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是195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昌浩和沈颖。
作者简介
加里宁(1875—1946),前苏联早期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加里宁十分关心青年的教育,曾多次演讲和谈论教育方面的问题。他出生于俄国特维尔省一个农民家庭,1889年毕业于一所农村学校,1893年到了彼得堡,当过学徒工等。1896年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小组。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后改为苏联共产党)。由于参加革命活动和组织罢工斗争,多次遭俄国政府的逮捕和流放。曾经参加过《火星》报、《真理报》的组织领导工作。1917年,参加过2月革命和10月革命。革命成功后,当过彼得格勒市长。1938年一1946年,任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职务。1925年联共(布)第14次代表大会后,进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
加里宁以自己的革命活动促进了工农联盟和国家的强盛,因而苏联人民亲切地称他为“全苏联的村长”。他曾多次发表演说和文章,对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宝贵意见,并热情地宣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特别注意到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的问题,这方面的演讲及文章收录于《论共产主义教育》、《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1948年)等中。
本书是加里宁1924至1945年间所作的演讲和论文汇编。全书共分六个部分37篇文章和演讲。六个部分的题目是:“一般的文化建设问题”、“共产主义教育问题”、“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苏维埃学校的教师”、“扫除文盲”、“干部的培养”。
主要内容
(一)自学是广大工农群众进行学习的重要途径
在旧政权统治下,工农生活不保,没有学习的机会。获得解放以后,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只依靠学校是不行的,还得依靠自学。他以自己亲身经历说明了这个问题。他写道:“我回想起,我也想过,只有进学校才能获得知识。可是,现在我才明白,能够进学校的,特别是进高等学校的,只有一部分人”。他本人受学校教育很少,但在他成长的路上,从小说到哲学、著名的文学作品,他读了很多,通过自学获得了许多知识。
(二)参加扫盲工作是爱国行动
旧社会给苏维埃社会遗留了大量的文盲,革命前俄国文盲占全人口的78%。随着新政权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逐步机械化、复杂化,这要求工人劳动技能的提高,要求人们文化条件的改善,正如他说的“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就绝对地要求扫除文盲”。他正确指出,文盲现象是社会的病症之一,是不光荣的;参加扫盲是爱国行动,“这是最有价值的”。他还说:“应该使工人和农民认识到扫除文盲的重要性。使他们应该了解,文化可以提高广大劳动群众的物质福利,可以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
建国初期,加里宁就看到了复盲问题。既然可以扫盲,也就可以复盲。他说:“如果一个人读起来很吃力,那么,过半年后,在不利于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就可以很快地又几乎成为文盲”。所以还必须在扫盲工作中注意巩固和提高的问题。
(三)教师要受到社会的尊重
教师担负着培养人的任务,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应有高度的文化,教师就是传授文化和知识的人。“甚至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教师——都受到居民的重视和尊敬,在我们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里更是这样”。人民掌握了政权之后,还要坚持和巩固政权,建设新生活和共产主义,还需要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必须拥有自己的教师队伍。“教师……也就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国家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应尊重教师,尊重知识。
(四)社会主义国家教师应具备三个条件
加里宁谈到教师应该受到尊重,同时他也谈到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1.教师应该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他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不是崇拜的象征,不是教条的汇集,而是行动的指南”,加里宁号召人们掌握马列主义的实质,不要把它当作现成的结论和公式而逐字逐句地背诵,而应当在自己政治生活和个人生活中当作行动的指南来实际运用。
2.教师应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教师们担负着培养新人的任务,因而自身就应当掌握较高的文化和广博的知识,并且不断地丰富它、提高它。还应当学好本民族语言,只有这样才能传授学生文化知识。他还说;“应当不仅知道学科,并且要善于讲述这门学科,使听众都能融会贯通”。
3.教师必须有很好的品德修养。人人皆知,教师应该处处事事成为表率、楷模。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以及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影响着全体学生,学生们自觉不自觉地摹仿着他。所以,品德高尚、有威信,是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
(五)要培养青年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青年是我们的希望,应该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用的人,祖国和事业需要他们。要让他们懂得马克思主义、学好自己的专业,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集体主义思想,以及健康的体魄。政治与业务是统一的,不能用一方代替另一方。他特别指出:“假如在我国学校里因为履行共产主义青年团职责而妨碍学习数学……假如用学习政治来代替学习数学,代替学习自然科学,那我们就做得不对了”。应让他们努力成为工程师、技师、农艺师、文学家、画家……。
(六)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他说:“我国正在造就社会主义社会的新人。要使这班新人养成各种最优秀的品质”。就社会主义新人应该具备什么品质的问题,他指出:
第一是爱感。要爱护本国人民,爱护劳动群众,爱护别人。
第二是诚实。教师要教孩子们养成诚实的性格,撒谎、骗人是不光彩的行为。
第三是勇敢。应该使青年学生不畏惧困难,能够吃苦耐劳,勇于保卫祖国,学习劳动模范、战斗英雄的勇敢精神。
第四是团结同志。敌人包围着社会主义祖国,时刻想消灭社会主义,我们要为战胜敌人,必须团结一致。
第五是爱好劳动。他说:“不仅要爱好劳动,而且要诚实地看待劳动,应牢牢记住,如果一个人活着,只吃饭不做事,那他就是侵蚀别人的劳动”。
(七)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除了教学以外,还担负着教育孩子们的天职。加里宁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每一学科都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还没有看到有什么学科是不能培养青年对祖国的热爱和最好的公民应有的情感的。”
(八)要提高学校的工作质量
他列举了许多数字说明新政权十几年教育工作的巨大成就。但建设和文化的不断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工作也随之不断提高,不光在数量方面,也在质量方面。他指出:“我国学校工作的质量还要求我们大大地加以改善。”进而指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像校舍不好、学校技术设备简陋、教师大量缺乏、大部分学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低、各班学生过多等等。”
(九)要很好研究教学艺术
教学和教育虽然有别,但也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教学在学校不仅是传授文化知识的基本形式,而且起着教育的作用。要搞好教学不是一件小事,有的教师虽然所教的学科知识很丰富,但常常讲起课来效果不好,难怪“有经验的教师说,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仅凭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每一个教师和学校工作者,都要很好地研究教学的艺术。
(十)在现阶段,教育是有阶级性的
西方资产阶级的政客总是用超阶级观点,来谈论教育。但实际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教育宗旨各不相同,足以看出其阶级性。这不意味着不承认教育之传授知识职能。但以传授文化知识的作用否认教育在阶级社会里的阶级性,是错误的。加里宁肯切地指出:“在阶级社会中从来没有,而且也不能有什么非阶级或超阶级的教育”。
(十一)不赞成增加学生负担
这一问题在当时可能不一定很突出,但加里宁看出了其苗头,他明确指出:“我并不赞成教学大纲的分量过重”,现在用进一步增加学生负担来提高教学质量的程度是非常短见的,应该留给学生独立领会的时间。
(十二)要在高等学校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
社会主义制度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为基础的。前苏联战胜德国侵略,是世界公认的事实,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所以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如何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呢?他说:“教授马克思列宁主义可以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创造的方法,另一种可说是抽象的方法”。进而指出,死啃书本,脱离实际,收效甚少,“只把马克思主义学说当作功课来研究是不够的……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去估计社会现象”。
(十三)科学技术与工农的工作、生活联系起来
加里宁谈到工农是很重视科技的发展,“他们对科学表示的特殊注意和好感,比起旧的特权社会来要大得多”,还谈到“只有发展科学,把科学成就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提高劳动大众的一般福利水平”。这是说,知识必须和工农联系起来。
(十四)注意青年学生的特点
他对一位教育工作者说:“我恐怕你会过早地把他们变为成年人,会消磨掉青年人的一切特点”,“在他们这样的年龄,意志是可能被摧毁的……决不要把他们教育成闷闷不乐、老气横秋的人”。
(十五)让青年人掌握组织工作的才能
他说我们的大学生,除了应当学习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当学习组织工作的经验。他说:“一个人如果是一位良好的组织者,尽管没有学位,也会很快地被提拔到重点的岗位上去”,“对于普通工作人员、工厂领导人员、对于某一机关的领导人员来说,只有一些技术知识是不够的,必须要求他们具有组织的经验”。要让大学生在实际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里,学会组织工作。这与当前我们讲的“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观点是相吻合的。
教育意义
1.教育的阶级性问题。应该说,凡是认真对待这个问题的有识之士,都会对教育的历史性和阶级性看得很清楚。实事求是地说,教育的阶级性不只是无产阶级承认,早在17世纪,英国的教育家洛克在他写的《教育漫话》一书中,直言不讳地承认过。可见,今天有人只强调教育传授文化知识的一面并不正确。有人甚至想强调教育的超阶级性,其目的是培养出反对无产阶级,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所谓“人才”。由此可知,加里宁所强调的阶级观点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的观点。
2.爱国主义教育。加里宁谈到的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中的重要课题,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很丰富。祖国的历史、地理、英模人物、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学上的贡献……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深刻的经验教训,绝不可借“革命批判”之名,把现代和历史上的英模和学术上有所作为的人全否定,更不能把中华民族历史上和现代的一切作品、事件统统否定。否则,将在青年学生中自然产生这样一种心理;历史上和现代既无可爱的人,也无可爱的事和作品,即似乎没有什么可爱的。上述极左的批判,实际上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必须认识其危害。目前,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学习和吸收外国先进的东西是有利于建设自己的国家的,但同时容易产生崇洋媚外思想。实际上,一个把自己的民族和祖国贬得一文不值的人,也往往是国际大家庭里被人瞧不起的人。
3.人才的看法问题。关于人才,各有各的理解。加里宁谈到对国家有用的人就是人才。今天我们也要坚持对国家有用这一标准。如果一个受高等教育的人,不是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为国家服务而只为私利服务,那么很难谈是什么人才。有些人学历并不高,但实践中肯于钻研、学习、有所发明和创造,在科学技术上有所新的建树,我们说这也是人才。不应该用学历主义来否定这种人才。
4.教师的素质问题。我们不少人有一种误解,认为教师比较好当。其实,并非所有的人都可以当好老师,有的人可以成为著名科学家,但未必能当好一个教师,我们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例子。可见,做一名称职的教师,并不容易。加里宁强调,教师首先要掌握马列主义基础知识。我们经常谈教书育人,做教师的不懂马列,很难教育社会主义的新人。教师还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尤其所教的这门课的专业知识较丰富,而且不断地学习和补充营养。此外,教师还必须有很好的品德修养。因为,教师天天与学生在一起,教师的行走坐卧,言谈举止,都有学生千百双眼睛盯着,甚至有意无意地模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