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月律师(1601-1679年),即释读体,字见月,明代高僧,宝华律宗第二代祖师,亦即中兴律宗的一代宗师。俗姓许,名冲霄,云南楚雄府人,祖籍句容人,其先人从军云南,因功封世袭指挥使,而于楚雄为家。14岁父母双亡。少好游,曾到金沙江,甸尾等地,因羡慕赤松子,遂出家当道士,后舍道入佛。32岁从宝洪山亮如法师剃度,法名读体。明崇祯九年(1636)年到镇江海潮庵,第二年从三昧受具足戒,继而随三昧传戒诸方,开始阅读律藏,为各方所推重。
传略
读体,号见月,是明末清初重兴律宗的巨匠,世称见月律师。俗姓许,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三月三日生于云南楚雄,其母梦梵僧入室,寤而生师。律师十四岁时。不幸双亲相继而逝,其二弟幼小,二人苦失所依。其伯父膝下无子,怜之恩育教诲。师擅绘画,因效写大士像,被称为小吴道子。崇祯元年(1628)伯父去世,他信了道教,后来有老僧送他一部《华严经》,阅至《世主妙严品》,翻然有悟,即决心舍道入佛。崇祯五年(1632)三十二岁从宝洪山亮如剃度,法名读体。
他自崇祯六年(1633)起,离滇经贵州至湖南宝庆五台庵,参颛愚(观衡)。礼别后游庐山,又渡江至黄梅破头山、潜山等道场,遍礼三昧律师重修的诸祖庭。顺流朝礼青阳九华山,至南京报恩寺,闻三昧在五台传戒,北上参礼。但他这时因衣钵萧条,未能受戒。暂住塔院寺,阅《楞严义海》。崇祯九年(1636)离五台南行,到了镇江。第二年(1637)四月才于镇江海潮庵从三昧受了具足戒。从此以后,随侍三昧传戒诸方,开始阅读律藏,为各方所推重。
崇祯十二年(1639),三昧应请入南京宝华山,擢用他为监院,并为众讲戒。清顺治二年(1645)三昧将示寂,嘱他继任法席。从此以后,他住持宝华山三十余年,重建殿阁,筑石戒坛,定制每年春冬传戒,结夏安居,寺规整肃,成为各方的模范。他治事之暇,即从事著述,对于近世律学的重兴,起了一定的作用。顺治三年(1646),清兵借口‘华山通贼’,派兵围寺,捕去许多僧众。他以至诚无畏的精神从容应付,使华山转危为安。他圆寂前数年,应弟子请,曾自撰《一梦漫言》,追述行脚时事和他一生为法奋斗的历史。康熙十八年(1679)正月二十二日示寂于宝华山,世寿七十九,僧腊四十八。御史李模为撰《见月大师塔铭》,方咸享、尤侗各撰《见月和尚传》,都非常推崇他。
见月戒行精严,护法能干。三昧曾对人说:今日道场魔事不兴,则不显见月的才能。这是我在这一戒期中的收获。可见三昧对他的器重。三昧令他继任华山住持时,他无法固辞,认为要整顿佛门,应该建立规制,革除弊端,按照制度办事。于是提出十条规约,要求全寺僧众共遵。后来华山宗风闻名于全国,应归功于他所建立的制度。弘一跋《一梦漫言》说:‘师一生接人行事,皆威胜于恩,或有疑其严厉太过未近人情者;然末世善知识多无刚骨,同流合污,犹谓权巧方便、慈悲顺俗以自文饰;师之言行正是对症良药’(《佛学丛刊》第一辑)。
见月禀性正直,规过无隐。他的生平作事,力求依照律仪。顺治七年(1650)蕅益重治《毗尼事义集要》成,致书见月说:‘律学之□,将及千载。义净、怀素二师既殁,能知开遮持犯,轻重缓急者,绝无其人。……闻座下奋金刚志,秉智慧炬,革弊遵古,喜而不寐。冀获良晤,尽献片长,以益明圣。’可见对他推重的情形。天童木陈(道忞)在清初望重朝野,目空一切;但他撰《见翁法兄华山大和尚七十寿序》(《宝华山志》卷十一),对于见月秉承佛制整饬僧纪的业绩也表示极大敬意。
他的著述有《毗尼止持会集》十六卷、《毗尼作持续释》十五卷、《传戒正范》四卷、《
毗尼日用切要》一卷、《沙弥尼律仪要略》一卷(以上五种均收于《续藏》,前三种于乾隆二年由福聚奏请入藏),《薙度正范》、《僧行规则》、《三归,五、八戒正范》、《黑白布萨》、《出幽冥戒》、《大乘玄义》、《药师忏法》等各一卷。
见月弘戒数十年,戒弟子以数万计,法嗣亦有数十人。《南山宗统》卷五记载他的法嗣有:定庵基、宜洁玉等六十八人。定庵德基继席华山,著有《羯磨会释》十四卷、《毗尼关要》十六卷、《毗尼关要事义》一卷(后两种收入《续藏》)、《比丘尼律本会义》十二卷,又尝辑《宝华山志》十二卷未行世(今本《宝华山志》十五卷,系刘名芳纂修,福聚参校)。宜洁书玉别号佛庵,自华山分住杭州昭庆寺,重振戒坛。著有《梵网经菩萨戒初津》八卷、《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二卷、《
沙弥律仪要略述义》二卷、《二部僧授戒仪式》二卷、《羯磨仪式》二卷(以上俱收入《续藏》)。清守一的《诸家宗派》中南山律派,以道宣律师为第一世,十三传至金陵古林庵慧云如馨。馨传三昧寂光,为宝华山第一代。自‘如’字起演派五十六字,传至浩净发圆为第十六世(蒋维乔:《中国佛教史》卷四)。其中第七世文海福聚分灯于北京,为法源寺第一代律祖,清代中叶以后颇隆盛。(林子青)
年谱
甲戌九月,依《一梦漫言》及别传摭录,惟举梗概,未能详耳。《漫言》上卷自记年岁数处,可为依据。今编年谱,准此推衍。下卷谓顺治七年五十岁者,或有舛误,以彼后贤改订焉。晋水尊胜院沙门亡言。明万历三十年,壬寅,一岁
是年三月三日师生。师姓许氏,名冲霄,云南楚雄府人。旧籍江南句容。远祖某,于明洪武时,从军开滇黔,以功世袭指挥,遂家焉。父酳昌,母吴氏,梦梵僧入室,寤而生师。
是年,古心律祖六十二岁,三昧律师二十三岁,颛愚大师二十四岁,蕅益大师四岁。
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十四岁
双亲相继弃世,二弟幼小,由伯恩育教诲。伯父年老无子,欲使师袭职为指挥,师不屑也。师善绘大士像。是年十一月,古心律祖示寂。
天启六年,丙寅,二十五岁
性好游览,往金沙江,遇萧暗初。同往浪穹,晤杨绍先,居萧园。
天启七年,丁卯,二十六岁
崇祯元年,戊辰,二十七岁
十二月闻伯父逝,发心出家,易道士服,更名曰真元,号还极。除夕夜,梦为僧形,自思后必为僧。
崇祯二年,己巳,二十八岁
仍居萧园。
崇祯三年,庚午,二十九岁
正月往三营,主龙华会坛,斋僧每日千余人。始晤成拙,由是以为僧友。会将毕,仍返浪穹。
崇祯四年,辛未,三十岁
三月移居剑川州赤岩书室。六月获读《华严经》,急欲披剃为僧。八月朝鸡足山,九月到落马。
崇祯五年,壬申,三十一岁
十月依亮如老法师披剃,名读体,号绍如。成拙来。
崇祯六年,癸酉,三十二岁
正月往鹤庆府,四月离师,往参三昧和尚受戒,与成拙同行。十月至湖广武冈州止水庵,过冬。
崇祯七年,甲戌,三十三岁
四月往宝庆府,参颛大师,深蒙奖励,诫勉当效大师操履。冬到南京,往山学楞严咒。
崇祯八年,乙亥,三十四岁
三月到五台,始见三昧和尚,遂至塔院寺过冬。
崇祯九年,丙子,三十五岁
七月离五台,改号见月。九月到江南,住镇江甘露寺过冬。
崇祯十年,丁丑,三十六岁
二月到海潮庵,四月依三昧和尚受戒,八月任西堂,始阅律。
崇祯十一年,戊寅,三十七岁
熏教授师授紫衣。是冬,熏师示寂。
崇祯十二年,己卯,三十八岁
正月侍三昧和尚返石塔庵,至龙潭,阻风三日,和尚登华山,发愿重兴。三月始任教授。四月和尚入华山,嘱任监院。九月成拙到华山受戒。
崇祯十三年,庚辰,三十九岁
四月因达照师瞋怨,下山,往无锡,旋归华山。
崇祯十四年,辛巳,四十岁
华山寺宇,方向未合,故尔常住不兴,乃改向移转。卸瓦运砖,一一莫不以身先之。
崇祯十五年,壬午,四十一岁
因前殿香灯行非法事,众皆云可恕,师下山。十月往黄山。
崇祯十六年,癸未,四十二岁
三月返华山。
崇祯十七年,甲申,四十三岁
弘光元年,乙酉,四十四岁
在嘉兴募资,欲为和尚建寿塔。六月和尚疾,和尚归华山。闰六月四日和尚示寂,嘱继法席。立十约,大众不悦。十月集众告白,将遵制行法,三日后,达照师辞当家,香师他往,诸同戒皆散,旧执事等十去八九,惟百余同志奋发协助,愿共持戒。
清顺治三年,丙戌,四十五岁
始行安居。八月清兵围寺,尽提僧往,翌日放回。
顺治四年,丁亥,四十六岁
顺治五年,戊子,四十七岁
顺治六年,己丑,四十八岁
二月达照师之徒,有一二人故侮僧规,达照纵不训。师下山,欲上北五台,至滁州,遂归。
顺治七年,庚寅,四十九岁
四月觅心师争居方丈,师下山,往宁国,七月归山。
是夏蕅益大师《重治毗尼事义集要》成,并予师书,赞叹弘律。
顺治八年,辛卯,五十岁
顺治九年,壬辰,五十一岁
顺治十年,癸巳,五十二岁
八月行般舟三昧九旬。
顺治十一年,甲午,五十三岁
顺治十二年,乙未,五十四岁
是秋,复修般舟三昧九旬。
康熙四年,乙巳,六十四岁
是夏,《毗尼作持续释》刊行。师所撰述,尚有《大乘玄义》、《毗尼止持会集》、《黑白布萨》、《传戒正范》及《僧行轨则》等。
康熙十三年,甲寅,七十三岁
撰《一梦漫言》。
康熙十七年,戊午,七十七岁
岁晚示微疾。
康熙十八年,己未,七十八岁
正月既望,力疾起视,诫弟子曰:勿进汤药,更七日行矣。至期端趺而化,即正月二十日也。寿七十八岁,别传作七十九岁,腊四十八。荼毗,得五色舍利。
附录:古心律师、三昧律师略传
释如馨,字古心,姓杨氏,溧水人也。少即信佛。年四十一乃剃染,步礼五台,乞文殊授戒。见一老妪,形枯发白,授敝伽黎,竟去。顷复呼曰:比丘比丘,文殊在兹。馨方惊愕,已失所在,如梦初觉,顿悟戒旨。尔后南旋,中兴戒法,人咸谓优波离再世。明神宗复延至五台,为开皇坛说戒。敷座之日,祥云盘空,帝心悦豫,赐号慧云律师。以万历四十三年示寂。帝命图其遗像,供于大内,并题赞曰:瞻其貌,知其人,入三昧,绝六尘,昔波离,今古心。元季以来,律学荒芜,及馨乃复弘扬,世称中兴律祖云。
释寂光,字三昧,姓钱氏,广陵人也。年二十一出家。初从雪浪习贤首教观。后依古心受戒,遂精毗尼,弘传诸方,如《一梦漫言》记载,学者可披寻焉。
——《宝华山见月律师年谱摭要》弘一大师撰
生平
由道入佛
读体见月律师,俗姓许,名冲霄。云南楚雄人。生于明代万历十九年(1602)。在他刚满十四岁那年,父母不幸相继去世。伯父遂将他与小弟一同收养。
见月师年轻时
擅长绘画,特别喜欢画观音像,因此而小有名气,人称小吴道子。
二十五岁那年,他往金沙江一带游览,偶遇旧友-浪穹县文学士萧闇初。受萧友邀请而住其家一年多。
一天,他正同几位好友相聚萧家花园内饮酒赏花,谈笑间忽接家书,知伯父已于古稀之年逝世。顿时神惊酒醒,泪如泉涌。他本来一向不信佛、道,此刻却突然生起要出家修行之念。当场即对众友说:“我这个不孝子,父母恩未报,伯父恩未酬,大逆之罪难逃。决定出家忏罪报恩。今天就与各位告别。”众友闻此言均愕然。好友萧闇初说:“你一天不能无酒,怎能出家茹素。如果真要出家,也不须到别处,我即将此园奉施。”杨绍光友也说:“萧兄既施园,你的日常生活所需都包在我身上,并送一个家童侍候你。”见月师很感激二位好友的成全,从此就安顿在萧家园中辞友修行。
一天,他往二十里外的一座道观拜访,见香案上供有《皇经》一部。即向老道士求请回园中奉读。老道说:“你又不是道士,怎可以擅言请经?”听老道如此说,见月师毫不犹豫地脱下俗服,换上道袍。老道赞赏地说:“看来你是真出家,可以请经回去。”
见月师将《皇经》请回后,供奉礼拜。并自取名“真元”,号“还极”……这一年的腊月三十日,见月师书玉皇牌位供养,至诚称号礼拜直到半夜,终于神倦。不知不觉伏地跪眠,梦见万里无云的蓝天,一轮红日高照。他独自走到一大佛寺,只见殿台高广,红墙环围,寺中松柏苍翠,寺旁有一扇门,可以见到无数圆顶方袍僧人跏趺而坐。他欢喜欲进,只恨门坎太高不能跨入,再三努力,忽然超越而进。奇怪的是一进此门后,自己已是僧人形象。僧众前面有一身着红色袈裟的老僧坐高台上,向他微笑示意上前。于是急步趋前,老僧持佛经一卷说:“你为众僧讲。”他接经后即对众僧宣讲……。忽然惊醒,浑身流汗。回忆梦中境界,自思以后定为僧。
从此仍然跪诵《皇经》一日,礼拜忏罪一周以作恒课。每次回向时,无不悲咽含泪,难以自持……凡有来园中随喜者,见他从前俗气顿消,真实修行不懈,都赞叹不已。受其感召,有的人发愿长素,有的立意脱俗修行。方圆百里之内,无人不知萧园还极道人。
距浪穹县城八十里外的三营镇有一佛寺——大觉寺。崇祯三年春开始启建龙华会,见月师也前往随喜。住持僧云关师以及各会首一致恳请他主坛。见月师再三推辞,无奈众意难违,只得勉力承当。他提议此大会必以斋僧为首务。为筹办斋粮,见月师亲自与本地护法一道遍游街巷募化,劝请善信共成善事。一天时间即筹集银钱三百多两,米五百多石,接着又搭建茅房数十间,以备远道者歇息。在此期间每日赴斋的云水僧、道不下千人 ,孤寡男女、乞丐穷人等数百人。有凡俗大众赴斋时,他都开示众人礼敬三宝、深信因果、培福修善之理。听闻者皆信受奉行。人们都称赞这是当地自古以来所未曾有之盛事。
会期即将结束时,各会首、执事私下商议要置备礼物酬谢见月师(还极道人)。他得知此消息,在大会圆满的前一日,天亮以前即不辞而别,悄然返回浪穹县城萧家园中。
第二年的七月,浪穹县大寺主僧妙宗相约见月师及好友萧闇 初同朝鸡足山。八月十五到山上,宿寂光寺。他们听说狮子岩有大力、白云两位老和尚精修净业,三十年未下山。于是三人穿松林绕山径入谷登崖。到和尚静室后,见月师立即礼拜哀求两位和尚为自己披剃为僧。大力和尚详细问缘由后,同意披剃。白云和尚说:“我观此人终成大器,但恐怕出家容易则持戒不坚,因此须沿门乞化,折其我慢,验其心志,化得衣钵,再来登山披剃。”见月师闻此言后,含泪对和尚说:“弟子一一遵依所言。但登山一番,不忍空回,求和尚赐一法名,虽未剃发,先作一心僧。”大力和尚破颜微笑,赐法名“书琼”。
下鸡足山后,同月峰僧结伴而行。半个月后到落马镇,宿西山放光寺。此地人乐善好施,与他们甚为投缘,不久即化得衣钵、斋资等,见月师打算立刻返鸡足山披剃。不料,当地善信再三挽留,一时难以脱身。半个月后,本省的亮如老法师赴永昌府讲经结束经过此地,宿东山大觉寺。见月师与月峰商议,想请亮如法师剃发并随侍参学,又恐怕有违鸡足山本愿,失信于两位老和尚。月峰师说:“亮如法师是寂光法脉,你的法名也属寂光宗派,请亮如师披剃,叵论法脉仍是大力老和尚之孙系,不为失信。此事无须再犹豫。”
听月峰如此说,见月师心意已定,立刻与月峰师登东山大觉寺求披剃。到寺第二天早晨,见月师焚香恳切哀求亮如老法师。法师笑答:“我昨夜梦一僧,身着袈裟,随众无数。他对我说,发长求剃,今天有此因缘。你日后可以助我弘法利生,就取名为‘读体’,号‘绍如’”。十月初五,见月师受亮如老法师披剃,从此正式舍道为僧。
行脚求戒
见月师受披剃后即随侍亮如法师赴各地讲经弘法。一天,有几位初出家的僧人到寺听经,举止仪态,俗不可耐。亮如法师劝诫说:“出家必先受沙弥十戒,再受比丘戒。具足威仪,乃名为僧。如不受比丘戒,威仪不具,不名为僧,反有辱佛门。”见月师听了老法师这番话,有所触动。当场跪拜,请亮如法师授比丘戒。亮如法师说:“我是法师,授戒需请律师。如今三昧老和尚专弘戒律,现在江南一带。”见月师听了亮如老法师的话,即刻决定去江南受戒,并沿途参学。
明崇祯六年四月初八下午,见月师与同伴觉心、成拙等离开栖云庵,开始行脚。走了近一个月后,故乡历历在望。夜宿金蟾寺,见月师思绪翻滚,不能成眠,思双亲生前未能尽孝,伯父未能服丧,抛撇小弟在家已七年,如今行脚离家,也许便是永别。想到此不禁泪如雨下……转念又想,若以亲情难舍,日后必堕业网。既已出家,当以修行功德,回向拔济,方为真报亲恩。天明后,他遥向家乡及祖茔方向跪地叩头,哽咽心酸,足软难行。勉强走到广通县。
几天后,到曲靖府,在一古寺挂单。见月师对同行说:“我们此行不是寻常游方,只观外境,不务正修。应置罗汉灯一架,每晚轮流当值,饭罢点灯,众人围灯而坐,随各所学修行,至中夜放参。以此作为行脚的定规。”大家都赞同。
第二天出云南进入贵州地界,到普安洲,翻越关索岭,过盘江。以后的山路渐崎岖、上下险峻,突然又遇大雨,山涧急流倾泻而下,山路尽成沟渠。雨水从头淋下脚底,又兼狂风扑面,大家只得两脚横行移步。不时解开衣带,如开堤放水一般,不久人人均感寒透肌骨。见月师勉励大家:“古人参学,舍身求法,不以为苦。我们今天切莫因此雨而退心,将来也好向人说行脚……。”众人大笑,继续冒雨前行。
到大愿寺休息几天后,第二天往安庄。土路砂石凹凸不平,盘旋弯转。几天下来,见月师的鞋底洞穿、脱落。只得赤脚而行。天黑歇息时,双足肿痛,如火炙锥刺。第二天早上,仍然勉强行走,开始脚不能沾地,渐渐只好柱杖跛行,又走五六里后,不知有足,亦不觉得疼,中途又无歇处,至晚上已走过五十多里。
十月初,到湖南武冈州,宿止水庵过冬。第二年正月初五,和宜法师于梁家庵开讲《楞严经》。见月师一行即往听讲,至四月初一圆满。
半月后,见月师一行进入江西省,走德安县,到庐山。一天,行至万松庵,天色已晚,叩门借单,寺僧拒不开门。无奈,见路旁有一块大石,下面虚空有丈余宽。几人便挤进石下坐。片刻,寺僧开门出来驱赶,众人只叹与此僧无缘,各自闭目默坐……第二天东方破晓几人随路而行,到豆叶坪用早餐,黄昏时到东林寺挂单。进云水堂,只见草深数丈,墙颓瓦脱,窗牖无遮,无法安歇。中间有一无梁殿,众人入内礼佛后,扫除清洁,置蒲团于佛座两侧,打算念佛一夜,也不枉到此古莲社一回。这时,本寺当家僧出来对众人厉声诃责说:“不告执事,私自移殿,不容许在此寺歇息。”众人被驱至山门,遇一老僧留下他们吃饭、住宿。不想当家僧又来责备老僧,并用水泼湿地面,使他们不能坐卧。无法,众人只得谢过老僧而出。见月师对同伴们说:“也许我们过去世与当家僧种下不如意因,今当还报。他这是在成就我们的忍辱行,应对他作善知识想,切莫起怨恨心。”大家边说边找歇处,最后在一处古墓边以蒲团置地,静坐一夜。
几天后,至太平府,听说融悟法师在青山讲《法华经》。大家欢喜踊跃,行至青山听经。听经后,重新上路。初十日上午到达南京城,至大佛庵挂单。寺主告知本城兴善寺当家是云南人。第二天中午见月师一行往兴善寺,见僧众所食皆为虫蛀米,少盐无油。而当家僧徒眷处却都是新米,时令蔬菜。有一位当家僧的徒弟,听见他们几人云南口音,晚上便到云水堂认同乡。见月师回答:“我们是贵州人。”再不与此僧答话。过后,见月师对同行说:“我们万里而来宜依止有道德善知识,如此不为众者,宁甘淡薄,不可亲近。”寒冬将临,不便行脚。但当地规矩两人以上均不予挂单,众同伴只好分散于各寺。见月师上华山,于厨下安单。平时洗碗担水助厨,空闲学经咒。
厨下典座号“了然”,每次做饭时都私自留下一些。一天,见月师背咒以后回厨下,典座专留一碗米饭请他吃,见月师问:“大众都吃粥,此饭何来?”典座大怒说:“我好意留给你,反来质问我!”见月师说:“大丈夫岂能用不明之食”。说罢,起身出外,不回厨下。
见月师下华山后,于途中巧遇成拙师。二人同行,三月初一至长城口,过龙泉关,到五台山塔院寺挂单。在塔院寺,见月师除上殿佛事外,专心阅《楞严义海》。成拙师自愿挑水、做杂活,闲时专读《法华经》。在此期间二人口无杂语,足不散行,每天读经至深夜。一天,见月师对成拙说:“我俩每晚读经至深夜,影响他人睡眠,不如到大殿琉璃灯下,既安静又不扰人。”于是二人从此于大殿读经。五台山的春秋季仍寒冷,更何况是冬夜。二人仅穿单衣,手捧经卷,站立灯下,用功时忘乎所以,到夜深掩卷休息时,手指不能曲,脚冷硬不能移,通身战抖,寒彻肺腑。尽管如此,二人行愿反而更坚。
第二年四月初八,见月师离五台山。七月十九到保定府罗睺寺住宿,午后与同行六人往一树林散步,忽被蜂拥而至的难民及乱兵冲散。最后只有觉心师相随。二人不能再回宿处,只得向南疾行。一天,歇在一处荒坟古树下,二人又饥又累,无住家投宿。见月师对觉心说:“自云南出发至今往返两万多里,徒劳跋涉,志愿未成,想当初披剃师赐我法号‘绍如’,以绍兴如来大业相勉,而今一事无成,惭愧至极。我的法名‘读体’乃读教而明法身理体之意,如因指见月。我今天决定将‘绍如’法号改为‘见月’……。
九月初,二人到江南瓜洲,又渡江到达甘露寺,受到当家平素师热情接待,并为二人置办衣单。第二年元旦后,二人离甘露寺往天童参禅,平素师为二人置办行李外,又赠路费银两。
二月初三,两人到丹阳县桥头搭渡船时,行李被人偷走。到海会寺后,听两位游方僧说,三昧老和尚已出北京,受丹徒县海潮庵之请,于该寺二月初八起期授戒。二人听后大喜,次日早晨即返海潮庵。到庵后才知道,两人所携路费二两五钱银只够一人受戒的衣钵费用。于是,决定见月师去受戒,觉心师入行堂寮。
新戒堂引礼师号“耳圆”,他对见月师既无行李又不请律本学习,只是终日默坐,很不满意。因此,凡有后来求戒者入堂,都叫见月师靠边让位,如此十几次之多,同戒者都为之抱不平。见月师却毫无怨言,只作游戏想。到了受戒者轮留背诵《毗尼日用》那一天,引礼师故意将见月的名字列入第一位,不料,见月师在教授师前朗声背诵,犹泻瓶水,将《毗尼日用》从头至尾一字不漏背完。教授师很惊讶地问:“你不读戒本,每天只是静坐,怎么背得如此纯熟?”见月师答:“因为无钱请律本,所以只得默坐,静听左右戒兄读,因此记得。”此戒期中,香雪阿闍黎讲《梵网经》,四大班首轮流复讲。首座师举荐见月师讲,听讲者对见月师的讲解均交口称赞,大和尚与二法师都十分欣喜。大和尚赐予他被褥衣履,并施觉心师衣钵,准许入堂受戒。
受戒后,香雪师叫见月师及同戒去请大和尚改法名,以便常随侍左右。众同戒依言,争先恐后往方丈室,礼拜和尚求改法名。唯独见月师退居最后。他顶礼大和尚后说:“我因披剃师度方得出家,并蒙他指示离云南才得以向和尚求受大戒,若无披剃师,既不能出家,也不能受戒为僧,恳请大和尚慈允,仍叫我旧法名,以使我不忘根本。同时弟子也愿终身常侍大和尚座前。”大和尚说:“我当初受戒时,诸上座也劝我求律祖改法名,我也是不敢忘本。如今已弘戒三十多年,今天才见到同我存一心者,做善知识惟重行德,不在乎叫什么名号,允许你仍用旧法名。”
见月师与众同戒随侍三昧大和尚往泰兴县毗尼庵弘戒。教授师向大和尚推荐见月师任教诫西堂,总理各堂戒事。见月师白天认真负责总理各堂戒规,晚上专心读各部律本。有时读到古奥难解处,无人请问,即礼拜祈祷佛菩萨乞求开解。礼罢小坐片刻,再展卷重读即豁然开朗,凡有滞碍处皆化解无余。
十月十五日,南京报恩寺开戒,见月师仍任西堂。
第二年四月十五日,三昧大和尚受请住持华山道场,点名由见月师任监院。
崇祯十四年七月,三昧和尚为复兴华山道场,决定修建殿堂,将寺门改向。工程繁重,事务杂乱,见月师虽任教授师仍与大众同劳动,亲自卸瓦运砖,以身作则。
弘光元年六月初一,三昧大和尚对侍者说:“初四巳时我取涅盘。”接着命侍者鸣槌集合大众于方丈室,大和尚郑重宣布:“华山法席,见月可以继承。”当场将紫衣、戒本付予见月师。初四,大众齐聚方丈室,三昧大和尚淋浴后结跏趺坐,在众人念佛声中微笑而逝。
华山领众
见月师接三昧和尚衣钵住持华山后,首先制定了十条规约,对大众宣布:
第一,鉴于诸方古刹,自立房头,不择道品,泛滥剃度。华山为杜绝房头之患,惟以袈裟法亲同居,今后誓不披剃一人。
第二,常见丛林中攒单养老,不肯修行,使各施主、护法讥讽。华山革此陋习,即使老年修行者亦不攒单资,随缘共住。
第三、华山不安一化主,不散一缘簿,道粮任其自来。
第四、过去诸方长老、方丈独设小灶、私收礼品,未能与大众同甘共苦。今后无论何人,三时粥饭随堂,一切礼品入库。
第五、诸方堂头私收供养,待客款项出于常住。今后华山革此弊端,凡是施主一切供养总归常住所有,不得私用。
第六、今后华山传戒,来者不需攒单,去者不给化疏。不将传戒作贸易,淡薄随时,清净传戒。
第七,革除各寮房内聚坐杂谈,空消岁月之风气。若有来客、道友探访,一律请到客堂相待。
第八、革除过去往俗家吊贺、送礼之风。只要依律行持,相信各方檀越自然谅解。
第九、今后居华山者不论担任何职,一律出坡劳作,有病则不勉强,到老方可歇息。
第十、华山同修大众,都应遵佛制,去修饰,不着丝绸,不穿俗服,三衣不离,过午不食,彼此策进。
十条规约一出,大众各有议论。达照师说“其他各条暂且不论,只是不安化主一条,恐日后有断粮之虞。”见月师说:“我虽初任方丈,但誓不以诸方热闹门庭为例,宁可效仿古人操履模式。”达照师听此语,叹息而出。
不几天,见月师的同戒十几人纷纷星散下山,旧执事辞职者十有八九。最后仅剩下一百多同志,奋发协助,愿与见月师在华山共持戒修行。
顺治三年四月初,虽然当地土匪作乱,人心不宁,见月师仍然决定依律结夏安居。五月二十日天亮,匪首张秀峰领一百多人拥入寺院。见月师有理有节与之周旋。几天后土匪撤离,但以后仍不时来寺骚扰,施主不敢上山送粮,每天仅喝稀粥,少油无盐,大众心神不安。见月师对众人说:“安居才刚刚开始,大家切莫怖退,以后凡有官兵、土匪上山来,由我独自向前应酬,不劳大众操心。”听此言后,人心安定,继续精修……。
七月十五日自恣日,大众集聚方丈室,结夏安居圆满结束。西堂愿云公当场作安居解制诗一首以示庆志。
顺治七年,见月师五十岁,当时华山道场日见兴盛,诸刹耆宿相敬而临,四方檀供不募而至。在此顺境下,见月师受戒时的尊证觅心师欲争做方丈。四月十五日早上,见月师鸣鼓集众于方丈室,并亲自去请来觅心师,然后对大众说:“自古方丈请有德者担任,我德浅不堪任此位,今对大众宣布,此山方丈由觅心师任。”说完即将常住银钱、帐目当场交接清楚。
十七日,见月师到三昧大和尚灵塔前上供拜别,并对众人说:“律中有遇违缘听许迁移安居之说,因此我明早往宁国府长生会安居。”第二天早上,副寺履中师送银三十两给见月师作路费,见月师笑而不接。履中师说:“这是和尚的香仪,非供众物。”见月师说:“银钱我已全部交出,一交俱交,何容分别。”拒不接受,空手下山。
见月师下华山后,山中再不象如法如律道场,大众陆续下山。不久,库房空虚,银钱俱无,粮食仅存数石。后来,当地大护法陈旻昭居士进山礼佛,见此情景,恸哭着对大众说:“见月和尚离华山后,丛林顿时衰败至此。我为护法,必先护僧,一定要将和尚接回。”
七月二十一日,陈护法亲自赶往宣城宁国府,接见月师回山。第二天觉浪和尚也同诸护法一同来送。到范家场时天已全黑,村民听说见月师回山,男女老幼纷纷手执火把相送,亮如白日,觉浪和尚大笑:“奇哉!见月公住山感化如此,真是法道大兴之兆啊!”
见月师回山后,上山求戒者不断增加。虽山中生活清苦,大家都不愿离开他往。从顺治八年开始,每逢冬夏,内外大众共聚一堂,七天七夜念佛不断,仍是吃粥结午,七月十五自咨日,依经供 盂兰盆,随其所有,普散大众,以报父母深恩,以此定为常规。
顺治九年,江南一带大旱兼虫灾,田地寸草无生。附近村庄的饥民男女老幼数百人蜂拥上山乞食,众僧尽量减少自己口粮以救济。一天中午,上山人数量最多时竟将整座寺院殿堂挤满。见月师对大家说:“你们今日不得已而登山,都因过去生不信三宝,悭贪不施贫苦,所以感得此苦报。今天我代表众僧,施予每人三文钱,然后每人再还施我一钱,都要口中念佛,双手奉施。以此为你们种植供僧福田,将来离贫得福。”大家频频点头,当下佛号声声,响彻殿宇。然后,众僧扫尽仓库中最后一粒米煮饭施饥民。这样,常住已无隔夜粮,第二天早上只能烧白开水过堂。到晚上,江宁黄君辅居士及时送米十石上山,方解决困难。
顺治十年二月中旬,年近五十的比丘尼心闻师同徒弟共十人从汉阳乘船而来,登华山学戒,乞求安居三月。并供米六十石,银二十两。见月师见她们诚意真切,便同意安居。但是,临设斋日,十比丘尼却不肯入堂礼拜大僧。见月师对她们说:“你们发心远道而来学戒,为何不进斋堂礼僧。律制比丘尼纵然百岁,也应当礼初夏比丘。今天你们自大慢僧,非学戒者。”心闻尼师说:“我们在汉阳,往善知识处设斋,方丈皆以客礼相待,并不要求我们礼拜。”见月师说:“他这样贪图利养,败坏法门,凡见有因缘尼,敬如生母,以望更得厚供,是狮子虫,非真善知识,我们华山道场虽淡薄,宁绝粮断餐,也不敢违制邀利,今天所设之斋,作常住用,以银钱还给你们,米在下院,你们担走。”心闻尼师闻言,面露愠色,接过银两,领徒弟从后山而下。三天后,心闻尼师又领徒弟再次上山,一齐跪在方丈室外,悔泪横流。对见月师忏悔说:“我们过去在汉阳时,一向如此蒙昧,并非故意,自大慢僧,恳请和尚慈悲,接受我们忏悔。从今以后,所有言教,一概遵从不违。”山上众执事、班首等也同时跪下代求,见月和尚慈悲接受众尼忏悔 ,安排她们在鹿山庄结界安居,并指定阿阇黎半月后对众尼教诫。由此,见月师撰集《教诫比丘尼正范》一卷流通。
八月初的一天,后堂会一师阅《般舟三昧经》后对见月师说:“般舟三昧是净业要宗,最属难行……”见月师说:“我过去曾在北五台听善知识开导此法,须不坐卧,立行三月。后来阅藏,知南山道宣律祖常修此三昧,以后行者渐少。我想,只要舍得此一身自然行得。”当即决定修此般舟三昧。从八月二十日开始入方丈室闭关至十一月二十一日出关。两年之后的秋季,见月师再修般舟三昧三个月。
康熙四年,见月老人六十四岁。这一年夏天撰述《毗尼作持续释》并刊印流通。另外,尚有《大乘玄义》、《毗尼止持会集》、《黑白布萨》、《传戒正范》、《僧行轨则》等着述。
康熙十七年年底,见月老人示微疾。第二年正月十三日,老人对弟子说:“不要再送汤药,我七天后即行。”七天后,即正月二十日,见月老人结跏趺坐,安详而化。世寿七十八岁,僧腊四十八。荼毗后得五色舍利无数。
——宋名剑《见月律师行履略记》
评价
见月律师是明朝的一代高僧,
弘一大师曾云:“师之一生接人行事,皆威胜于恩。”纵观师之来历与常人有所不同,师为法行脚之事迹,可谓是:“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之见证,是再来人也。
见月律师弘戒数十年,戒弟子以数万计,法嗣亦数十人,近世律宗之重兴,至读体集大成,法席之盛,近古以来未有,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也较为显著。
“析义释文,口若悬河,座下千人,罔不叹服”——(《中国佛教史》)
墓塔
见月律师墓塔在隆昌寺西北方,有石阶可攀,最外层为乱石垒成,墓园地面有条形青石铺砌。石冢为环形结构,墓塔由三块巨石垒成,高约2米,上下石宽为1-1.3米,上刻莲瓣纹,中间之石宽为0.56米,上刻“传南山宗中兴止作宝华第二代见月律师塔”,塔顶有一石顶,圆如大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