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溶烈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土木工程专家、地基基础和岩土力学专家
许溶烈,193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越城区,中共党员,土木工程专家,地基基础和岩土力学专家,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
人物经历
1931年,许溶烈出生于浙江绍兴越城区。
1948年—1950年,就读于绍兴市第一中学。
1953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
1956年—1958年,在苏联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与地下构筑物科研所进修深造。
1972年,任国家建筑工程总局科技局副局长。
1982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科技局局长,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1986年,当选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6年—1994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总工程师。
1994年—1998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7年,正式退休。
1998年12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许溶烈参与黄浦江第一条越江隧道建设;1966年4月,中国第二次核爆炸试验时,许溶烈进入井下30米的深处,通过仪器检测深层土动力性能的有关参数;1967年,参与中国首个洲际导弹发射架发工程项目建设;另参与了中国第一座核潜艇工厂工程建设、鄂西导弹基地建设、北京五号线地铁建设等。
据2023年7月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建筑设计创新委员会网站数据,许溶烈已在中国国内外报刊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已出版的著作有:《中国建筑技术政策》《建筑施工与工程实用技术》《中国试验住宅小区建设经验文集》《中国土木工程指南》《建筑师学术 职业 信息手册》《中国桩与深基础工程的理论与实践(英文)》《THEORY AND PRACTICE OF PILING AND DEEP FOUNDATION IN CHINA》等。
许溶烈于1987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得全国建筑科技图书一等奖。
人才培养
许溶烈注重后继力量的培养,在多种场合宣讲博雅教育的理念。他认为,工程建设领域新一代“大国工匠”,应该是博雅相融、先博后专的佼佼者。博雅是“做人、做事”的基础,亦是“做事业、做工匠”的前提。要做工匠,需要博雅博学和专精相辅相成,博学以察全貌,专一以达精深,在博雅之上,追求品质精深;他认为,包括建筑领域在内的任何领域的人才培养,都离不开博雅教育。这种教育宗旨和理念应该贯彻于教育的全过程,当然包括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年轻人要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博雅青年,做勤思和善观察的博雅青年,要有对事业执着追求,选定目标就要不断地奋斗、努力前进,不计较结果与否的科学精神。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许溶烈的父母经营着一个给人裱画的家庭作坊。许溶烈兄弟姐妹四个,他是长子。战乱年代,孩子又多,许家日子过得清苦。但许溶烈的父母从来没有亏待过孩子们,特别是在读书这件事情上,只要孩子肯学,他们就一定会供。
人物评价
“许溶烈为中国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倾尽全力,为推动中国工程建设领域与国际接轨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推动中国工程建设领域的发展不懈努力,殚精竭虑。”(《中国勘察设计》评)
“许溶烈在建筑工程技术上有着出色造诣,并在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中作出了贡献。”(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评)
“许溶烈是中国建筑行业的顶层设计者之一,同时也是推动中国建筑业走向世界的精英。”(《绍兴日报》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0 23:41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