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阅世六十年》是何氏一字一句回忆亲撰,内中并附有私人信札和学术评估密件,详述过去六十多年“读史阅世”的心得体会,反映出早辈留学海外的青年知识分子探求学问、开拓思想、融合中西文化的学思历程,也是近现代教育史、学术史辉煌的一页,实有传世意义。
由于近十余年主要研究对像是先秦思想中若干困惑学人两千多年之久的难题,本书的写作不得不时断时续,所以书中各章的形式和组织未能一律。为了多向读者提供第一性的“史料”,有些篇章在正文之后另加“专忆”或“附录”,甚至“专忆”之后再加附录。例如第一章“家世与父教”正文之后,就是既有“专忆”又有“附录”。“专忆1:何家的两根砥柱”用意在叙述并分析
金华何氏一家(族)四房之中,即使是事业上最成功者,对族人真能提携资助的能力还是有一定限度的。紧接着再以此“专忆”用在“附录”里作为一个第一性的实例,以加强检讨近十余年来西方研究传统
中国社会、家族和
科举制度的主要学人对家族功能过分的夸大、对科举制度促进社会血液循环功能过分负面看法的错误。作为一部学术回忆,本书决不躲避学术上的重要争论。
这部学术回忆“上篇”国内之部与“下篇”海外之部,内容及写法颇有不同。主要是因为“上篇”代表个人学思历程中的“承受(receptive)”阶段,而“下篇”代表“学成”之后对史学知识的“奉献(contributive)”时期。由于
中国大陆教育政策和制度革命性的改变,“上篇”回忆和评估的重点──前世纪三、四十年代
清华及联大兼容并包、自由思辨的学风,留学考试专科及英文写作要求的水平等等──目的都在探索提供“标准”,以备华语世界今后发展通识教育的参考。
年代上,“下篇”涵盖过去半个多世纪。开头两章详述
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工作的每个阶段,特别注重博士最后科目(英国史、
西欧史)口试中长达两小时的问答。这是因为这种一向被公认是博士候选人最“难”的一关,不仅最足反映知识承受的深广度,而且是
胡适以降几代人文社科留学生从未谈及的要目。其余诸篇章性质大致相同,都在陈述教学、选校、攻治
中国史上一系列重要课题的经过与成果。但“下篇”决不是传统式的学术编年;相反地,穿插了不少有关不同校风、校际竞争、个人专业内外的学术交游和论辩等等,正是为了避免学术编年的单调和枯燥。
2013年08月,该图书获得由中国版协国际合作出版工作委员会、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参考杂志社联合评选的“第十二届引进版社科类优秀图书奖”。
何炳棣,
浙江金华人,1917年生于
天津,1934年就读
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从蒋廷黻、刘崇铉、雷海宗、
陈寅恪及
冯友兰等名教授学习。1938年大学毕业,旋前往大后方
云南,任
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助教及教员。1944年考取第六届庚款留美公费,并于次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英国史及西欧史,1952年以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英国的土地问题、
土地改革运动及土地政策为题获博士学位。何炳棣获得博士学位前,已于1948年前往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63年转往
美国芝加哥大学,1965年更荣任同校汤普逊(James Wesffall Thompson)历史讲座教授;1966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75—76年被公推为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会长,乃该学会的首位亚裔会长,也是迄今唯一的华人会长;1979年获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1997年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高级
研究员。由于其学术贡献厥伟,他还被香港中文大学(1975)、劳伦斯(Lawrence)大学(1978)及丹尼森(Dennison)大学(1988)赠予荣誉法学及人文科学博士的学位。1987年何炳棣教授退休,嗣往
加州大学鄂宛(Irvine)分校,任历史社科杰出
访问教授,1990年第二次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