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主要为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
发展情况
2017年2月24日,基于孩子放学早、家长下班迟,教育部办公厅提出《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
民生工程。
截止到2020年12月,已有29个省份印发实施办法。据统计,全国36个大中城市(4个直辖市、27个省会城市、5个计划单列市)66.2%的小学、56.4%的初中开展了课后服务,43.2%的小学生、33.7%的初中生自愿参加了课后服务,参与教师比例分别为58.3%和35.1%。
截至2021年9月22日,全国有10.8万所义务教育学校(不含寄宿制学校和村小学)已填报课后服务信息,其中96.3%的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有7743.1万名学生参加了课后服务,学生参加率85%,其中有71.2%的学生每周5天全程参加;534.5万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占这些学校教师数的86.2%,另聘请了20.6万名校外专业人员参与课后服务工作。
2023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明确课后服务应开设丰富多彩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阅读、科学、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等,作为课程教学有益补充,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同时,学校可从学生实际出发指导学生利用在校时间认真完成作业,为学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辅导答疑和学习拓展指导,但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学生刷题备考、讲授新课或集体补课。
2024年5月17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指南(试行)》。
活动背景
课后服务是由于家长下班时间与孩子放学时间不匹配的矛盾产生的一种社会活动,家长下班迟而孩子放学早导致家庭中难以接送孩子、辅导孩子功课、并指导孩子参加体育、艺术、娱乐活动,家长缺少时间培养孩子课外阅读、音乐、美术、体育等课后兴趣。以往这种问题都是由家长寻找校外托管或培训机构,让校外机构在课后至家长下班前这段时间提供托管服务或兴趣班服务。《意见》指出,可以让学校在教育部门的指导和监管下,引入符合条件的校外培训机构进校,在校内为中小学生提供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是为学生课后活动提供的服务,由政府经费补贴、学校酌情收费、教师获取适当劳酬的课后服务具有
准公共产品属性。
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与义务教育紧密相关的一种教育延伸服务,属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范畴,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涉及政府管理权、学校办学自主权、家长监护权、教师休息权等的交叉与嵌套。
涉及单位
教育主管部门
我国课后服务政策的发展经历了需求导向的初创阶段、地方先行的发展阶段和政策统合的繁荣阶段,从而展现了从管控到引导的转型与深入,体现了政策导向下课后服务发展在行政职能、实施对象、服务内容、经费保障、人员推进等五个维度的嬗变与完善。教育主管部门不仅需要对学校提供课后服务进行监管和指导,也需要在课后服务提供的机构的准入和监管上进行管控,并且需要对课程设置和定价等方面上进行协调和管控。
学校
课后服务需要学校提供场地、设施设备、服务监控,甚至某些学校聘用本校教师作为课后服务的教师。
培训机构
培训机构是提供课后服务最主要的服务提供方,其为解决课后三点半难题提供了托管、兴趣课程、功课辅导等服务内容。
家庭
家庭中家长是筛选课程、支付服务价格的角色,孩子则是直接接受课后服务的角色。
课后服务模式的探索
《意见》指出,课后服务涉及的各单位都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是
义务教育的延伸,因此如何让各参与方都能方便而互惠地参与进入课后服务中,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
新乡市在全市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确立了先城后乡、以城带乡,试点先行、全面推开的思路,并确定新乡市区学校和卫辉市城区学校在2019年3月作为试点先行探索,9月底在全市范围实施。
2021年7月13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课后服务将在2021年秋季开学后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并努力实现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课后服务推行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