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亳
清末民初王国维所著作品
说亳,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二》篇目,详细考证汤都之亳,在山东曹州府曹县南二十余里,对研究商都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内容
古地以亳名者甚多。《周书·立政》云:“三亳阪尹。”郑玄谓:“汤旧都之民,服文王者分为三邑,其长居险,故名阪尹。。盖东成皋, 南轘辕,西降谷也 。”(《〈书〉正义》)皇甫谧则云:“三处之地,皆名为亳。蒙为北亳,谷熟为南亳,偃师为西亳。”(同上)《括地志》申之曰:“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汤都也。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为景亳,汤所盟地,因景山(今山东曹州府曹县东五十余里)为名。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史记·殷本纪正义》引)二说不同。然《立政》说文王事,时周但长西土,不得有汤旧都之民与南、北、西三亳之地。此三亳者,自为西夷,与《左氏传》之“肃慎、燕、亳”,《说文》“京兆杜陵亭之亳”,皆与汤都无与者也。又《春秋》“襄十一年,同盟于亳城北”(《公》、《谷》作京城北。《公羊疏》谓:“《服氏经》亦作京。”今《左氏经传》作亳,殆字之误也。)则为郑地之亳。《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览》云:“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亳阴野中。”则为卫地之亳。《左氏传》“公子御说奔亳”,则为宋地之亳。与皇甫谧所举三亳,以亳名者八九。然则汤之所都,果安在乎?《史记·六国表》言:“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徐广以“京兆杜陵之亳亭”当之,盖探史公之意以为说。班固于《汉书·地理志》则云:“偃师尸乡,殷汤所都。”郑玄亦以为汤都偃师。皇甫谧以为汤居南亳(《尚书正义》引)。《括地志》兼采二说,以为汤始居南亳谷熟,后居西亳偃师。而《汉书·地理志》山阳郡之薄县,臣瓒曰:“汤所都。”是汤所都之亳,亦有四说。余按:瓒说是也。山阳之亳,即皇甫谧所谓北亳。后汉以薄县属梁国,至魏晋并罢亳县,以其地属梁国之蒙县。故谧云蒙为北亳者,浑言之;杜预于《庄十一年传》注云:“蒙县西北有亳城。”则析言之。蒙之西北,即汉山阳郡薄县地也(今山东曹州府曹县南二十余里)。其为汤都有三证:
一、以春秋时宋之亳证之。《左氏·庄十一年传》:“宋万弑闵公于蒙泽,立子游。群公子奔萧,公子御说奔亳。南宫牛、猛获帅师围亳。冬十月,萧叔大心及戴、武、宣、穆、庄之族以曹师伐之。杀南宫牛于师,杀子游于宋,立桓公。猛获奔卫,南宫万奔陈。”杜注以亳在蒙县西北。如杜说,则亳与曹接境。曹师之伐,先亳后宋。猛获在亳,故北奔卫;南宫万在宋,故南走陈。是宋之亳即汉之薄县。又《哀十四年传》:“桓魋请以鞍易薄,景公曰:‘不可。薄,宗邑也。’乃益鞍七邑。”鞍,桓魋之邑,地虽无考,当与薄近。是岁,魋入于曹以叛。时曹地新入于宋,虽未必为魋采邑,亦必与鞍邑相近。则其所欲易之薄,亦必与曹相近,殆即前汉山阳郡之薄县。而此薄为宋宗邑,尤足证其为汤所都。然则此北亳者,于春秋时为亳、为薄,于两汉为薄县,晋时县治虽废而尚有亳城。若南亳、西亳,不独古籍无征,即汉以后亦不见有亳名。其证一也。
二、以汤之邻国证之。孟子言:“汤居亳,与葛为邻。”皇甫谧、孟康、司马彪、杜预、郦道元均以宁陵县(前汉属陈留郡,后汉属梁国)之葛乡为葛伯国。谧且谓“偃师去宁陵八百余里,不能使民为之耕”,以证汤之所都,当为谷熟之南亳。然谷熟之去宁陵虽较之偃师为近,中间尚隔二百余里。若蒙县西北之薄与宁陵东北之葛乡地正相接,汤之所都自当在此。其证二也。
三、以汤之经略北方证之。汤所伐国,韦、顾、昆吾、夏桀皆在北方。昆吾之墟地在卫国(汉东郡濮阳城内),《左传》、《世本》说当可据。而韦国,《郑笺》以为豕韦氏。按《续汉书·地理志》:“东郡白马县有韦乡。”杜预亦云:“白马县东南有韦城,古豕韦氏之国。”又“白马之津”。《史记·曹相国世家》亦谓之“围津”。是韦与昆吾实为邻国,与亳相距不过二百里。顾地无考,《汉书·古今人表》作“鼓”。按:殷墟卜辞云:“王步于寅。”“寅”即“鼓”字。卜辞所载地名,大抵在河南北数百里内,知亦距韦与昆吾不远。且顾与昆吾,《郑语》均以为己姓之国。故卫之帝丘城外,有戎州己氏,而梁国蒙薄之北,汉亦置己氏县。疑古顾国当在昆吾之南、蒙薄之北。然则亳于汤之世居国之北境,故汤自商丘徙此,以疆理北方。逮北伐韦、顾,遂及昆吾。于是商境始北抵河,王业之成基于此矣!汤之时,方有事北方,决无自商丘南徙谷熟之理。至偃师之地,更与诸国风马年不相及。其证三也。
自来说汤都者,纷歧无定说,故举此三证质之。
书籍
《观堂集林》是海宁王国维先生(1877-1927)的一部自选文集,反映了他在学术上多方面的卓越成就,被公认为中国学术史中的不朽之作。
作者简介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参考资料
说亳.山东省情网.2014-12-30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18:38
目录
概述
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