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洞
浙江省金华市境内景点
讲堂洞位于金华北山(即金华山)九龙村之北的后山,距离村庄约1公里许。洞名因南朝梁代学者、文学家、教育家刘峻(刘孝标)隐居讲学而得名。
结构
该洞洞口面南,从地面朝下走,到洞内约有5-6米的高程,洞内地面平坦,岩洞呈椭圆形,西侧另有小洞。讲堂洞也有两门,洞口高爽,洞内敞亮,这是一个可以住人的洞。
景观
洞口上方,刻着“白衣洞”三个字,黄大仙研究会专家马骏说,这是乌龙。清代有一个金华知府,名叫玉柱,慕名讲堂洞附近的白衣洞,特地题了字,命人上山刻在洞口,官差上山来寻,谁料此洞早已坍塌,见了讲堂洞,以为就是白衣洞。造就了这一段流传至今的乌龙。
岩洞北壁“天在山中”的摩崖题刻。
站在讲堂洞里,空旷寂寥,洞体完整,不复当年的朗朗书声。这与徐霞客所见,几乎没有什么分别,这一处废弃的课堂,只有几个神明的祭台,依然在此孤独地坚守。洞中供白衣娘娘,为九龙村及其周围宗教朝拜场所。
北壁有《游三洞》的题刻,光绪丁亥仲秋郡守陈文騄游三洞题。
发展历史
讲堂洞是金华最早的书院,它比“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丽泽书院要早600多年。
刘孝标是南朝梁代学者,今山东淄博人。曾任典校秘书、荆州户曹参军。南朝天监八年( 509年),弃官隐居讲堂洞著书讲学,“吴、会人氏多从之”。弟子盛时数百,历时 12年,于 60岁卒于洞中,为金华教育史上之先躯。其讲学之讲堂洞,可视为金华最早的学校。洞中有“天在山中”四字石刻,据说系刘孝标所题。
如今的讲堂洞,几乎无人问津。而在徐霞客眼中,给金华八洞排个序,讲堂洞排在第三位。
参考资料
讲堂洞:金华教育的摇篮.婺城新闻网.2010-03-29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05 08:40
目录
概述
结构
景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