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沟通
全面性教育相关的名词
语言沟通是指以语词符号为载体实现的沟通,主要包括口头沟通、书面沟通和电子沟通等,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们交流、交换和学习的最有效途径。语言沟通存在语音、句法、语义、语用四种规则,能够起到信息共享、人际交流、教化、传递能量、帮助思考等功能。要想达成有效沟通,可以遵循一定的原则,如:给予沟通优先地位;建立并保持眼神接触;询问开放式问题;使用回应性倾听;使用“我”作主语;避免负面表达而谈论积极的一面;集中在核心问题本身;制定解决措施;给出一致的非言语和语言信息;分享权力;保持沟通持续进行等。
定义
语言沟通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方式,是指个体或群体之间以语词符号为载体互相交换观念、意图、看法等,主要包括口头沟通、书面沟通和电子沟通等方式。语言沟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们交流、交换和学习的最有效途径。
规则
语言沟通是一种商定的、受规则支配的,用于共享意义的符号系统。符号是用来编码和解码意义的思想、想法、情感、物体或行动的表示,具有任意、抽象、模棱两可的特点。此外,语言交流是有规则的,必须遵循商定的规则来理解人们共享的符号。语言沟通的四个一般规则为:语音规则(语言中会使用哪些声音)、句法规则(词的拼字以及词在句子中的顺序)、语义规则(词的含义)和语用规则(配合上下文得到的含义)。只有通过公认的、受规则支配的符号系统,才能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
语音规则
语音规则是对语音的研究,一些词语使用不同的发音或语调会表达出不同的意义。如果人们不遵循语音规则,就会产生混淆。理解和应用语音规则的一种方法是使用句法和语用规则来阐明语音规则。
句法规则
句法是对语言结构和符号排列的研究,句法规则是人们用来将单词组合成有意义的句子和陈述的规则。人们根据商定的句法规则说话和写作,以保证自己的语言在含义上具有连贯性和可理解性。
语义规则
语义规则(semantic rule)反映了语言使用者赋予特定的语言学符号(通常是一个词)以意义的方式,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不同语句之间的含义差异。例如,人们均认同“汽车”是一种可供驾驶的交通工具,“雨伞”是下雨时用以遮蔽雨水的器具,这种意义上的共同认识就是语义规则起作用的表现。
语用规则
语用规则关系到人们如何实际进行交流,涉及语言的运用。一些词可能具有相同的外延含义,但人们会根据不同的身份、受众、上下文、情景等选用不同的词语。例如,作为学生,在与教师交流时可能会使用“您”来称呼对方,而与同学交流时更多会使用“你”字。
功能
信息共享
语言沟通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它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功能是传递信息。比如在中国,普通话推广的核心驱动力量之一,就是方便跨地区、 跨民族的交流,提高交际效率,并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信息条件。英语成为全球通用语,也是为了便于传递信息,满足全球化时代跨国交往的需求。
人际交流
语言沟通实际上是交际者借助一定的言语载体向交际对象传递的特定意思。也就是说,语言沟通有着重要的交流意义。语言沟通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它所要传递的是交际者的意图。
教化功能
语言沟通的过程不仅要承担信息的传递、发挥交流的目的,有时还要发挥它的教化功能。人类的语言,不仅可以描述现时世界,也可以描绘过去与未来,评价社会成员及其社会关系,虚构故事,并将其推演为群体信仰。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记忆和集体经验,积淀着人们在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知识结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反之,掌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接受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和文化传统。因此,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具有教化的功能,能够进行社会制度的构建,促进精神家园的形成。
传递能量
语言沟通能够起到能量传递的作用,对参与者的情绪、心态等产生影响。语言所传递的能量的性质会受到个体的内在精神状态的影响:一个具有爱心、公正、诚实、谦卑、平和等内在精神品性的人会在言谈中给他人带来温暖、积极、愉悦、激昂的能量;相反,一个自私、贪婪、残暴、邪恶的人往往在交谈中释放恐惧、冰冷、阴森、担忧、绝望等消极能量。
帮助思考
语言沟通能够帮助人们思考,人类可以通过语言来发展自己的记忆,反思过去、思索现在、展望未来。美国认知科学家雷拉·波洛狄特斯基(Lera Boroditsky)研究发现,如果限制人们流利地运用语言的能力,比如让他们完成要求很高的语言任务,会削弱他们完成某些简单任务(如区分色块、数屏幕上的点)的能力。这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很难同时处理涉及说话和思考的多项任务。
特点
性别差异
在语言沟通中,男女性别语言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义、句法、语用等方面。男女之间生理上的差异、思想观念、意识、社会文化、社会分工、性格等因素都会对其语言沟通起到影响。
地区和文化差异
语言的使用与语言根植的文化土壤密切相关,语言文化对语言沟通的影响不仅反映在语法的层面和语义的层面,也极其突出地反映在语用的层面。语言沟通时语用原则的侧重及差异性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里,语言沟通因语用原则的侧重点而凸现的差异性是相当明显的。在西方文化下,人们之间的语言沟通更侧重于合作原则,较为直接,而在亚洲文化下,人们之间的语言沟通则更侧重于礼貌原则,受到伦理意识的影响。
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的关系
根据沟通所借用的媒介的不同,沟通可划分为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是“通过非语言途径所呈现的信息”,包括声音、肢体语言等重要部分。除此之外,人们的生理吸引力、沟通的环境、沟通的距离、时间因素、情绪表情等也属于非语言沟通的范畴。非语言沟通和语言沟通具有重复、补充、替代和强调等关系。
重复
人们会通过非语言沟通方式来重复语言沟通的内容,比如人们在给别人指路时,不会只说“从这里往南走,第一个街道右拐”,也会用手势给问路者提供指示和说明。
补充
非语言沟通会补充说明人们的想法和感受,当人们受到别人训斥的时候,可能在语言上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接受批评,但是在非语言之上会表现出悲伤、痛苦等情绪,成为对个人信息的补充,从而使对方感受到更为丰富的信息。
替代
非语言沟通还有替代功能,当朋友问“怎么了”的时候,人们可能会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也可能会“耸耸肩”或者“高兴得跳起来”来替代语言表达。
强调
非语言的方式也可以被用来加强语言的信息,比如在指责他人的时候,人们会有意提升语音语调,或者摆出指责的姿势。
除了上述联系外之外,非语言沟通对于语言沟通还具有调整、欺骗等功能。
有效沟通的技巧
寻找共鸣
在口语表达中,想要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必须寻找与受众的共鸣点。怎样把话说得得体,说得巧妙,让沟通的另一方喜欢听、乐于听,从心里认可、接受,不仅要讲究话语沟通的技巧,更要寻找共同的话语基础,即与受众的共鸣点。
关注具体语境
语言沟通必须适应具体的语境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8。沟通双方需要根据当时的语境,对所要表达的意义进行合适的筛选,选择一种最适合当前情境、最有效的表达方式,再进行沟通,以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给予沟通优先地位
重视沟通的人们会为沟通投入专门的时间。做法包括单独相处、关掉手机和网络以隔绝外界干扰。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能够让参与沟通的人交换更多的信息,增加对彼此的了解。
建立并保持眼神接触
在信息传播中,有声部分仅占38%的比例,词语占7%的比例,而由眼睛接收的信息占55%。看着对方的时候,能够传递出“我正在关注你(们)”的信息,也能够及时地获取对方的非言语线索,这包括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等。非言语沟通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询问开放式问题
如果想了解对方对于某个问题的感受和想法,可以使用开放式问题,即“你怎么看待……?”“你对我有什么感觉?”,以此鼓励对方表达更为丰富和开放的想法,而不必使用“你是不是……”的是否问题。
使用回应性倾听
有效沟通需要良好的倾听,而回应性倾听是一个必要的技巧。这包括概括或重述对方所说的话,并注意对方的感受。“所以你对这件事的想法是……”“你好像对我说的话感到不安,对吗?”这些表达能让对方体会到“我的叙述正在被认真倾听”,也给了对方一个机会,让其重新陈述那些没有被准确理解的感受。
使用“我”作主语
以“我”开头说话而不是用“你”,这能让说话的内容集中于说话者的感受和思想,而不是将重点放在对对方的指责和批评上,后者更容易导致沟通过程中消极情绪加重。
避免负面表达,谈论积极的方面
通过积极陈述来沟通彼此的想法,例如赞美和感谢;谨慎使用批评和反对。同时,把重点放在想要什么而非不想要什么。比如“请给我拿那个”,而不是说“我不要这个”。
集中在事件本身
把话题集中在你们共同关心的核心事件上,而不是提起其他的无关事情,如“你现在这个态度,你一直就是这个态度,昨天还……”
为分歧制订具体的解决措施
沟通是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而非重复问题。为了避免讨论的问题再次发生,可以和对方一起决定“这件事如果再次发生了我们怎么应对比较好?”
给出一致信息
一致信息是指语言和非言语行为相配合的行为。如果说着“好的,你是对的”同时笑着拥抱对方,就是一致信息;如果说着“好的,你是对的”同时摔门而去,所传达的是完全不同的信息,这会大大影响沟通的有效性。
分享权力
关系中不满意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权力的不平衡和权力方面的冲突。如果一个人越能感知到自己有权力,那么TA在与对方(伴侣)谈话时就越容易成为主导者。所以有意愿分享权力是有效沟通非常关键的一步。
保持沟通进程持续进行
可能有一些话题是更加困难的,容易令沟通过程中断。为了保持沟通持续进行,沟通的参与者可以将信息的分享放在核心地位,相互鼓励以保持这个过程的活力。
相关研究
父母的言语交流与儿童焦虑
父母对孩子的口头交流,特别是表达与恐惧相关的信息,被认为在孩子的恐惧和焦虑中起着关键作用。
英国雷丁大学心理与临床语言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雷珀西(Ray Percy)博士和凯茜·克雷斯韦尔(Cathy Creswell)等人使用系统的搜索策略,对15项采用客观观察方法的调查研究进行综述,解释父母语言交流与儿童焦虑的关联程度。对非临床儿童的实验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即在亲子讨论不熟悉的动物期间),父母口头传达负面信息会增加儿童的恐惧感受。但并无证据表明这种影响可以推广到特定的受控条件之外。与非临床儿童的研究结果相反,来自焦虑症儿童研究的数据通常未能显示父母向孩子口头传达威胁相关信息与儿童焦虑症的存在之间存在显着关联。
有证据表明,父母的言语交流与儿童焦虑之间的关系随父母的焦虑而变化。这些研究可能说明,在父母本身高度焦虑的家庭中,父母口头交流在儿童焦虑方面的作用有限,其他风险因素对儿童焦虑的影响相对较大。此外,在不焦虑的父母家庭中,孩子的焦虑实际上也可能影响了父母的口头交流。
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语言沟通原则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班级管理和师生交往中,需要班主任的智慧与一定的语言沟通技巧,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促进班级管理。
教师应秉持以下理念: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欣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落实赏识和鼓励教育。在具体沟通中,可坚持以下原则:真情打动的情感原则,以理服人的理性原则,以生为本的倾听原则。教师应努力了解学生内心,尊重其独立的主体地位,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交流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帮助学生明白事理的同时避免简单的说教式教学方法,可以借学生之口进行道理辨析,让学生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
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
正确引导青少年学习有效的沟通方式和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需要家庭、学校、相关行政部门和服务机构等共同努力。中国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此有诸多相关的规定。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15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2021)等法律法规从未成年人的安全保障、心理健康与品德教育角度进行阐述,《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2019)则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操角度进行阐述,《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2021)和《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2021)鼓励开展性教育,维护儿童权益。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旨在保障未成年人能够获得适当的教育和保护,从而帮助未成年人掌握有效人际交往技能,建立健康的心态和成熟的人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三十条
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青春期教育和生命教育。
第四十条
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对遭受性侵害、性骚扰的未成年人,学校、幼儿园应当及时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
第九十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机制。卫生健康部门应当做好未成年人心理治疗、心理危机干预以及精神障碍早期识别和诊断治疗等工作。
第九十九条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培育、引导和规范有关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康复救助、监护及收养评估等提供专业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三十六条
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
心理健康宣教行动。有条件的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面向家长和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医疗卫生机构要积极开展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倡导儿童青少年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科学运动、充足睡眠、合理膳食等,减少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诱因。
第三条
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各级各类学校要实施倾听一刻钟、运动一小时“两个一”行动,即促进学生每天与同学、家人有效沟通交流15分钟;引导学生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体育运动。教育部门要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督促学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积极导向将结果反馈学生家长。
第五条
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已建有热线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及12320公共卫生热线、共青团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等,要对工作人员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保障提供专业化服务,并向儿童青少年广泛宣传热线号码,鼓励其有需要时拨打求助。
第六条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完善行动。有条件的学校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作用,积极开展同伴教育,增强同伴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第十六条
(五)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导其珍爱生命,对其进行交通出行、健康上网和防欺凌、防溺水、防诈骗、防拐卖、防性侵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帮助其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增强其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一)儿童与健康
主要目标:
12.适龄儿童普遍接受性教育,儿童性健康服务可及性明显提高。
策略措施:
14.为儿童提供性教育和性健康服务。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道德观念,正确认识两性关系。将性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增强教育效果。引导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根据儿童年龄阶段和发展特点开展性教育,加强防范性侵害教育,提高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促进学校与医疗机构密切协作,提供适宜儿童的性健康服务,保护就诊儿童隐私。设立儿童性健康保护热线。
《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
第四十二条
学校要树立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利用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健康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等专题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青春期教育、性教育,使学生了解生理健康知识,提高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中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
语言沟通是青少年的必要生活技能之一,中国各部委的相关教育类文件从父母的教养要点、学校的社会适应教育等角度对学生发展进行指导。《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2019修订)全面地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强调了父母的教养要点,《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与《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强调了人际交往教育的重要性。
《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
0~3岁儿童的家庭教育
鼓励主动学习儿童日常养育和照料的科学知识与方法
制订生活规则
提供言语示范
加强亲子陪伴
做好入园准备
3~6岁儿童的家庭教育
引导儿童关心、尊重他人,学会交往
培养儿童规则意识,增强社会适应性
12~15岁儿童的家庭教育
重视儿童青春期人格发展
对儿童进行性教育
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15~18岁儿童的家庭教育
提高儿童交往合作能力
培养儿童的责任意识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水平一(小学1~2年级)
心理健康
水平四(初中阶段)
心理健康
水平五(高中阶段)
心理健康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
小学生
人际交住教育
乐于与身边的同学、老师沟通交往,不胆怯,不封闭,能倾听别人的谈话。能在活动中与人合作,尊重伙伴,初步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规则;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想问题,能对他人同情,谅解。学会自己处理与同学交往中的矛盾与挫折;建立集体意识,有初步的集体归属感。
中学生
人际交住教育
认识到人际关系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了解成功的人际交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掌握建立和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与方法,排除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
健全人格教育
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客观地分析,评价社会,正确处理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平衡自身与环境的关系。
大学生
人际交住教育
掌握人际交往的特点,基本规范和技巧;善于在群体中发挥自己的才干,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他人和社会。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水平一(1~2年级)
模块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水平二(3~4年级)
模块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水平三(5~6年级)
相关国际文件
1989年联合国发布的《儿童权利公约》保护了儿童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尊重和保障了儿童发展的权利和自由,具体内容如下:
儿童权利公约(1989)
第十二条
缔约国应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的看待。
第十三条儿童应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此项权利应包括通过口头、书面或印刷、艺术形式或儿童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进行相关教育
学习目标
掌握语言沟通的技能、在生活学习中达成有效沟通,由此创造良好的社会关系,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有关键作用。在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与“语言沟通”相关的学习目标分布在核心概念5“健康与福祉技能”下的第3个主题“沟通、拒绝和协商技巧”,以及核心概念8“性与生殖健康”下的第3个主题“理解、认识与减少包括艾滋病病毒在内的性传播感染风险性行为与性反应”。内容贯穿5~8岁、9~12岁、12~15岁和15~18岁四个年龄段,具体学习目标如下:
核心概念5:健康与福祉技能
主题3:沟通、拒绝和协商技巧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沟通在所有关系中都非常重要,包括儿童与父母/监护人或与可信赖的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朋友关系和其他关系
学习者将能够:
要点:社会性别角色能够影响人们之间的沟通
学习者将能够: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有效的沟通有不同的模式和风格,其中,表达和理解愿望、需求以及个人界限非常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良好的沟通对于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学校关系、恋爱关系以及工作关系都至关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有效沟通是表达个人需求和性界限的关键
学习者将能够:
核心概念8:性与生殖健康
主题3:理解、认识与减少包括艾滋病病毒在内的性传播感染风险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沟通、协商和拒绝技巧可以帮助年轻人抵御违背个人意愿的性压力,或强化其采取安全性行为的意图(比如坚持使用安全套或其他避孕措施)
学习者将能够: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进行与沟通相关的教育
幼儿园性教育中的相关教学内容
根据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给出的学习目标,幼儿阶段关于沟通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表达感受和需求上上。北京师范大学刘文利教授主编的《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全9册)中,《我们的身体》《奇妙的感觉》《彩虹心情》《多彩的幸福》《好秘密,坏秘密》和《遵守规范的孙悟空》六册中都涉及与沟通相关的教育内容。
《我们的身体》一册主要帮助幼儿表达需要和渴望(例如:在身体被别人触摸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意识到身体被别人触摸时表达自己感受的重要性。在本册中,小美妈妈给小吉洗澡,肥皂泡迷住了小吉的眼睛,小吉马上告诉小美妈妈自己眼睛不舒服,希望用清水冲洗干净。小美的妈妈表扬了小吉,说:“小吉感到不舒服能马上说出来,特别好!”
这个场景就是引导幼儿学会自信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其表达和交流能力。很多儿童性侵害事件往往难以发现或难以被严肃处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儿童不能正确表达,一方面儿童对已经发生了什么理解不清,另一方面由于儿童害怕或其他原因等不能正确表达或不能及时与成年人交流。所以,鼓励儿童面对不舒服的感觉时,及时表达、准确表达至关重要。
《奇妙的感觉》一册主要帮助幼儿能够在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时学会将不好的感觉说出来,并告诉自己信任的人。
《彩虹心情》一册主要帮助幼儿理解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方式来表达各种情绪感受。幼儿将针对不同的情境,恰当地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积极/消极情绪,并尊重他人的感受。幼儿还将理解和接纳他人对于自己的爱的不同表达,并对他人传达给自己的关爱表示感谢。
《多彩的幸福》一册主要帮助幼儿学习与别人分享想法、学会求助、表达赞美,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并倾听他人选择的理由。
《好秘密,坏秘密》一册主要帮助幼儿意识到遇到不舒服和困难可以向他人表达并寻求帮助。
《遵守规范的孙悟空》一册主要帮助幼儿理解如何表达对同伴的爱,并学习尊重自己对同伴产生的好感,用适当的方式向同伴表示喜欢。
小学性教育中的相关教学内容
小学有关沟通的性教育不单纯局限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求,而是逐渐开始从儿童生活的学校(但不限于学校)角度辐射出如何与他人交流、协商、倾听、表达与理解。以刘文利主编的读本为例,几乎每个年级的“生活与技能”单元中都有相关的内容。
读本二年级“学会交流”主题中,通过“生活需要交流”“交流有多种方式”“交流让我们获益”三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在不同场合需要和不同人交流;懂得人们是通过说话、写字、画画、表情和手势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的;理解有效的交流能达到消除误会、得到帮助、增进感情、分享信息等多种目的。
三年级“学会协商”主题中,通过“生活需要协商”“协商的基础是尊重”“协商的技巧”三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在生活的很多场合,人们需要协商;懂得协商的前提是相互尊重以及如何做到相互尊重;掌握协商的技巧。
四年级“倾听、表达和理解”主题中,通过“认真倾听”“自信表达”“建立同理心”三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学会如何认真地倾听;练习怎样自信地表达;懂得站在他人的立场理解他人的感受、体会他人的情绪并妥善处理问题。
五年级“学会拒绝”主题中,通过“坚定地说‘不’”“给出说‘不’的理由”“保证自己的言行一致”“向可信赖的成年人求助”四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各种方式说“不”;给出“不”的充分理由;保持“不”的坚定立场;掌握求助的具体办法。
可以看出,在“交流、拒绝和协商”这一主题下,希望儿童学会表达和倾听,学会拒绝——传统的教育告诉我们要礼貌,要接纳,不能挑战“权威”,说“不”的教育往往被忽略。说“不”是一种勇气,是一种智慧,更是面对危险场景能够察觉和阻断危险的能力。这种能力通过长期训练是可以具备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培养儿童这方面的能力,让儿童懂得自己有发声的权利,有自我保护和受到保护的需求。特别是当儿童面对比他更有“权威”更有“地位”的人,这样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什么我们认为预防儿童性侵害的教育一定不仅仅是让儿童知道自己的隐私部位不能让别人触摸,这背后还有很多权利的教育、性别平等的教育、身体尊严的教育、生活技能的培养,而所有这些一定不是一节课或一个讲座可以完成的,必须是从小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长期的教育才能够得以完成。
初中性教育中的相关教学内容
初中阶段的性教育则是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语言沟通”的要点。在了解交流、协商与理解的基础上,初中生需学习如何维持良好的沟通方式,灵活运用沟通技能并有效寻求支持与帮助。同时,在初中阶段沟通技能也经常会和“性决策”、“同伴影响”和“媒介中的虚假形象”等话题共同被提及。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3 14:11
目录
概述
定义
规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