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会改革(1867年议会改革,英国第二次议会改革)是指起始于19世纪60年代初,至1867年,英国展开的争取第二次选举改革的群众运动,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反对贵族寡头统治,争取扩大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改良运动。1867年7月15日,议会下院通过第二次议会改革法案;1867年8月15日,上院批准了改革方案,法案正式成为法律内容。
历史背景
1832年议会改革后,选举权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广大中、下层人民迫切要求进行新一次的议会改革。
19世纪60年代初,英国展开了争取第二次选举改革的广泛的群众运动。
过程
1866年,在强大的争取选举改革的群众运动面前,自由党领袖与激进派缔结了联盟,并拟定了新的选举改革方案,送交国会。但是议会里的
保守党议员反对这个改革方案,方案被否决了。
方案被否决的消息传出后,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许多地区都展开争取改革的斗争,群众到处举行集会。
在工人和其他阶层劳动群众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保守党内阁为了保持自己岌岌可危的地位,并争取在下届议会选举中不致失去议会多数,不得不表示支持议会改革,并着手拟定改革方案。
1867年7月15日,议会下院通过了第二次议会改革方案,1867年8月15日,上院批准了改革方案,改革法案成为法律内容。
内容
第一,进一步降低选举资格,在城镇,选举权给予每一房主和租户,也给予支付租金每年不少于10镑和居住不少于一年的房客。在各郡,选票给予从私产或承担租金中每年所得不少于5镑的人,短期租户如有12镑收入也可以获得选举权。
第二,有46个“衰败选区”被取消,空余出来的席位,分配给各大城市。
事件影响
选民总数从135万增加到225万,完成了
工业资产阶级参加政权的斗争,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降低了,资产阶级在
下议院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
但是,英国仍有一半的成年男子没有选举权,妇女依然没有选举权,工人中仍然只有高工资的熟练工人才有选举权。劳动群众长期以来为之奋斗的普选权仍远未实现。
关联信息
1884年第三次议会改革
通过改革,许多农民获得选举权,1885年法案,重新划定选区,基本实现平等代表制
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
1832年议会改革是19 世纪
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它是英国
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行的争取同土地贵族重新分配政治统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改良运动。
结果
但是,这次议会改革,只是一次小小的变动,并没有造成重大的体制改革。掌权的仍然是贵族;选举资格的限制也仅仅从身份资格转为财产资格,身份歧视变为财产歧视。工人和贫困农民等社会绝大多数成员仍然在受歧视之列。
意义
1867年议会改革是英国
工业资产阶级反对贵族
寡头统治,争取扩大
资产阶级民主的
政治改良运动。
背景
1832年议会改革虽然为工业资产阶级开辟了执掌政权的道路,但
英国选举制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民主现象仍然很突出。人民群众的绝大多数仍然没有选举权,“腐败选区”仅仅缩小了数目,部分工业资产阶级也被排斥在选举权之外。
经过
1867年7月15日,议会下院通过第二次议会改革法案。8月15日,法案正式成为法律。
1867年改革法案规定:
重新调整选区,取消四十六个“腐败选区”的议会席位,分配给新兴城市。进一步降低了选举资格限制,扩大了选民范围。在城市中,凡缴纳贫困救济金的房主和年缴纳十镑以上房租和居住期不少于一年的房客,享有选举权;乡村居民,凡每年有无镑以上收入的土地所有者和年付十二镑地租的佃户,均享有选举权。
这次改革,使选举人数由135万增加到250万。但英国广大劳动人民仍被剥夺了选举权,广大妇女都没有选举权。
改革意义
(一)
工业资产阶级从此具有主宰地位,进一步消除了
英国议会制度中的积弊和腐败之风,彻底打破了以前贵族在议会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基本上实现了
资产阶级民主。
(二)由于选民扩大,政党要站住脚,必须成为群众习惯的党,极大地推动了
政党政治的发展,使争取选民成为政党活动发核心。
(四)工人暂时被笼络,但从长远看来,也给工人政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