一般用户通讯的电脑网络。
1964年,达特茅斯学院的研究者开发出达特茅斯分时系统(英语:),以使大型电脑系统的用户分流。同年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队研究团队在得到贝尔实验室及通用电气的支持下,成功以一台电脑来路由及管理电话连接。
在1960年代间,保罗·巴兰及唐纳德·戴维斯(英语:)各自提出了分组交换的概念,以把资讯透过网络在电脑之间传输。戴维斯率先把NPL网络(英语:)的概念在现实中实现。它是一个位于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线路速度为768kbit/s的局域网。
1965年,西方电器(英语:)向市面推出了第一个得到广泛应用的电话交换机,其由电脑所控制。
1966年,托马斯·马里尔及劳伦斯·罗伯茨发表了一篇论文,其内容有关一个用于电脑分时的试验性广域网。
1969年,ARPANET的首四个节点经已用电路连接,其速度为50kbit/s,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中心、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犹他大学这四个地点之间建立网络。在分组交换网络的理论中做出许多杰出贡献的伦纳德·克莱因罗克协助了ARPANET的研发。 1970年代后期,他与其学生法鲁克·卡莫恩(英语:)针对分层路由(英语:)的理论性研究对当下互联网的实际运行仍有一定重要性。
1972年,使用X.25的商业服务经已投入运作,其于后来成为了TCP/IP网络的基础。
1973年,法国的CYCLADES(英语:)网络为第一个使主机可靠地传递数据的网络。
1974年,文顿·瑟夫等人写出了首个TCP的规格RFC 675(Internet传输控制程序的规范),他们在当中首次把「Internet」视作互联网络的简写。
1976年,Datapoint Corporation的约翰·墨菲开发了ARCNET,第一个用于共享储存设备的令牌传递网络。
1977年,GTE开发了首个遥距光纤网络。
1977年,罗伯特·梅特卡夫和尤根·达拉尔开发出施乐网路系统(英语:)。
1979年,罗伯特·梅特卡夫致力使以太网成为开放标准。
1980年,罗恩·克兰等人开发出一种新的以太网协定,使其速度从2.94Mbit/s升级至10Mbit/s。
1995年,以太网的传输速度从10Mbit/s升至100Mbit/s。从1998年起, 以太网支援1Gb/s的传输速度。以太网的可扩展性是其得以继续应用的重要因素。
应用
这三类网络在结构、性能、媒质访问控制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均得到广泛应用。主要用于实现资源(如数据库、外部设备等)共享,也可用以实现分布式数据处理和开通可视图文、
电子信箱、电子数据互换等信息通信业务。计算机通信网中对全部功能划分为几个功能层次,通信双方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约定称为“网络的协议”,因而整个协议也相应地被划分成若干个层次。各功能层次和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的体系结构。计算机通信网的体系结构是按照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订的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来规范的。
网络拓扑
网络拓扑是网络的几何形状分类:1-18。除了影响网络的容错度、管理方式、资讯如何流通外,它还会影响网络的可靠性和架设成本,比如汇流排拓扑较容易发生单点失败:1-19:4-15、16。一般而言线路愈多愈可靠,但相对地布线成本亦会提升:1-23。
常见的网络拓扑有:
汇流排拓扑:所有节点共享一个介质,以此连接其他节点:1-18、19。早期的以太网10BASE5及10BASE2会应用此一拓扑:4-15。
星状拓扑:所有节点集中连接至一个特殊的装置,例如交换器、集线器:4-15:1-20。
环状拓扑:所有节点以形成一个环状的方式连接,节点间需以顺序的方式传送资讯。应用此一拓扑的有IBM Token Ring、IEEE 802.5 Token Ring。 :1-22:4-17
网状拓扑:所有节点连接至一个以上的节点:4-20。
树状拓扑:所有节点一层一层地以分支形式连接:4-20。
混合式拓扑:将上述拓扑混合使用:4-21。在布置网络时,一般会混合多种拓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