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长缨
汉语成语
请长缨,是汉语中的一则三字成语。源自《汉书·卷六十四下〈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列传下·王褒〉》。这则成语意指立志报国,降服强敌,形容自告奋勇请求杀敌。
成语出处
《汉书·卷六十四下〈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列传下·王褒〉》: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这个典故被唐代诗人祖咏在《望蓟门》诗中首次归纳为“请长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成语故事
“请长缨”这个典故说的是汉代有个叫终军的朝官曾向汉武帝请示,要亲赴南越(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用一根长绳子绑缚南越王回来,使其归顺。
汉武帝时,十八岁的终军便因才学出众入选为博士,并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被任命为谒者给事中。当时,朝廷正要派使者出使匈奴。终军便向汉武帝上表,毛遂自荐地说:“臣愿竭尽所能,担任此次出行的使者,向匈奴王单于阐明利害。”
汉武帝见终军主动要求出使,便下诏问他有什么打算。终军就把如何对单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明利害关系,劝他归顺的设想,向汉武帝禀明。汉武帝对他的设想非常欣赏,提升他为谏议大夫,专门执掌议论对外政策的职务,但未派他出使匈奴。
过了不久,南越请求与汉朝联姻。汉武帝想说服越王归顺汉朝,但不知道该派哪位使者才能圆满地完成使命。终军又向汉武帝自荐说:“臣愿意拿一根长缨,把南越王收缚在汉宫门下。”
汉武帝见终军愿意出使,就派他南下。终军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来到南越,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终于说服了越王,愿意举国归顺,在汉朝封侯。
汉武帝见终军说服了越王,不由龙颜大悦,赐给南越王大臣印绶,并在南越境内用汉朝的礼法代替旧俗,还命终军作为特使留在当地安抚民众。
没想到,南越的相国吕嘉居心叵测,拒绝归顺汉朝,发兵杀了越王,并且包围了汉使馆舍。汉朝的使者们寡不敌众,全部死在越兵的刀下。终军死的时候,才二十几岁,时人称他为“终童”。
后来,终军“请长缨”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人具有降服强敌、建功报国的大志,多用于从军或出使。
成语用法
这则成语用来形容人具有降服强敌、建功报国的大志,多用于从军或出使。
唐·白居易元和十二年淮寇未平诏停岁仗愤然有感率尔成章》:“愚计忽思飞短檄,狂心便欲请长缨。”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20 08:11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