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中国恢复发行政府债券——
国库券,当时可能由于行政摊派发行的原因,人们对其投资兴趣不高,可以说并未把购买国库券视为证券投资。至于证券学中的股票、证券交易、柜台市场等词,就是在当时的专业性报刊杂志上也不多见,当然更没有要求出版部门组织编写证券辞书的需要。尽管编者1984年从日本野村证券公司研修一年证券业务回国后,曾有此想法。随着经济改革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昔日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金融术语,正日渐深入地被中国国土上的人们所熟悉、所了解。股票交易、股市行情、市盈率、短线投资、长线投资等行话已不时在报刊杂志上出现。各种股票、证券交易和投资操作技术的书籍,随着全中国“股票热”的升温。在极短的时闯内,摆满了全中国大中城市的书店橱窗和马路边的书摊上。与其说金融、证券专业人员渴望证券知识,不如说更多的、货币收入在不断提高的中国老百姓也在渴望证券知识。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正确普及证券知识,不仅让经济界、金融界,证券实务界人士,而且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较全面地了解证券市场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实为社会的需要。山西经济出版社的同志在1991年底看到了这种需要,及时与该书作者联系编写出版《证券大辞典》事宜。
在证券总论中包括证券一般、
公司制、
股票、
债券、
票据五方面内容。证券发行市场包括证券发行市场结构、功能与证券发行市场操作实务两方面内容。附录中主要介绍有关的证券法规,分中国、外国、中国港台地区三个方面,对外国、中国港台地区的尽量择其主要的法规予以介绍、比较。词目有一词数名者,以常见者为正目,其余均为参见词目。
该书特点,一是体现“大”。编者尽可能把有关证券理论、证券实务方面的词目以及与此相关的词目囊括在内。二是内容较丰富,结构较合理。该辞典词目设计时既考虑了要适应中国证券市场初建不久的状况,多选录人们常接触的词目,又考虑了中国的证券市场将进一步发展,应以较成熟的证券市场为目标,多选录与成熟的证券市场相关的词目。由于选择的词目面较宽,在结构安排上尽量做到由一般到具体,由证券交易本身衍生到与证券交易相关的证券经营者,基金投资、投资分析诸方面内容。做到理论知识与实务技术相结合,证券运行与证券管理相结合,真正体现大辞典工具书的综合性,知识性、实用性的特点。
这部工具书是在参阅中国以外有关证券工具书、专著、实务资料和中国出版的有关证券书籍的基础上编写而成。《证券大辞典》的作者队伍阵容强大,中国经济与财政金融领域的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刘鸿儒、蒋一苇、黄达联袂出任该书顾问,进行总体指导,更保证了《证券大辞典》从体系设计、立目选择到词条写作的权威性、科学性。(经济专业类学术期刊
经济师评)
夏斌,中国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组专家、“中国经济学家50人论坛”成员、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银行家》杂志编委会主任,上海、北京等多个省市政府特聘专家、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