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物馆、小学、战争、图书馆、初中、驱邪、拉丁文这几个主题,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在早年生活的阅读的兴趣、忧郁症的状况、遭受罢凌的经验等。这些标定生命重点的回忆片段,应当都夹带著无比强烈的情绪,但作者写来异常冷冽,让这本「回忆录」,读来更像梦境。
本书译者马悦然为著名汉学家,亦为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除了让这本托马斯的经典著作首次完整问世,并且於附录撰写〈托马斯最早的诗〉,协助读者理解这段历史如何衔接上托马斯後来的诗人生涯,文中并译出托马斯第一本诗集出版前所写的九篇诗作,是理解这位大师最重要的一手资料。
对於托马斯来说,想到「
我的一生」这几个字,就彷佛看到一颗彗星。如逾八十岁的他,位在彗星的尾端;而彗星的头代表著童年和青春期,也就是决定了生命最重要特徵的阶段。这本书,托马斯回溯过往,就是要说出这段引领他继续走向未来的过去。
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31年出生於瑞典,23岁时发表首部作品《诗十七首》,轰动了整个瑞典文学界。
1990年,因中风而几乎失去说话能力且右半身瘫痪,但他仍持续创作并用左手弹琴,1996年发表作品《
悲伤的凤尾船》,2004年再推出新作《巨大的谜语》。
2011年获颁
诺贝尔文学奖桂冠,得奖原因是:「因为透过他那简练、透通的意象,我们以崭新的方式体验现实。」(“Because, through his condensed, translucent images, he gives us fresh access to reality.”)
托马斯一共发表了十二部诗集:《诗十七首》(1954);《路上的秘密》(1954);《未完成的天》(1962);《钟声与足迹》(1966);《黑暗中的视觉》(1970);《小径》(1973);《东海》(1974);《真理的障碍》(1978);《狂暴的广场》(1983);《为生者与活者》(1989);《
悲伤的凤尾船》(1996)与《巨大的谜语》(2004)。诗作已被译成六十多种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