讷言敏行
汉语成语
讷言敏行(拼音:nè yán mǐn xí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论语·里仁》。
成语出处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讷言敏行”。
成语典故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教育、政治、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它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其思想内容成为后世中国两千多年来主流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影响广泛而深远。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其有弟子三千人,贤弟子七十二人。
在 《论语·里仁》中,孔子说:“有道德的人应当说话谨慎,做事勤勉快捷(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相反,言而不行、言过其行的人就不是有道德的人。说话要慢慢说要三思而后说,不要口无遮拦,信口开河;办事情一定要积极敏捷、果敢决断、雷厉风行,不要拖泥带水。不然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却不知所以然,岂不误了大事。孔子弟子宰予非常能言善辩,但疏于自律,行为懒散,有白天睡觉的坏习惯,因此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他用“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来比喻宰予这种恶习不可救药的后果,并说:从此观察、评价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弟子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真心诚意。这些做法即使到了边远落后的地方,也不能够背弃。”孔子对樊迟关于“仁”的回答,如此简易、明白,在家、在外、对事、对人,都保持良好的行为,永远不可改变。
成语寓意
敏于行而讷于言,是儒家的一贯主张,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一。之所以如此要求,是因为言语后面跟着责任、跟着利害关系。“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是责任;“冷言冷语六月寒”、“祸从口出”,这是利害关系。言为心声,社会正是通过言语来观察一个人的。只有言必信、行必果,才能立于社会、赢得他人的尊重。
在现代社会中,交流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相识相知的必要手段,而通过语言交流是最直接、最简便的方式。语言的魅力和威力都是无可估量的,因此该说的时候要毫不犹豫、毫不吝啬,说得一针见血、一鸣惊人,令人刮目相看。但是,说话做事、读书行文,回归到本质即是躬于行动,只有行动才会让言谈更具真实性,只有行动才会让行文更能扣人心弦。因此,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不应该只听他的语言是否动听、是否漂亮,“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在一个正气上扬的社会,“脚踏实地干一刻”应该永远比“夸夸其谈一整天”强百倍,而社会也需要更多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做事的人。
成语运用
“讷言敏行”指说话谨慎,行动敏捷。联合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宋·朱熹《答王近思书》:“不可不深自警省,讷言敏行,以改故习之谬也。”
明·魏佼《答欧阳崇一书》:“近年讲学者固多英才,然言之太觉易易,似与圣门讷言敏行相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30 18:51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