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词,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cí,最早见于战国文字,传世文献最早也见于战国时代。本义是将内心所想的外化表达,古人称最小表义单位为“词”,称由句子组成的完整表达为“辞”;在现代汉语中,“词”也指古代文体,诗歌的一种,如“宋词”“词牌”等。
字源演变
词,形声字,最早见于战国文字,传世文献最早也见于战国时代。金文从言、司声;篆文、隶书、楷书从言、司声。“词”在最初可能指官府文书的文字,因此从“言”表义;从“司”声也可能有兼义的功能,“司”的本义是官吏管理,因此“词”从“司”声,可能与官府文书有关。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兼会意。
《说文》:“词,意内而言外也。从司,从言。”段玉裁注:“司者,主也,意主于内而言发于外,故从司言。”当为形声字,徐锴《说文系传》正作“司声”。邵瑛《说文群经正字》:“据《说文》,词为言词,辞为辤讼,辤为辤受,今经典多乱,惟辞讼尚多作本字。”段玉裁注:“意者,文字之义也;言者,文字之声也;词者,文字形声之合也。”据此可知,词字的本义是指包含一定语义的语音。《楚辞·九章·抽思》:“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意内而言外也。从司从言。似兹切文二
说文解字注
意内而言外也。
有是意于内、因有是言于外谓之䛐。此语为全书之凡例。全书有言意者。如?言意、欪无肠意、㱇悲意、㒄膬意之类是也。有言䛐者。如欥诠䛐也、者别事䛐也、皆俱䛐也、?䛐也、鲁钝䛐也、?识䛐也、曾䛐之舒也、乃䛐之难也、尒䛐之必然也、矣语巳䛐也、矤兄䛐也、𠣤惊䛐也、?屰恶惊䛐也、?屰鬼警䛐也、臮众与䛐也之类是也。意卽意内。䛐卽言外。言意而䛐见。言䛐而意见。意者、文字之义也。言者、文字之声也。䛐者、文字形声之合也。凡许之说字义皆意内也。凡许之说形、说声皆言外也。有义而後有声。有声而後有形。造字之本也。形在而声在焉。形声在而义在焉。六艺之学也。䛐与辛部之辞、其义迥别。辞者、说也。从𤔔辛。𤔔辛犹理辜。谓文辞足以排难解纷也。然则辞谓篇章也。䛐者、意内而言外。
从司言。
此谓摹绘物状及发声助语之文字也。积文字而为篇章。积䛐而为辞。孟子曰。不以文害辞。不以䛐害辞也。孔子曰。言以足志。䛐之谓也。文以足言。辞之谓也。大行人故书汁䛐命。郑司农云。䛐当为辞。此二篆之不可掍一也。从司言。司者、主也。意主于内而言发于外。故从司言。陆机赋曰。辞呈材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此字上司下言者、内外之意也。郭忠恕佩觿曰。词朗之字、是谓?行。本作䛐朖。李文仲字鉴曰。词朗崩秋字、说文作䛐朖𡹔秌。是可证古本不作词。今各本篆作词。误也。似兹切。一部。
康熙字典
古文:𧥝。
《唐韵》似兹切。《集韵》《韵会》《正韵》详兹切。𠀤音祠。《说文》:意内而言外也。《释名》:嗣也。令撰善言,相嗣续也。《广韵》:说也。《正韵》:言也。《字汇》:文也。《公羊传·昭十一年》:春秋之信史也。其词则丘有罪焉尔。《史记·儒林传》:是时天子方好文词。《晋书·郭璞传》:璞词赋为中兴之冠。《旧唐书·张九龄传》:张说常谓人曰:后来词人称首也。
又《陆贽传》:贽以博学宏词登科。《韩非子·问田篇》:驱于声词,眩乎辩说。
又《博雅》:已也。
又《广韵》:请也,吿也。○按《说文》:本作意内言外。韵会引作音内言外。
又引徐曰:惟也,思也,曰也,兮也,斯也。若此之类,皆词也,语之助也。声成文谓之音,此词直音内之助,声不出于音,故曰音之内。直言曰言,一字曰言,此词皆在句之外为助,故曰言之外。楚辞宋玉招魂: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些,亦词也。未详音发为言,言之成文为词,未可以内外岐之,且词与兮些各别,非语助例也。字汇勦用韵会旧注,非是。
又按说文辞,讼也。辤,不受也。与言词、文词之词各别。今经史以辞为言词之词,如《礼·曲礼》,不辞费是也,以辞为辤受之辤,如《论语》与之粟九百辞是也。以辤为文词之词,如《杨修传》绝妙好辤是也。循用已久,不能更正,然究心六书者,不可不辨。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8 00:01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