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念拜”是花瑶人每年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沿袭已有上千年历史。“讨念拜”是瑶语音译,“讨”是汉语“走”的意思,“念”是汉语“可怜”,“拜”是祭祀,“讨念拜”意思是走过血泪的祭祀,“讨念拜”为“赶苗”,本义是驱赶苗蛮,在瑶乡一般是不说的,是忌讳语,后人把其意美化成为“扯掉多余的幼苗”。如此可见,“讨念拜”是为了纪念战争和立咒的。在花瑶人一代又一代的传述里,有沈立当、步丫筒、杨丫科等乱世英雄;记入史册的有奉云、卜前溪等花瑶起义首领。为了告慰先烈、祭奠英灵,花瑶每个姓氏都择自己家门不幸的那天为祭奠日,为时三天,上半年里叫“讨念拜”,下半年里叫“讨僚皈”。农历5月15、16、17日的“讨念拜”是奉氏的,现场在水洞坪;每逢“讨念拜”和“讨僚皈”节,都要进行大型民俗风情表演:梅山绝技、挑花绝艺、呜哇山歌、情歌对唱、鸟铳冲天……五湖四海的宾客络绎不绝,流连忘返。
讨念拜,意译是月半所过的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举行。这三天,瑶家山寨欢腾得象点燃的鞭炮。那些泡在清泉绿涧里长起来的姑娘,本是水色如玉,苗条多姿。这几天打扮得娇气滴流,一个个身穿绣花衬衫,腰系多种图案的挑花筒裙,戴着银项链和镀金耳环,微笑着遮在花绸伞下。小伙子们,头裹方格巾帻,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挂裤,虎身大眼,结实健壮,逗人喜爱。连老大爷、老大妈也换上节日的盛装,四面八方,熙熙攘攘汇聚在水洞坪墟场,欢度传统佳节。
相传
康熙年间,
封建统治者的军队进逼瑶山。掳掠劫杀,无所不为。瑶家山寨,暗无天日,面临着灭族亡种的悲惨绝境。
在这危险之际,一位瑶家姑娘名奉姐,精明干练,沸腾着满腔热血与无比悲愤,把山山寨寨的青壮年兄弟姐妹组织起来,垒石为堡,砍树作寨,据险守防,抵抗来侵的敌人。在追击进犯者直到他们的官衙后,放了一把火,将官衙化为灰烬。
这时,司门前巡检司上奏清廷,派来了大兵。由于地形崎岖复杂,奉姐指挥合窍,群众团结一致,善守能攻,官军一筹莫展。最后设了一个诡计,使一个青年悍卒化装成卖货郎,挑着满担瑶家日常生活物品,如盐、布之类,上寨叫卖。奉姐见单人一个,不足为俱,便接进室内。那知这货郎接近奉姐时,拔“出利刃向奉姐刺杀,外面亦金鼓齐鸣,伏兵四起,带伤的奉姐在一阵慌乱中冲了出来,在现今的水洞坪一带,率众与官军杀了三天三晚,600多位
瑶族同胞因寡不敌众,全被官军杀死。
英勇的奉姐姑娘牺牲了,却永远活在瑶族人民心中。人们纪念她,但又怕引起封建统治者的怀疑与嫉忌,于是在每年的五月十五至十七日三天,瑶家男女老少,都来到水洞坪举行集会。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赛歌赛舞,以特殊的形式,表达他们对英烈的吊唁。最后形成为如今人人赶墟购物的传统盛会——讨念拜。
讨寮皈节,意译是逃脱凶恶的菩萨。此节分两段,第一次是农历七月初二在茅勒举行,这一带的瑶民要过了这个节日,才吃黄瓜和白瓜。传说宋朝末年,当地瑶民的祖先在江西吉安田卢地带,遭到当地赵、鲁二督统*****。七月初二,有些孕妇逃到鹅颈大丘的黄瓜和白瓜丛中,哀求饶命,才幸免于死。因而起誓:永传后代,要越过七月初二,才能吃黄瓜和白瓜,违者子孙不昌。第二次是农历七月初八至初十,在小沙江举行,传说清朝雍正元年(1723),当地一豪绅追赶麻洞瑶族四姓六姐妹而引起反抗,豪绅却谎报瑶民谋反。瑶民先后在今大沙江和小沙江奋战后退至麻塘山居险而守清兵只好议和。如今节日里,瑶民都盛装,到集会地点尽情欢乐,人们赶集聚会,青年男女赛歌对舞、谈情说爱,充满喜庆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