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春半》是南宋女词人
朱淑真创作的一首写闺中春愁的小词。词的上片写仲春时节,眼前景色,触目生愁。虽“十二栏干倚遍”,也无法排遣春愁。下片写闺中人在这风和日暖的大好春光中,想起了自己所怀念的人,不禁愁绪万端,感到还不如成双成对的鸟儿,因此不愿再看见满院落花和断肠芳草。此词透露出词人婚姻的不幸。描写逐层递进,前后相互照应。通篇语言含蓄,意象鲜明,哀婉细腻,愁思无限,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作品原文
谒金门①·春半
春已半,触目此情②无限③。十二阑干④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⑤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⑥远。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谒金门: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双调,仄韵四十五字。代表作有
冯延巳的《谒金门·风乍起》
李好古的《
谒金门·花过雨》等。
②此情:指春愁。
③“春已半”两句:化用
李煜《清平乐》中:“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④十二阑干:指十二曲栏杆。语出
李商隐《
碧城三首》中的“碧城十二曲阑干”。
⑤输与:比不上、不如。
⑥芳草:在古代诗词中,多指所思念的人。
白话译文
春光已经过去了一半,目光所及,繁花凋落,春天将要逝去。十二曲的栏杆一一倚遍,这愁情来了,老天都不管。
仲春时节,虽是风和日暖,我还不如那成双成对莺燕。满院的落花不忍心去观看,无边的芳草更加深悲愁的意念。
创作背景
作者是宋代为数不多的很有才华的女词人之一,但她却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终被礼教所迫嫁给一个市井庸人,既怜自己的不幸,又恨命运之不公平,她不甘心长此下去,但又无可奈何,这种内心的悲苦创伤,便变成无休止的哀怨,只能借词发泄出来。由此创作了该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闺怨、春思离愁之作。词中作者抒发因所嫁非偶而婚后日日思念意中人却无法相见的痛苦之情。
开端两句:“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通过女主人公的视觉和对暮春景象的感受,道出了她的无限伤感之情。“此情”指的是什么这里并未明说,从词的下文及作者婚事不遂意来看,是思佳偶不得 ,精神孤独苦闷 ;是惜春伤怀 ,叹年华消逝。“无限”二字,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作者此时忧郁心情的浓重,大好春色处处都触发她的忧思;二是表明作者的隐忧永无消除之日,有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势。
接着 ,作者用行为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她的愁绪:“十二阑干闲倚遍 ,愁来天不管。”古词曾有“倚遍阑干十二楼”之句与此近似。此句写女主人公愁怀难遣、百无聊赖 、无所栖息的情态。“遍”字,写出呆留时间之长。“闲”字,看来显得轻松,实则用意深重,这正表现了作者终日无逅、时时被愁情困锁不得稍脱的心境。她因无法排遣愁绪,只得发出“愁来天不管”的怨恨。此句写得新颖奇特,天,本无知觉,无感情,不管人事。而她却责怪天不管她的忧愁,这是因忧伤至极而发出的怨恨,是自哀自怜的绝望心声。
过片,具体写对自然景物的感喟:“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大好春光,风和日暖,本应为成双佳人享受,可是自己因孤寂忧伤而无心赏玩,全都白白地送给了莺燕,这既表现出对莺燕的羡妒,又因应了现实的残酷无情,说得很凄苦。莺莺、燕燕,双字叠用,并非是为了凑成双数,而是暗示它们成双成对,以反衬自己单身只影,人不如鸟,委婉曲折地表现孤栖之情,含蓄而深邃。
末两句进一步表现作者的情思:“满院落花帘不卷 ,断肠芳草远。”它不但与开头两句相照应,而且隐曲地透露了她愁怨的根源。她在诗中说:“故人何处草空碧,撩乱寸心天一涯 。”(《
暮春有感》)“断肠芳草连天碧,春不归来梦不通。”(《
晚春有感》)由相比可知,她所思念的人在漫天芳草的远方,相思而又不得相聚,故为之“断肠”。全词至此结束,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情思缱绻,荡气回肠,在读者脑海里留下一个凝眸远方、忧伤不能自已的思妇形象。
名家点评
清·
陈廷焯:朱淑真词,才力不逮易安(李清照),然规模唐五代,不失分寸。如“年年玉镜台”“春已半”等篇,殊不让
和凝、
李珣辈。惟骨韵不高,可称小品。(《
白雨斋词话》卷二)
作者简介
朱淑真,约1131年前后在世,宋代女词人,一作淑贞,号幽栖居士。朱淑真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安徽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相传为
朱熹侄女。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世人称之曰“红艳诗人”。