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鹰是让鹰飞回手臂吃食的行为,属于进食的时辰时期,鹰属于
迁徙鸟类。
鹰属于
迁徙鸟类,每年秋季,产于北方的鹰向南方迁徙,途经丽江的玉龙雪山、
老君山等几座大山,山民们便上山捕鹰。凌晨三四点钟捕鹰人就要出发,摸黑爬山来到早先布网的地方,把鸽子拴在竹竿一端,竹竿中间固定一个支点做成杠杆,另一端系一根绳子放于预先搭好的草窝棚中,人藏在其中静静等候。天亮后,捕鹰人透过窝棚静观天空,若有鹰飞临上空就拉动绳子让鸽子扑腾起来吸引它们的注意,鹰飞下捕食时就可收网了。捕到鹰之后,捕鹰人会将鹰的眼皮缝上,拿到市场上卖。鹰是一种性情刚猛的动物,对人类的世界很陌生,受到惊吓的鹰可能会性情大变,难以驯服。驯鹰人将鹰买来后,戴上牛皮手套,将鹰架在手上开始“熬鹰”。“熬鹰”是驯鹰的第一步,将鹰的眼线解开后,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把鹰架在手臂上,哪里人多就带它到哪里去。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纳西男人在炫耀以鹰为宠,其实这是为了让鹰习惯与人相处、熟悉人类的世界。晚上休息时还要把狗拴在旁边,让鹰不怕狗。鹰猎需要鹰、狗、人三者的配合,缺一不可。整个“熬鹰”过程需要8-15天的时间,直到鹰架在驯鹰人的臂上能够安心进食、睡觉,“熬鹰”就算基本完成了。调膘水是驯鹰的关键,“膘水”是指鹰肚子里的油水。在“熬鹰”的头一两天内,鹰每天要吃约三两上好的新鲜牛肉,让它吃饱,吃好。然后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就要控制鹰的进食量,每天仅让它吃八九成饱,让鹰保持在最佳的“膘水”。
“膘水肥”的鹰不愿捕猎,“膘水瘦”的鹰虽有强烈的捕食欲望,但会因体力不支难以捕到猎物,只有恰到好处,才能训出一只好鹰。具有丰富经验的训鹰“老把式”可以通过观察鹰的眼神、动作、体形判断出一只鹰的“膘水”是否达标。驯鹰的最后一步是在鹰进食的时辰将鹰带到空阔的地带,解开脚扣,让鹰自由飞翔,然后举起平时架鹰喂食的一只手臂,喊着口令,让鹰飞回手臂吃食。训练开始是在人少的地方,然后是在人多的地方,直到在任何地方只要鹰听见口令,就飞回主人手臂上才算大功告成。
驯鹰完成后,纳西鹰猎人便可上山“鹰猎”了,当地俗称“放鹰”。在纳西话中,鹰猎音译为“吾克可克”,就是“放鹰放狗”的意思。纳西族所特有的狩猎方式就是带鹰带狗,用“撵山”(驱赶)的方式,捕猎野物。整个秋冬季节,李实和鹰友们每周都会出去鹰猎,有时甚至一周几次。不过,每次都要换山头,这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不能涸泽而渔。
每年鹰猎时间,是从9、10月份开始持续到次年的2、3月份。春节前就到了放鹰的季节,这是古时候传下来的规矩,目的是让鹰去繁衍后代。自然法则下鹰以野鸡、野兔为食,鹰猎活动正是利用这一生物链进行的,过了猎季以后都会将鹰放生,这样既减少了饲养成本也维护了野生物种的平衡。然而由于近些年部分人的无序鹰猎,及不遵循古训常年养鹰不放,近几年附近的野鸡等野物有减少的趋势,一些鹰猎人开始由原来在丽江周围的大山上放鹰,转而向宾川、鹤庆、香格里拉等地进行鹰猎活动。李实的另一个担忧是,丽江旅游业发展起来之后,一些农村的年轻人通过租房、卖地获得收入,常年痴迷于鹰猎。万事都应有度,鹰猎应该是一种闲暇时的休闲娱乐方式。
英国举办的首届鹰猎节,与国外的鹰猎爱好者交流,展示了纳西鹰猎文化,之后每年英国鹰猎节都会邀请丽江的鹰猎爱好者,2009年7月,在李实等人的推荐下,两名纳西驯鹰人前往英国再次参会。在国外这是一项贵族运动,国外的鹰猎爱好者对中国西南边陲的小城,至今传承下来的鹰猎民俗、文化感到惊叹。到英国参展,给他最大的感受就是英国鹰猎者的环保意识很强,英国用人工孵化的技术育鹰,并且成立了专门的协会颁发鹰猎执照。中国的鹰猎者们在开始实施人工繁殖程序之前,他们必须要先联合起来,成立一个组织,共同分享信息和观点。如果规范的进行鹰猎活动,能够将对环境生态的影响降低为零,鹰猎文化遗产是否能传承下去,取决于我们鹰猎人自己。呼吁丽江、乃至全国的鹰猎人能够增强环保意识。
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鹰猎活动,被国外鹰猎爱好者公认为是世界鹰猎的发祥地。目前在中国的东北、内蒙古等地都保留有传统的捕鹰、训鹰等鹰猎文化。在国外西方、中亚地区也有大批的鹰猎爱好者,采用人工繁殖鹰隼的技术,英国每年繁殖出来的鹰隼已经超过了10万只之多。
李实是纳西族鹰猎文化的传人之一,他的爷爷、外公、父亲都是鹰猎的爱好者,外公桑叔季是丽江最早的一批驯鹰人之一,更是纳西鹰猎圈中的传奇人物。李实介绍,外公桑叔季(1876~1958)就是纳西鹰猎好手中的奇人。桑公曾6年隐居山林,历时11年绘制了5本图谱,在图谱中,他详细描绘了鹰在各种不同环境下所表现的体态,共绘各种鹰类280只,描述鹰之不同形态174种,并加附29条文字说明。光绪二十九年三月,桑叔季只身带一条狗、一只鹰、一张
弩弓,从丽江“依古堆”古本(古城
大研镇)徒步出发,沿石鼓、
老君山、黎明,经维西县翻越高黎贡山,顺
澜沧江南下,穿过缅甸、老挝、泰国、
柬埔寨、越南直抵湄公河入海口,记下不少鹰的习性、种类和形态动作。一年后,当他返回丽江时,亲人以为他已不在人世,专门在家中安放了他的灵牌。
李实从小耳闻目睹长辈们养鹰、驯鹰,对鹰猎活动充满了兴趣,从10多岁时就开始训鹰,到现在已有近40年。李实自己养鹰、驯鹰和放鹰,并作了大量的心得笔记,他想把纳西族保存下来的“鹰猎文化”用文字的方式传承下来,配上外公画的《鹰谱》和《百鹰图》出一本书。现在他已写完初稿,再经修改即可完成。
海东青 鹰屯,藏在连绵起伏的长白山脉里,松花江水从旁蜿蜒流过。数百年来,这个小小的村落吸纳着长自山的粗犷深沉和松花江的通透轻灵,孕育出一支神秘的养鹰部落.每逢秋来,屯里的人都要围鹰、训鹰.冬季架鹰捕猎,春来则将鹰送回大自然。这是祖上流传F来的古老习俗,也是他们生活中最大的嗜好。正因为如此这里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考察者、研究者、民俗专家和电影工作者—蜚声海内外的《海东青》就是在这电拍摄的。 其实,要谈鹰屯,还真得从海东青说起。“海冬青”是满语,指一种珍贵的白尾海雕,它身高不过2尺,体重不过8斤,但双翼展开竟可达2米,翱翔长空,矫健、飘逸、洒脱,李白有诗云:“翩翩舞厂‘袖,似鸟海东来”,其姿态之优美可以想见.海东青性情刚烈,极难驯服,但女真人(满族祖先)经过长期摸索,终于掌握了驯鹰技巧,达到了如臂指使的程度女真人以渔猎为生,海东青就成为他们捕猎的好帮手。鹰屯500多户人家,80%是纯正的满族人,他们的养鹰习惯正是本民族的历史承传。 海东青是满族人的骄傲,它赋予族人刚烈不羁的性格,也给族人带来了壮大、兴旺的机会.据史料记载,辽国的契丹人非常喜爱女真的海东青,用它来捕捉天鹅是辽代皇帝和贵族的一种时尚,特别是到了辽代晚期天柞皇帝耶律延禧,每年都要派出“银牌”使者率领军队,千里迢迢,沿着索鹰而踏出的“鹰路”,由辽上京(今内蒙古赤峰)出发,经黄龙府(今吉林农安)涉拉林河入松花江水道,乘船东进,向臣属的女真人勒索海东青。“银牌”使者所到之处,不论少女还是妇人,不论其地位高低贵贱,只要稍有姿色,必得前来相陪,激起了女真各部的民族义愤。毫不夸张地说,索鹰是爆发以阿骨打为首的女真人起兵伐辽的重要导火线在决定女真人命运的“护步答岗之战”,面对辽国70万大军,阿骨打率领2500精兵,虎啸l飞,一举翁除辽王朝,建立了金王朝。
此后,虽然世事流转,鹰却由干金王朝的影响,始终为历代帝王所忠爱。而三面依山,一面傍水的鹰屯也渐渐成为皇室贵族养鹰的首选之地。现在,海东青已濒临绝迹,鹰屯人也改为种地谋生。但直到今天,这里的人们仍然以鹰为荣,为鹰欢喜为鹰愁。不过,现时的“鹰”已经是泛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