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从《
尚书·尧典》提出“诗言志”开始,由先秦而迄魏晋,“言志说”始终处于优势。其实“言志”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由于诗歌是一种最早的文学品种,就把这个属于一切文学品种的共同特征归之于诗歌。至汉代,《毛诗序》承《礼记·乐记》之后,首先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汉书·翼奉传》也说:“故诗之为学,情性而已。”已开始涉及诗与情的问题。但都未把“言情”提到与“言志”同等的地位。《文赋》首先冲决儒家言志说的束缚,提出“缘情”这个概念。它虽然不能也不必取代“言志”这个文学的共同特征,但不能不承认“缘情”比“言志”更能概括诗歌的艺术特征。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又提出“情者文之经”,即把言情看作一切文学的特征,但诗歌仍把抒情视作最本质的特征。因此,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并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把情作为诗歌的根本。清袁枚《小仓山房文集·答蕺园论诗书》:“且夫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情。”对“诗缘情”这一本质特征作了进一步阐发。“缘情”是就诗内美而言,“绮靡”则是就诗歌的外形美而言,继承曹丕“诗赋欲丽”,陆机认为诗歌应具有艳丽华美的形式。所谓“其会意也尚巧,其遗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正是对诗歌绮靡的形式美的论述。由于“缘情而绮靡”的主张不符合儒家传统诗学信条,历来都遭到封建文人的非议,但由于这种观念的更新,进一步促进了
诗歌理论和创作的发展。如果没有这种解放,就没有六朝的绮丽,也就没有盛唐千汇万状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