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行,本名宁洪俊,字汶阳,号螾庐主人。1925年生,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人,早年游学皖北、陕南、陇南等地,毕业于华北联大。曾任北京市崇文区政协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崇文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北京市崇文区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大中华文化经济促进会荣誉理事,中、日、韩、新书画家友好联盟理事等职。1987年离职休养。1997年因病逝于北京。书法喜用长锋着毫,用笔抑扬顿挫、线条圆润、稳健有力,可谓刚柔相济,气势磅礴,形成潇洒、古朴淳厚、苍劲飘逸的高雅书风。其作品多次参加中国书法协会、北京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大展,并多次获奖,作品被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博物馆收藏。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美国纽约博物馆等数十处馆藏,为河南开封翰园碑林、北京月坛公园碑林、首都绿化文化碑林刻石成碑。传略辑入《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鉴》、《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人物评价
社会评说
许行练字多年,未敢抱成名家之念,却成了书法家。我初遇许行时,尚不知他书艺方面的造诣,只感到其人的外貌与性情是这般的统一。身,矮而胖——性敦厚、坦诚;面,善而常笑——性谦和、不露锋芒,是个典型的谦谦君子之状。渐渐交往多了,方知他是山东汉子,从他的家乡跨过一座山便是孔庙。许是沾了一点孔圣人的书卷气,念私塾时就喜爱背书习字。写出的柳体大仿,常受老师表扬。只是家里穷,十几岁就去社会闯荡了。 观当今的许行其人其性其情,我便很难想象:他年轻时也曾从戎,演练过刀枪,闯过鬼门关;20世纪50年代,冤遭厄运,种菜务农于京西大山脚下……难道他身上的锋芒都叫那坎坷的时光磨损了吗?抑或是如他的字:藏锋潜力,返璞归真。不是没有锋,只是不露而已。 许行是大器晚成。60岁之后才在书法界崭露头角。最初有意练字,是为活跃兴致,消磨时光。1957年那一场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前程未卜。凡有勇气生存下去者,劳作之余,总还得找点事干,以便有个精神寄托。有人养蝈蝈,有人下棋、打牌……他却抽空就练字,自得其乐。几十年来,他潜心书法研究,广泛涉猎真草隶篆诸碑帖,而尤以隶书造诣精深。他的隶书初学《张迁》、《礼器》、《孔宙》,得其方劲高古,沉雄宛转之神髓;继学宁斧成新隶法,得其隐现神奇,寄寓精蕴之风致。他广求博取,熔古铸今,晚来变法,自成一家,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隶书大家。许行先生的隶书,用笔方正质朴,结构严谨古拙,神韵含蓄蕴藉,格调苍劲典雅,书界前辈评其书法曰:“蜿蜒藏劲节,古拙见精神。” 他行、草、楷、隶、篆都写,尤擅隶书。汉隶名碑——《乙瑛》、《曹全》碑、《张迁》……已无法算出临过多少遍了。陕西摩崖石刻《石门颂》碑,纵肆奔放,劲挺多姿,清代书家誉为“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许行读其字,常读常新;临其字,亦常临常新。个中兴味,惟自己体验,别人很难理解。 许行书法古朴典雅,拙中藏巧,充盈金石韵味。日本黄滨市书道学院收藏其多幅墨宝,泰国《新中原报》专门刊载了知名诗人和书法家庄礼文先生赞他的书法和诗词的文章。许行是台湾新竹市“紫竹斋”画廊第一位应约赐字的大陆书法家。国内黄河碑林、开封翰园碑林、北京月坛、龙潭公园等处,都有他的书法碑刻。至于榜书匾额、报刊发表及个人收藏更难以计数。著名诗人、书法界老前辈肖劳先生曾赋诗评价他。诗云:革命易名姓,童年事战争;立功真勇士,克敌入神京;修史新来数,学书老更成;明窗黄几案,心性两和平。这不正是许行的真实写照吗? 许行可谓功成名就了,可他仍是谦谨学子,躬身练字,不敢有丝毫懈怠之意。他要将字练得掷地有声,铮铮作响。每当他和我谈到此意,为求不到那种奇崛、险拔、苍辣的残缺美而憾声连连。他爱笔、爱墨、爱砚、爱纸,到了成癖的地步。他手中存有一张清朝古宣纸,特意小心翼翼拿给我看,说是越古的宣纸写出字来越有味儿。著名书法家刘炳森见到另一张同样的古宣纸,曾为之兴奋异常,脱光臂膀为之挥笔成字,可见多卖力气了。我看了那张古宣纸,倒觉不出有多妙的奇处。此刻,我仍仿佛看到那个老人执笔写字的情状。孜孜不倦,谦躬以求,眼里总露出真诚的光。品行敦厚、藏锋于内,于淡泊拙朴之中显丰富人生意味,这就是许行的字,也是很多人都求不到的一种境界吧!(文/宋家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