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阿伦.贝克认为:认知扭曲是一种思维的错误,它造成了人类处理信息过程的困难,最终导致了
心理障碍。其实,每个人在童年的学习经验中,或多或少都形成一些认知上的扭曲,这也是我们的情绪中,时常会陷入消极状态的一个主要原因。
简介
正如我们会形成
行为方式上的
习惯一样,我们也会形成思维方式上的习惯。有时候这些习惯是正面的,在生活中能够帮助我们形成更好的人际关系,取得更大的成就。另一些时候,我们习惯的
思维模式对于我们自身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甚至是我们身边的其他人,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这些有毒的思维模式通常由对我们的现实的扭曲组成,心理学专家称之为认知扭曲。并且我们在某种不同的程度上都具有这一问题。但是当这些模式成为习惯时,它们导致的不只是困扰,还有彻底严重的心理和
情绪上的难题。
十种认知扭曲
这个节选自美国著名心理咨询师大卫·D·伯恩斯的《
伯恩斯情绪疗法》一书,我强烈推荐给大家!这是针对抑郁症状而开列的十种认知扭曲。
1. 要么一切要么全无思想。你以黑白分明的范畴来看待事物,如果你的表现不够好,你就会认为自己彻底失败。
2.过于概括。你把一个孤立的消极事件看做是一个永远会持续下去的失败模式。
3. 心灵过滤。你选择一段消极细节,反复思考这段细节。结果,在你眼里,整个现实都变得黑暗起来,就像一滴墨水染黑了整杯水一样。
4. 贬损积极的东西。你拒绝承认积极的经验,你会找这样那样的理由认为它们“不算数”。这样你就可以坚持和你日常经验相矛盾的消极信念了。
5. 跳跃式结论。即便没有确定的事实令人信服地支持你的结论,你也会对事情作出一个消极的解释。
a.测心术。你武断地认为别人对你作出消极的反映,你甚至不愿花工夫去检验一下。
b.先知错误。你预期事情会变糟,而且你坚信这个预言是一个已经成立的事实。
6. 夸大与缩小。你夸大了事情的重要性(比如你弄糟了的事情或者别人的成绩),或者不合适地夸小事情,直到它们显得很小(你个人的优良品质或者别人的不足)。这种扭曲又被称做“双目镜把戏”。
7. 情绪推理。你假定自己的消极情绪必然反映了事情的真实状况:“我这么感觉,所以它肯定是真的。”
8. 应该陈述。你试图用应该或不应该来激发自己,就好像在期望你做什么事之前应该先鞭笞你或惩罚你一样。“必须”和“本该”同样也是罪魁祸首。这种情绪的结果是一种负罪感。当你用应该陈述来要求别人时,你会体会到愤怒、灰心和怨恨。
9. 贴标签与标签不当。贴标签是过于概括的一种极端形式。你不再描述你的错误,而是为你自己贴上一个消极的标签:“我是一个失败者。”当别人的行为以一种不当的方式与你发生关系时,你也会给他贴上一个标签:“他是一个该死的讨厌鬼。”标签不当是指用高度主观的语言或高度情绪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件事情。
10. 归己化。你会把自己看作是许多外界消极事件的原因,事实上你并不应该为这些事负主要责任。
相关研究
个体信息认知处理中的扭曲与偏见机制研究
在决策判断中,个体会对所接收的消息或外界刺激进行不同程度的心智解读和认知处理,然而由于思维系统在消息处理功能上存有生理局限,加之个体掌握的资源有限,其并非像经济学形容的那样“完全理性”,而更多地表现为有限理性。伴随着思维系统的偏斜设计,个体对消息的解读和处理能力也将受限,并最终形成不同程度的扭曲及偏见。当前有关信息认知处理的研究关注态度的形成过程,少有观测个体偏好与态度的变化。而有关信息扭曲及偏见的研究则通过心理学实验发现不同形式的扭曲与偏见,并验证它们的作用结果,少有考察它们产生的内在机理与相关诱发变量。针对已有研究存在的尚待探索的区域,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消息刺激对个体态度形成的影响作用,进一步探究扭曲与偏见的产生机制。首先,本研究通过理论梳理和总结,从个体特征、消息特征、外界环境特征分析影响扭曲与偏见产生的因素。再者,本研究依据
ELM构建个体信息认知处理与态度形成模型,并基于模型验证确定态度形成中所涉及的影响关系。
泛标签化扭曲社会认知
“
标签化常常会产生认识偏差。例如,将一个偶发的、当事人无意的行为,贴上富人身份与穷人身份的标签,就使一个平常事件变成了一个显示社会分裂的标志性公共事件”大家还记不记得2012年初,那段时间,一则以“17岁少女拒绝官二代求爱被烧伤毁容”为标题的新闻报道,充斥着各大报章版面,再一次刺痛了公众敏感的神经,而刺痛敏感神经的关键词,又是官二代。近年来,无论是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还是在网络的言论中,有一个明显现象,就是标签化。所谓标签化,是指一种自发的认识归类方式,将某一个事件或者某个人,自发地归为一类事件或一类人物。例如,只要提到城管与管理对象发生冲突,不问具体的导火索与原因,就是城管粗暴打人。只要车祸与富人有关,就是富二代以富欺人。在治安案件中,只要与公务员有关,就是以势压人。标签化常常与在社会中容易引起集体亢奋的身份敏感群体有关。身份敏感群体当前主要有两类人构成,一是拥有权力资源的人,一是拥有财富资源的人。
认知资源限制对后见之明偏差大小的影响
后见之明偏差是指人们在事后看待结果时,会因记忆扭曲或对事情发生必然性的感知而过高估计自身预测能力的现象。鉴于后见之明偏差容易造成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产生过度自信和缺乏深谋远虑所带来的危害性,近年来研究者们逐渐从对其形成机制的研究转向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希望能够找到减小后见之明偏差的方法。已有研究发现研究方法、年龄因素、个人特质、能力变量、反馈效价、自我关联性、情绪、专业知识等均会对后见之明偏差大小产生影响,但研究结论并不统一。其次,除反馈效价和自我关联性基于后见之明偏差的动机模型外,大多数影响因素并非从理论模型推导得出。鉴于此,本文基于记忆设计从后见之明偏差的认知模型出发,推理出认知资源可能会对先后见之明偏差的大小产生影响。因此,希望通过三个研究来探究认知资源限制对后见之明偏差大小的影响。研究一为探索性研究,旨在探究后见判断反应时与后见之明偏差大小是否存在相关性,即是否是后见之明偏差大小的一个潜在影响因素,并为研究二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