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统一会
民国初年发起“国语运动”的全国性学术团体
读音统一会是民国初年发起“国语运动”的全国性学术团体。
背景
清朝末年,普及教育,改良文字成为主流的社会思想。如大名鼎鼎的梁启超就在《沈氏音书序》中指出,“国恶乎强?民智斯图强,民恶乎智?尽天下之人而读书,而识字,斯民智矣”。自1892年起,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此运动由民间发起,其理念逐渐受到官方接受,1910年官方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案》,决定制定汉字音标及统一国家语言。然而,清廷还没完成这一使命,就爆发了辛亥革命。于是,这一历史使命落到了北洋政府头上。
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时任教育部职员的黎锦熙在《国语运动史纲》中回忆,该会会员由部聘及各省行政长官选派,选派的会员需符合以下四种资格之一:精通音韵,深通小学,通一种或二种以上外国文字,深谙多种方言。与会各省代表共80人,其中江苏17人、浙江9人、直隶8人、湖南4人、福建4人、广东4人、湖北3人、四川3人、广西3人、山东2人、山西2人、河南2人、陕西2人、甘肃2人、安徽2人、江西2人、奉天2人、吉林2人、黑龙江2人、云南1人、贵州1人、新疆1人、蒙古1人,籍贯不明1人。教育部聘吴稚晖主持此事。
结果
由于各地会员均要求照顾自己方言,特别是浊音和入声问题,会上引起激烈争吵,使会议足足开了三个多月。最后,会议用各省代表“一省一票”的表决方法,而不是“一人一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并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整体来说,最终结果还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同时吸收其他方言的语音特点,如区分尖团音和保留入声。这次会议审定的汉字读音被后人称之为“老国音”,是这次国音统一会议“一省一票”制度下兼顾的南北方言的人造语言,其实没有真正推行开来。几年后,京国之争再起,1932年,国民政府决定采用京音为标准。
会议另一任务是“采定字母”,对于采用何种形式,会议中关于字母制定的提案颇多,有偏旁派,有符号派,有罗马字母派。马裕藻(浙江鄞县人)率先提出用其师章太炎在清季所拟定的独体汉字为音标。赞成这一议案者颇多,表决时到会会员45人,赞成者29人,得多数,通过议案,其余20余家所造字母均无采用。“终于依据浙江会员马裕藻、朱希祖、许寿裳(都是章太炎的学生)、钱稻孙及部员周树人(鲁迅)等之提议,把审定字音时暂用之‘记音字母’正式通过,此于前三派都无所属,可称为‘简单汉字派’,而创其例者实章炳麟也。”(《国语运动史纲》)。会议对于注音字母的作用和地位问题也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决定注音字母的作用是给汉字注音,不能与汉字并行使用。黎锦熙明确指出,注音字母的职能是“伺候汉字,偎傍汉字”。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7 17:05
目录
概述
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