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卡菌病为诺卡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传染病,多数为亚急性或慢性化脓性,少数为肉芽肿性疾病。可侵袭皮肤和内脏,以肺部和中枢神经系统较常见。诺卡菌病并不常见,但分布于世界各地,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中年以后为多见,男性约为女性的2倍。淋巴网状系统恶性疾病、器官移植、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均为好发因素,但约一半患者并无预先存在的疾病。本病已被认为是晚期艾滋病患者的一种机会性感染。
病因
诺卡菌属共百余种,广布于土壤,大多为需氧菌。多数为腐物寄生性的非病原,不属于人体正常菌群,故不呈内源性感染。对人致病的主要有3种:星形诺卡菌、豚鼠诺卡菌和巴西诺卡菌。以星形诺卡菌和巴西诺卡菌多见,后者致病力强,可引起暴发流行。
临床表现
诺卡菌侵袭皮肤和内脏,发生局部和全身感染,引起多种临床表现。
1.肺部感染
即肺诺卡菌病,部分病例侵袭肺部,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表现为小叶性或大叶性肺炎,以后趋向于慢性病程,可类似肺结核病表现。咳嗽,开始为干咳,无痰,继而产生黏脓性痰,也可在痰中带血;若有空洞形成,可有大量咯血。常伴有发热、盗汗、胸痛、消瘦、全身不适,体温在38℃~40℃之间。累及胸膜可发生胸膜增厚、胸腔积液或脓胸,窦道可以穿透胸壁,也可以伸展到整个腹腔内脏,继而引起血源播散。胸部X线表现多种多样,无特异性。如肺段或肺叶浸润性病变,厚壁空洞,坏死性肺炎,大叶性肺炎,单发或多发性肺脓肿,孤立性或多发性结节,胸腔积液,支气管胸膜瘘等,亦可表现为肺内粟粒性阴影,但较为少见。
2.脑部感染
即脑诺卡菌病,1/3病例有中枢神经系统受侵袭,多由肺部病灶迁徙而来,少数亦可为原发性。侵袭脑膜引起脑膜炎,侵袭脑实质形成多发性脓肿,亦可以相互融合成大的脓肿。出现脑膜刺激症状或脑占位性病变,可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不规则发热、乏力、抽搐、麻木、偏瘫、颈项强直、视力障碍、神志不清、视盘水肿、瘀血、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等表现。
3.播散性感染
播散性诺卡菌病常由肺部病变开始血行播散到全身。肾脏是继脑以后较常见受累的部位,同时可发生心内膜炎、心肌炎和心包炎。肝、脾、肾上腺、胃肠、淋巴结以及肋骨、股骨、椎骨、骨盆和关节亦可受累。而胰腺、甲状腺、眼、耳、脊髓、垂体、膀胱受累较为少见。
4.皮肤感染
皮肤诺卡菌病常由植物损伤皮肤后引起病原菌侵入而发病,亦可由肺部病变扩展而来。可呈链状排列的皮下结节群出现于臂部,表现为孢子丝菌病样诺卡菌病,也可表现为脓肿及慢性瘘管或疣状损害,类似皮肤结核,部分患者可发生广泛的水疱性皮疹,部分患者可发生坏疽性皮肤诺卡菌病,其表现开始为疼痛的皮下结节,表面皮肤潮红,以后迅速扩展并溃破,溃疡边缘不规则,并向内陷入,溃疡表面有黏滞的黄白色脓液。
检查
1.直接镜检
取痰、脓液、脑脊液、组织块等进行病原菌检查,先经消化,再离心集菌即可制片做直接镜检,革兰染色可见细长、弯曲有分支的菌丝。
2.细菌培养
取材接种于不含抗生素的培养基中,在有氧条件下培养。根据菌落特征,结合生化特点来进行鉴别。
3.组织病理检查
组织存在化脓性肉芽肿性炎症,中央可见颗粒,有时周围存在茵鞘,其外绕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异物巨细胞及浆细胞浸润,血管及其周围有增生现象。可见革兰染色阳性的细长分支菌丝。
4.影像检查
X线检查或其他影像检查发现的局部病变。
诊断
依据实验室检查可以作出诊断。
治疗
1.局部治疗
皮肤脓肿、脑脓肿、脓胸等,可辅以切开排脓及切除坏死组织。
2.药物治疗
首选磺胺类药物。常用磺胺嘧啶,至少用到全部症状和体征消失6周以后。有迁徙性脓肿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连续治疗1年,以防止潜在病变复发。联合甲氧苄啶(TMP)可提高疗效。其他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噻唑(ST),亦有良好疗效。也可将磺胺类药物与氨苄青霉素联合使用。若对磺胺类过敏或出现难治性感染,可用丁胺卡那霉素、四环素、亚胺培南、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急性期可加用链霉素。脑部感染者可加用环丝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