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
蜀汉丞相
诸葛亮于228年至234年,对
曹魏发起的五次
进攻战。对魏战争期间虽然也有所斩获,但没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在最后一次北伐中诸葛亮本人也
病亡于
五丈原前线。
战争背景
蜀汉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兵败
夷陵,国力大减,
东吴因为要应付曹魏的进攻,重新与刘备修好。不久后刘备去世,举国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担心东吴会因刘备的死而有所变故,先后派遣
陈震、
邓芝等出使东吴,巩固双方的联盟关系。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用两年多的时间休养生息,使得蜀汉国力大涨。为了让自己北伐没有后顾之忧,便亲自率军出征
南中,采用
马谡“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战略,平定了南方叛乱,并从中得到了许多
战略物资。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上书《
出师表》,然后和
赵云率军进驻
汉中,用汉中太守
魏延为丞相府司马,为正式进攻曹魏做准备。
战争过程
一伐
建兴四年(魏黄初七年,226年)魏文帝
曹丕去世,
曹叡继位。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认为时机成熟,正式向魏国出兵。
魏延认为曹魏
关中守将
夏侯楙怯懦无谋,于是向诸葛亮建议,由自己率领五千精兵,从褒中沿着
秦岭往东行进,到子午以北,奇袭关中,就像当年的
韩信一样,与诸葛亮异道会师于
潼关。但诸葛亮认为这样进军过于凶险,没有采纳魏延的计策。
诸葛亮让赵云率领一支疑兵出
褒斜道,占据箕谷,佯攻魏国关中地区,吸引魏国
主力部队的注意力。诸葛亮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进军祁山。
由于魏国事先毫无防备,突闻诸葛亮率大军杀来,导致陇右的南安、
天水和
安定三郡无力抵抗,天水、南安太守甚至放弃守城向东逃窜,魏国天水守将
姜维、梁绪、
尹赏、
上官雝等投降
诸葛亮,雍州刺史
郭淮则退往
上邽固守待援。
顷刻间,陇右五郡(
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和安定)有三郡投降了诸葛亮,仅有广
魏郡和
陇西郡拒不投降。陇西郡太守
游楚坚决抵抗。曹魏整个朝廷“朝野恐惧”。
正当诸葛亮率领汉军一路凯歌高唱,在陇右攻城拔寨之时,远在洛阳的
魏明帝曹睿急率大军救援,亲自到长安坐镇,派大将军
曹真督军至
郿县防御赵云,张郃率军前往抵抗诸葛亮,曹魏
凉州刺史徐邈也遣参军与金城太守率军反攻
南安郡。
诸葛亮知道张郃乃是魏之名将,此番率军前来必定来取汉军咽喉之地
街亭。
诸葛亮正欲派将镇守街亭时,忽闻参军
马谡请命,要领一军往汉军咽喉要道街亭把守。诸葛亮排除其他众将质疑,提拔马谡防备汉中。马谡是诸葛亮的心腹,诸葛亮恐马谡有失、街亭失守,于是再三叮嘱,并将街亭对汉军的重要性和镇守街亭的部署告诉马谡,并要求马谡到街亭后立刻描绘街亭的山川地理图本以及安营扎寨的位置。诸葛亮又派大将
王平作为马谡的副将,协助马谡镇守街亭。为了以防万一,
诸葛亮命令
高翔率领一支军队屯驻在临渭以北、街亭以左的列柳城接应马谡。又命魏延率领一军在街亭之右的山谷之中接应马谡。
不出诸葛亮所料,张郃果然率领大军来取街亭。可是马谡根本不遵循出兵前诸葛亮安排的部署,也不顾副将王平的劝说,执意将大
军屯兵于一座孤山上,不在当道险要之处下寨。以致于被张郃率将包围在山上。张郃派人切断汉军水源。汉军因为缺水而陷入内乱,马谡弃军逃亡。张郃乘势进攻,汉军大败,街亭失守。只有王平领着千人,鸣鼓自守。而张郃又疑汉军有伏兵,不作追击。于是王平集合分散的军队,向
诸葛亮大军处撤退。身处列柳城的
高翔军队又被
郭淮攻破。魏延被张郃堵在山谷之中,前进不得。高翔与魏延为避免陷入被包围的境地,于是都各自退军。
同时,
赵云在褒斜道也出兵不利,被
曹真打退,曹真随即率军北上,攻打投降蜀汉的安定郡。
街亭失守,
蜀军丧失了全部有利形势。诸葛亮取西县千余家,后引兵退回汉中。
对曹魏产生极大震动的第一次北伐就此失败。
回到汉中,
诸葛亮把临阵逃脱、弃士兵于不顾的
马谡收狱。不得已以“戮谡以谢众”。
上疏曰:
“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诸葛亮虽感可惜,但为严肃法度,便斩杀了马谡、
张休及
李盛,还夺取了
黄袭等人之兵权;
陈寿(三国志的作者)之父是马谡的参军,因不劝导马谡被处以
髡刑;丞相参军、安汉将军
李邈为马谡求情,被调回成都。
诸葛亮自己仍上书自贬三等,并作了自我批评,刘禅接纳,但仍命诸葛亮以右将军行丞相事。
赵云亦贬为
镇军将军,但被诸葛亮大嘉赞赏他守卫之功。
后来,有人曾劝
诸葛亮再北伐,但诸葛亮认为要更训练士卒,令他们忘了失败之事,才可再行。
曹真和张郃在汉军撤出后,快速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平定,曹真又认为汉军今番进攻祁山失败,褒斜道又被赵云烧毁和大水冲蚀,下次该会以
陈仓作目标,便派将军郝昭、
王生等与千余人屯兵陈仓,重修陈仓城。
二伐
228年冬天,曹魏将领
曹休在石亭被东吴将领陆逊打败,
诸葛亮听说魏军大举东进,关中兵力空虚。
于是,诸葛亮写信给其兄诸葛瑾,言到:
“有
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险,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入。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攀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
于是诸葛亮领兵数万出兵
陈仓道,包围
陈仓。虽然陈仓此时只有千余士兵,但
郝昭已筑好防备。
诸葛亮曾派郝昭同乡
靳详于城外数次游说郝昭投降,但郝昭坚决拒绝了。诸葛亮便挥军进攻陈仓城。
汉军大军进攻,轮番使用云梯、冲车攻城,郝昭便用火箭射云梯,当云梯燃烧时,梯上的人便被
烧伤,又以绳绑着石磨,掉下城墙,压毁冲车。诸葛亮便转用
井阑在百尺外向城中射箭,掩护士兵用土填平
护城河,想直接攀城,郝昭于是建起
内墙,令井阑失效。诸葛亮又挖地道,想突袭城中,郝昭又在城内挖下横壕沟,挡下地道。
由于曹魏已经事先在陈仓做好了充足准备,加上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相方激战二十余日未有胜负。
曹真派
费耀等率军来救,魏明帝也召张郃前往迎击
诸葛亮。
此时汉军粮草不继,又闻讯魏援军快到,只好再退回汉中。
三伐
229年春天,
诸葛亮遣
陈式(一说陈戒)进攻
武都、阴平。曹魏大将
郭淮领兵来救,诸葛亮率军驻扎建威,牵制郭淮。魏军知道汉军主力到临,便紧急撤退,汉军顺利占领二郡。
诸葛亮安抚了当地的氐人、羌人,然后留兵据守,自己率军回汉中。
因成功夺取二郡,刘禅再次恢复诸葛亮为丞相。
至冬天,诸葛亮徙府营至
南山下的平原,建筑汉、乐二城,加强汉中防守。
防守
建兴八年(230年)七月,曹魏想转守为攻,
大司马曹真上表伐蜀议案,但司空
陈群认为
斜谷太险阻,难以进退,于是曹真率
主力军改为由
子午道进发;大将军
司马懿率军从汉水而上,欲与曹真军会师汉中;张郃从
褒斜道进兵,直指汉中。
诸葛亮知道魏军来攻后,立即加强
城固、赤阪等要地的防守,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人,表李严子
李丰为江州都督,防卫后方。
曹军的前锋夏侯霸先大军一步,进至兴势,在曲折的谷中下营。被蜀地百姓看到,指示汉军攻击,夏侯霸在鹿角间战斗,最后援军到达,夏侯霸才得以解围。
因蜀地艰险,期间遇上下了三十天的大雨,栈道断绝,曹真用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程。
在朝中,华歆、
杨阜、王肃都上疏劝魏明帝下诏撤军,至九月,三路大军受诏撤退。
同年,
诸葛亮派魏延、
吴壹入南安,于阳溪大破魏将郭淮、
费曜等。
四伐
231年春天,诸葛亮乘曹魏雍凉地区半年没有下雨,再次进行北伐,以
木牛运粮,包围
祁山堡,并在祁山堡东北修建卤城作为蜀军大营。
诸葛亮又招揽鲜卑人轲比能,轲比能起兵到石城响应汉军。
曹魏因大将
曹真病重,曹叡改派
司马懿为统帅屯于长安,领张郃、
费曜、
戴陵、郭淮等人抵抗。
司马懿先派费曜、戴陵与四千精兵前往
上邽防守,自己则率其他兵力随后前进。
张郃则认为该分兵驻守雍、郿,但司马懿认为若分军不及合军有利,便向西推进。
诸葛亮知道后,留下王平继续领军攻打祁山堡,自己率主力北上上邽。到达上邽附近麦田后,没有等待收割一个月就成熟的麦粮,只对麦田进行了芟除破坏。
据
汉晋春秋所载,郭淮戴凌为保护麦田,仅率四千人主动进攻诸葛亮主力部队,为亮所破,此说不为正史所载,仅四千人主动进攻又颇为费解,故此说存疑。
司马懿军也为保护麦田,日夜兼程急行军抵达上邽之东,司马懿深知汉军劳师远袭,粮食补给困难,兼之魏军经过通宵达旦的行军已为疲惫之师,因而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便回军卤城,未能彻底破坏上邽麦田,使得这批粮食成了乏粮魏军与之对峙的资本,但有必要指出的是,诸葛亮这一战略动作迫使魏军进入极度缺粮状态,导致司马懿、郭淮等不得不从关中运粮,甚至征取羌胡的粮谷。
事实上,初来乍到的司马懿也的确采取过进攻态势,但战果不佳。因此,司马懿其后采取防御态势。
司马懿进军卤城,但却登山掘营,与汉军对峙,不与交战。
张郃认为蜀军长途来攻,“孤军食少”,必然想要速战速决。所以应该以大军屯于此处,然后分为奇兵,包抄蜀军,截断其后路。但司马懿不采纳。
魏军将领数次请战,司马懿都不准,诸将十分不满,便讥笑他:
“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
对峙一段时间后,诸葛亮撤出对祁山的包围,将全部军队集中在卤城,司马懿派张郃打通了和祁山堡的联络,并命他攻卤城以南的的王平,由案中道进逼汉军。自己则率众进攻卤城以北的诸葛亮主力,力图以
钳形攻势,击败诸葛亮。
诸葛亮派大将魏延、
高翔、
吴班分三路领兵作战,大败魏军。斩获魏军的首级三千级,获得战利品玄铠五千、角弩三千一百张,
卤城之战在《汉晋春秋》中有记载,同时,《汉晋春秋》关于卤城之战的记载,和《三国志王平传》的记载相互印证“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六月,诸葛亮眼见粮草接应不上,而又收到后主刘禅下令
北伐军撤退的圣旨,诸葛亮只有引军退回。
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汉军,张郃认为“围师必阙,
归师勿遏”。眼见张郃不赞同追击未被打败而主动撤退的汉军,司马懿却强行坚持要张郃领兵追击,张郃无奈前往追击。最后于
木门道,被埋伏于高处的汉军射中右膝,伤重病逝。
第四次北伐之前,
诸葛亮派
李严督粮草时,怕出问题,于是给他三种选择,叫他便宜行事:
后来,李严怕粮运不济,就派马忠、
成藩传喻旨要诸葛亮撤军。
诸葛亮回来后,反而问他:
“军粮饶足,何以便归?”
另一方面,李严又向刘禅上表:
“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
诸葛亮无需调查此事,直接出示李严之前手书,明显前后不符,李严无话可说,被贬为庶人。
五伐
234年春天,
诸葛亮经过三年劝农讲武的准备,再率数万大军出斜谷口,同时派使臣到东吴,希望
孙权能同时攻魏。四月,汉军出斜谷到达
郿县,在
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扎下营寨。
司马懿认为“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因此率领魏军背水筑营,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令汉军自行撤退。
魏将
郭淮认为汉军必会争夺北原,司马懿认同,便派郭淮先前往防备。果然,汉军到来,但被郭淮击退。
诸葛亮考虑到前几次北伐都因为运粮不继,导致功败垂成,于是开始在渭滨的居民之间屯田。生产粮食,百姓亦相安无事,一切如常。而孙权也响应蜀汉,亲率十万大军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睿亲自率军打败。
曹叡亲征迫退吴军之后,有人建议他到尚未分出胜负的西线督战,曹叡说“权退亮胆破,大将军已制之,吾无忧矣”,显示出相较与对东吴孙权的重视,诸葛亮的北伐可能并未对曹魏造成多大的撼动。
但此记载或亦有另一种解释,即魏明帝对司马懿及其坚守战略较为信任,毕竟司马懿已经是魏国最有军事才华的将领了,司马懿的
防守战略也有效阻遏了诸葛亮的进攻,如果司马懿都挡不住诸葛亮,那么魏明帝即便亲征作用也是有限的,甚至可能干扰司马懿的指挥。
一次,
诸葛亮派虎步监
孟琰驻
武功水(今
岐山县石头河)东,适逢水涨,阻断了诸葛亮和孟琰的联系。司马懿趁机出兵进攻孟琰。结果诸葛亮一方面派工兵架桥,一方面派
弩兵向司马懿的部队射箭。司马懿看到桥快架好,只好撤退了。
另有一次,诸葛亮采用声东击西之策,想要调离魏军攻下阳遂,被郭淮识破,预先有备而进攻失败。
魏、汉两军相峙了百多日,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军始终坚守不出。
其后,诸葛亮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送给司马懿,表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想要利用
激将法,激怒司马懿出军,来进攻自己布置好的阵势。司马懿明白诸葛亮千里来攻,却不去攻伐魏国的城池、部队,只是激将引诱魏军去主动进攻他,因此“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便坚决不肯出击。
魏军将领见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纷纷要求出战。为了搪塞将领们的要求,司马懿假意上表给魏明帝请战。曹睿便派
卫尉辛毗为军师,到前线节制司马懿。
诸葛亮明白“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只是做样而已。而司马懿却从
诸葛亮派出的下战使者口中探得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食少事繁多,认为诸葛亮活不了多久。
八月,诸葛亮果然因积劳成疾而病倒,病情日益恶化。诸葛亮病重的消息传到成都,刘禅派李福去探望诸葛亮,并询问此后国家大计。
诸葛亮并未让军中二号人物魏延参与遗命部署,只是要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由魏延、姜维负责断后,由此引起了魏延和杨仪的火并。
不久,诸葛亮在五丈原军营中与世长辞。
而杨仪、
姜维按照诸葛亮临终的部署,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
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已经殒没,率军追击,姜维击鼓整军,做出击状,司马懿不敢进攻,于是蜀军从容退去,进入斜谷后,才讣告发丧,而此事后来也被百姓为之谚曰:“
死诸葛走生仲达” 。
司马懿听闻蜀军在斜谷发丧后,自嘲道:
“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其后,司马懿虽然不认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说他“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但视察蜀军遗留的营寨之后,叹服诸葛亮治戎
布阵之才,曰:“亮真天下奇才也!”
动机
关于诸葛亮北伐的动机,根据史料记载,以及近历史学专家的论断,可以将其概括为三点。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
旧都。”
可看出,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报答先帝
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光复汉室的遗愿。
自从
曹魏皇帝
曹睿同意大臣
孙资的建议,对蜀国采取据守
要塞,大力恢复
魏国实力。诸葛亮已经意识到,如果让曹魏有时间发展国力,那么汉魏两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一旦等到曹魏国力强大,蜀国只能坐以待毙。
只有出蜀,占领
雍州、
凉州,一来可以获得秦川骏马,组织骑兵;二来作战之时有迂回空间,发动大规模作战;三来可以大大削弱曹魏的骑兵部队实力。
这有
相对性,曹魏攻不进来,但蜀汉也杀不出去,用一句话来形容蜀地:
“天下大乱,胜天堂;天下一统,死牢房。”
天下大乱,占据蜀地。可以发展自己的经济,扩充自己的军队,意图天下,进可攻退可守。
但是,天下将要一统,那么蜀地绝对是一个死牢房,因为你自己打不出去。
而且,险山峻岭不适合大规模作战。不能大规模作战,别人伤不了你,你也伤不了别人。
两军只有僵持,但是你的后方绝对会被活活拖死。
最终结局是你无兵源、无财力、无民心,只有投降一条路可以走。
蜀汉是刘备依靠荆州集团(以诸葛亮为代表,刘备入蜀带领的文臣武将)在蜀地建立的政权。
所以在蜀汉,第一阶级是荆州集团、第二阶级是东州集团(以
李严为代表,
刘璋以前带领的文臣武将)、第三阶级才是蜀地集团(以谯周为代表,蜀地本土势力)。在蜀汉的基本国策是该执政掌权的是荆州集团(
蜀汉四相全是荆州人)、受联合拉拢的是东州集团、被排挤打压的是蜀地集团。
由于在蜀汉建国之初,拥有荆州与
益州,三方势力的矛盾并不明显。但是自从
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后,荆州集团在经历失荆州、败夷陵,元老死伤惨重(
关羽、
张飞、
黄忠、
马良、
麋竺等皆亡),无力继续压制强大的蜀地集团,所以必须联合东州集团。三方长此以后,矛盾日渐突出。
刘备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托孤之时,除了任命诸葛亮为“正托孤大臣”还任命李严为“副托孤大臣”。一来可以使双方互相监督,二来可以借机拉拢东州集团。况且李严也算是半个荆州集团,不与刘备定下的基本国策冲突。
诸葛亮发动北伐,可以将蜀汉的
内部矛盾转移至对曹魏的外部矛盾。一旦打下雍州、
凉州,那么荆州、东州、蜀地三大集团的矛盾会大大缩减。而且可以使蜀汉有了问鼎中原的机会。
争议
争议一:子午奇谋与陇右战略
有人质疑诸葛亮的北伐策略,讨论最集中的就是为什么不采用
魏延的“
子午谷奇谋”,甚至有不少人臆断,如果诸葛亮肯听从此计,则历史将会改变。其实,现代已经很难考据诸葛亮当时的心态了。
不过,纵观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从中可以隐约看到,也许诸葛亮不以奇兵出子午谷,而是挥转大军向祁山,只是现实导致的一种必然选择。
一是出祁山,走秦川大道,取陇右(雍州,
凉州),二是以奇兵出子午谷偷袭
长安,取关中。
蜀汉大将
魏延主张袭击长安取关中(子午谷之计),诸葛亮则主张出祁山取陇右。
为什么诸葛亮不选择关中而选择陇西呢?
魏延以及后世部分人的看法是,诸葛亮过于保守,不敢兵行险招。
其实真正情况绝非世人所想的那样。
蜀汉地处西南,人口稀少并非密集的中原地区。
刘禅投降曹魏时,蜀汉一共才二十万余户民众,也就是大约120万人口。其中蜀汉的军队大约18万。120万人口(其中包括官、吏、兵、工、商、贩、老、幼、病、残、妇女等),要养18万的军队,这对于蜀汉百姓来说负担已经相当的重了。其中大约3万分别保卫
梓潼、成都、江州等重要城池,7万军队要驻扎边境防范曹魏与东吴,北伐大军只有8万左右。可想而知,对于蜀汉来说,一条人命是多么的重要。
诸葛亮的谨慎不是为了得到多少战争的胜利,而是为了减少多少兵士死亡的成功。
新中国的开国领袖
毛主席曾经论“游击战”中说道“得地失人,人地皆失。得人失地,人地皆得”。只要人还在,一切皆有希望。
1、蜀汉国力弱小。兵民国力只有曹魏的五分之一,不可能具备一口吃掉关中的条件,即使初战攻克长安,作为曹魏首都洛阳重要的西部屏障,曹魏
必以倾国之兵争夺。到时,曹魏大军兵临长安,蜀汉还是会撤军。长安之战乃是得不偿失的无用之战。
2、而关中平原之地,无险可守,必然形成拉锯战,双方兵力悬殊异常,蜀军兵少,必定不是曹魏的对手。
3、汉军粮运险远,难以抗衡。假如固守
长安,而魏军切断
斜谷道等地,那么蜀汉军队的后勤补给都会出现问题,粮草一旦短缺,蜀汉大军必定不战自溃。
1、陇右是形胜完固之地,南依秦岭与蜀汉接壤,西靠河西走廊,北临黄河,东据
陇山。
尤其是陇山,南接渭水,北近黄河,绵亘数百里,将陇右与关中隔断,是抵抗曹魏反扑的
天然屏障。因为陇右有此地利,趁虚攻克后即可派兵防守陇山各隘口,阻挡曹魏进攻,如此陇山以西可断而有之。
关于陇山之险要,在东汉开国平定
隗嚣割据的战争中得到充分验证。
公元30年,东汉大军数万上陇,
隗嚣部将
王元塞断陇道,坚守陇坻,汉军佯攻不利撤回关中,之后隗嚣以陇右弹丸之地居然抵抗了东汉大军四年。
因此,陇右是北伐的首要
战略目标,在
诸葛亮五次北伐用兵当中,一直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2、陇右盛产骏马。
占领陇右一则可以获取骏马,组织训练骑兵,使汉军战场灵活
机动性大大提高,再无兵种克制之危。
3、陇右地势平坦,适合大面积屯田采粮!
汉军占领陇右后,就可以不需要再从蜀地跋山涉水的运送粮食!可以大大的节约人力、物力、财力。
1、不能派出很多兵马,因为人多会被魏国发现。
但是派出的人又不能少,因为长安乃是一座雄伟大城。
2、长安乃是曹魏西部屏障的中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况且,长安距离洛阳实在太近。洛阳又是曹魏的首都,城内护卫兵马肯定众多。
如果诸葛亮派出的军队一时之间攻不下长安,那么一旦曹魏派出两路援军,一路直扑长安解围,一路直取子午谷断绝汉军退路。那么兵出子午谷计划等于就是送死!
太守跑了,起码还有都尉在吧,都尉跑了,起码还有
监御史在吧,总不可能长安最高三大长官都是窝囊废吧!何况中国每代皇朝对
地方长官都规定有守土之责。
长安城乃是一座大城,是曹魏王朝仅次于首都洛阳的一座大城!长安城内怎么会没有贤良之才,先不谈贤良之才的能力有多高,但起码能将长安守上一个半月的人才总是有的吧!
以长安的地位之高、重要之大、人口之多、防御之强,
夏侯懋即便是愚蠢如猪,也绝对不会弃城而逃,因为很简单,守都没有守就逃,下场必死无疑。而且夏侯懋也肯定清楚(如果他这点都不清楚,曹魏也不会派他做长安太守),长安距离洛阳很近。只要坚守不战,等待援军,必然会胜利。
诸葛亮选择先取陇右的确是一个正确的方法,因为第一次北伐,基本上已经占领了陇右的绝大部分城池。
如果马谡守住了街亭,那么陇右其余城池根本抵挡不住蜀军。只要再攻下郿县,就可以直接攻占陇西!那么,诸葛亮的北伐之战可以说是获得胜利了!
争议二:北伐是否拖垮了蜀国
在诸葛亮七年5次北伐中,兵力损失比较小,损失的主要是粮食等物资以及因此产生的
民心向背(
凝聚力下降、厌战等,但民众对诸葛亮的崇敬和对蜀汉政权的
向心力未减弱)。
“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更不用说蜀汉相对于魏国来说国力弱小,想要对魏国有足够威胁必定要全力而动,而在“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古代环境
中会对普通百姓产生严重的负担。
明成祖
朱棣14年5次北伐,在第四次北伐时,便有部分地区因为战争
税负过重而造反,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毫无疑问,北伐给蜀汉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但是若因此便说北伐拖垮了蜀汉,无疑很不公平,在诸葛亮死后,经过多年休养生息,耗损的元气已经恢复。
蜀国灭亡的原因,主要在于后继无人,诸葛亮之后,
蒋琬尚可,再之后就不行了,
费祎一心只保境安民,不再对魏国用兵,
姜维则是恰恰相反,自费祎死后,连年征战,蜀汉内政无人治理,国力大不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